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心理应激主要研究生活事件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应激源是怎样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应激的理论尚不成熟,正在探讨之中,体系和概念比较混乱,教材中的这一章写的比较好,我们按照教材来讲。

第一节总论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的概念: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我们可以将心理应激看作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在这里,对于所涉及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可以分别从“应激源”、“中间影响因素”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中中间影响因素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应对、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见下图)

图 4 — 1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

心理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量重新分配,以适应比赛的环境。消极作用:过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应,会击溃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心身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生活事件

一、生活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stressor)。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1. 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例如寒冷、酷热、噪音、振动、毒物、感染、外伤、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或健康问题。

2. 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 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失业、竞争、生活节奏加快、喜庆事件等。

4. 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二、生活事件研究

生活事件的质和量都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系。

在质的研究方面,国外早已证明那些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危害最大,例如配偶的死亡。研究表明,新近丧偶者在居丧之年,死亡率比同龄人高得多。有人作过一个调查,美国5500 个丧偶女性在丈夫去世的半年之内,有213 人相继去世;另有人对903 名丧偶男性进行调查,并与同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在居丧之年其死亡率是对照组的12 倍。

在量的研究方面,1967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 和Rahe 通过对5000 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 )。量表中列出了43 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 ),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其中配偶死亡事件的心理刺激强度最高,为100LCU ,表示个人去重新适应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最大,与健康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其它有关事件LCU 量值按次递减,如结婚为50 ,微小违规最低为11 。利用这个量表可以检测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CU 来度量。

表4 — 1 社会再适应量表

Holmes 早期研究发现,LCU 一年累计超过300 ,第二年有86% 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 为150~300 ,则有50% 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 小于150 ,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

身体健康。Rabkin (1976)研究发现生活变化单位的升高与突然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结核、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糖尿病、运动创伤和交通事故有类似的相关性。

Holmes 早期研究发现,LCU 一年累计超过300 ,第二年有86% 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 为150~300 ,则有50% 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 小于150 ,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Rabkin (1976)研究发现生活变化单位的升高与突然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结核、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糖尿病、运动创伤和交通事故有类似的相关性。

第三节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

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

一、应激的情绪反应

1. 焦虑焦虑(anxiety)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2. 恐惧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3. 抑郁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4. 愤怒愤怒(anger) 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二、应激的行为反应

1. 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逃避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 1 )逃到另一现实中:例如,某大学生过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某种原因考试失败而受到挫折后,他不仅不从主观上分析原因,而是一改过去刻苦学习的精神,转向消遣娱乐、谈情说爱,试图以学习之外的活动避开因学习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 2 )逃向幻想世界:例如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小女孩幻想自己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国,和她祖母一起过着幸福生活。现实中的挫折使人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满足使人感到幸福,所以人们倾向于用幻想来应对挫折。

( 3 )逃向疾病: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要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但若是一个病人则另当别论,不但会降低要求,而且还能赢得同情和关照。因此,有人在遭遇挫折时,巴不得自己生病。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有人因此病倒了。例如,某大学生在面临英语四级考试时,由于准备不足,害怕考砸了丢面子,又无正当理由提出不考,于是在临考前半小时,突然发高烧,被送往医院治疗,当这次考试结束时,他的高烧也奇迹般的消退了。还有一些大学生会出现考前紧张性腹泻等疾病症状。这一类病不是诈病,而是机能性障碍。

2. 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依赖(dependence)即事事处处依靠别人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

3. 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根据攻击对象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

( 1 )直接攻击:是指受挫者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例如,甲乙两同学在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甲同学就在背后散布乙同学的坏话,乙同学听说后又打了甲同学一顿。

( 2 )转向攻击:是指受挫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而是把愤怒情绪发泄向与挫折不相干的人或物。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迁怒于人”、“迁怒于物”。例如,有的同学挨了老师的批评,不敢和老师争吵,于是回到寝室摔桌子、砸板凳,借以出气。再如,有的人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里打孩子;孩子无端挨了打,憋了一肚子气,出去见到小朋友看着不顺眼,再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