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失业的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失业的现状与对策

一、大学生失业的现状

经过连续多年的持续扩招,中国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06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了3.7倍。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同步扩张的趋势。1998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1999年为85万人,2000年为95万人,2001年为104万人,2002年为134万人.2003年为188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8年期间,毕业生总数增长了约4倍。“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总计为1090万人。“十一五”期问,全国将有2700多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约1600万人,增幅近150,每年净增70~1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一数据表明: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得以保持并持续扩张。据统计,200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人数为30万人,2001年为34.5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超过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6年接近100万人。历年的大学生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000年为31.6%,2001年为33.2%,2002年为27.6%,

2003年为27.7%,2004年为24.6%,2005年为23.4%,2006年为24.2%。从长期发展趋势上看,虽然失业率处于动态下降状态,但总的就业形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十分严峻。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造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转,企业摆脱了就业指标的约束,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目标,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成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比较。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成为企业也就成为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大学生一般眼高手低、追求大城市和高薪福利待遇等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另一社会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直接导致了未就业大学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各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就业平等是市场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歧视的主要形式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政治歧视、身体歧视、工作经历歧视、学历歧视等。

二是教育部门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体系不全、机制不活”来形容,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不过硬,应试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目

前高校毕业生中能适应工作的只占总人数的70%左右,有相当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中国的教育具体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体制方面的种种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教育无法绕开若干现实矛盾。例如,高校科类(专业)结构的缺陷造成的失业。目前各类教育专业存在设置不当、知识老化、竞争乏力等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明显差距。由于有些热门专业重复设置、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严重空缺,大量学生集中到某些“热门”专业等缺陷,导致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造成了大量大学生失业。

三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价值取向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较为独立,对自己的人生思考也更多,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并未急于就业,而是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在对市场进行考察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重新估价。在失业现象中,大量存在着“自愿性失业”,或“选择性失业”。他们愿意工作并且具备劳动能力,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宁愿选择失业,继续寻找工作。另外,大学生不愿意先去农村或西部地区工作,一是怕吃苦,二是担心一旦进入较为低等的就业环境就难以攀升到高等的就业环境,阻碍今后的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并不是无法就业,而是对将来教育收益最大化进行取舍的结果,他们更着眼于未来获得的收入,而放弃目前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在教育面向市场上下功夫。首先,严格规范高校的扩招。国家须根据高等教育两大功能平衡发展的原则,严格把握扩招规模,着重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而不是招收数量。要加强市场调研,使高校的扩招规模与教育资源的增长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要量力而行,确保教育质量。其次,合理调整专业学科的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地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目标定位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参照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岗位需求趋于多样化,高校应该主动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再次,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发展大学内专业的双向流动,要打破学科的融合,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复旦的通才教育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改变大学“严进宽出”的局面,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当减少第二产业、扩大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招生人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显著,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长周济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开设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相关的实用技术课程,面向当地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技术性人才。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上出实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应当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邱兆祥先生提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最大,并且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另外,对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我国来说,提高农业对大学生就业的供给能力,对解决知识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农业要走创新型道路,现代农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空间非常巨大,发展现代农业也将成为解决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知识劳动者到现代农业部门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等,使知识劳动者能够踊跃地到现代农业部门中就业,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