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众所周知,诗词与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并驾齐驱的两件瑰宝,特别是对联,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还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节假庆典、婚丧嫁娶等日常的普通生活,均离不开它。
人们之所以喜闻乐见并接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对广大爱好者的思想又是一种熏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打破常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致使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受到极大地冲击,从而导致随心所对、随心所联之现象泛滥成灾。
针对此种现象,中国楹联学会通过长期的深入总结研究,特地颁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对联的创作要求。
在此,为了积极贯彻《联律通则》,和为我区广大诗朋联友的创作提高质量及创作水平,在此就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作以下阐述:
一、对联的基本形式
对联的基本形式包括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门类等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叫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
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就表现形式来说,有长联、短联之分;长联的字数可达到几百字以上,短联的字数可缩小到一个字。
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这可以根据所书联语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
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
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语言顺畅、意味深长,犹如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很有余味。
(三)、对联的门类,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大类别。
1、正对的含义:正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
正对,既称真对,的对,同时又是合掌对的别称。
在对联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是对联及律诗里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对仗形式。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我们现在所称的‚合掌对‛叫做‚正对‛,这一种对仗是一种
拙劣的对仗。
例如:他在《文心雕龙〃丽辞》所指出的‚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又如:宋〃蔡梦弼在《草堂诗话》也指出:‚‘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例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又如: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
2、反对的含义:反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所指出的‚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舃显而越吟。
’此反对之类也。
‛周振甫注:‚钟仪被拘,庄舃显达,处境相反,同样怀念故乡,所以是反对。
‛同样以上述句子为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粮要粮无钱要钱。
二、江山添秀色;风雨送阳春。
3、串对的含义:串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也以上述句子为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鸟得鸟捕鱼得鱼。
二、江山添秀色;人民庆常春。
(四)、对联的对仗主要有四种形式:工对,宽对,流水对和借对。
1、工对的含义: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
准的对句。
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
例如:一、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
二、瑞雪飘飘,漫舞梨花铺大地;祥云袅袅,轻舒彩笔绘长天。
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联家之大忌。
例如:‚革命功臣垂万载/汉奸贼子臭千年‛一联中的‚万载与千年‛,就是合掌。
工对是对联的一种基本对法,又叫严对。
就是选用标准韵律,按照二十七小类对联词进行对仗的一种艺术。
这二十七小类对联词是:
动词类、形容词类、地理类、天文类、颜色类、方位类、数字类、植物类、动物类、人伦类、文学类、感情类、人事类、文史类、形体类、宫室类、器物类,饮食类、时令类、文具类、衣饰类、副词类、连词介词类、虚词助词叹词类、象声词类、联绵词类、特有名词类。
工对的对仗要求尽量在二十七小类对联词内进行对仗,实在不能在二十七小类对联词内进行对仗的,就借用相邻小类。
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词对反义连用词。
同义词对连绵词、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
我们在实际对联中运用的相邻小类还有:人名对地名,专有名词对专
有名词。
工对的原则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
例如:‚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又如鲁迅先生在《自嘲》一诗中的一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以此类推,我就不再一一赘述。
2、宽对的含义: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例如:‚雨润江南春意美;风吹戈壁怨气寒‛。
宽对有如下五种情况:
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这里的‚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
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名词,则无问题。
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四是同字对仗。
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
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天下‛二字完全重复,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
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
五是局部不对。
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
‛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但作为一副集句联,可算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了。
3、流水对的含义: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这主要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它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
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由此可见,流水对就是上句的意思没说完,下句紧接着叙述,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对的上下两句,虽然一般表现的内容不同或者相反。
但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
如诗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
又如《秋兴》其二中的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
流水对主要体现在律诗的创作之中,即律诗的尾联。
假如一首律诗的尾联,用流水对收住全诗的话,那将会是一首上乘之作。
4、借对的含义: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
仗形式。
简单地说,就是借用出句中的某个字,进行歪曲形成‚假对‛。
例如:抗美;减肥。
借对分为如下几种:
(1)、借义对:‚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其中‚日‛本义为‚日本‛,这里借其时间之义对‚年‛。
(2)、借音对:‚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
(3)、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缦兮‛对仗。
(4)、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guān)对仄声‚配‛。
(5)、借通假字对。
方尔谦贺女儿婚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泉‛通‚钱‛。
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
上述四种形式,是对联的主要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合掌对、无情对、拆字对、回文对、玻璃对等多种形式。
合掌对即当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日本对东瀛;华夏对神州等。
无情对即字面上字字可对,但对出的内容,却相差万里。
如:‚武松打虎;文竹摇头。
‛大家知
道,这里的‚武松‛即水浒传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而‚文竹‛却为盆景植物名,‚武松‛对‚文竹‛,虽然是名词对名词,但二者的意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拆穿对即把某一个字先拆后合或先合后拆,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之类。
回文对即顺读倒读的意思均一样,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机关不关机‛等。
玻璃对即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两面都能认的一些字组成的对联,如:‚日出天山天出日‛、‚白水园丁‛等。
一般情况下,除的‚合掌对‛而外,其余几种对联多属文字游戏,当然,其中也不乏包含深刻内容的佳作。
如讽李鸿章联:‚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
对于对联初学创作者来说,应该知道,以工对为好,宽对为不错,借队为假对,流水对为诗词专用,无情对为特殊情况,合掌对当为禁忌!其余为文字游戏。
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不能刻意求工,不能因词害意,切忌步入形式主义。
二、对联的创作要求
创作对联,要求上下两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字词相对,平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
在此,我们必须掌握以下简单易懂的几个基本要点,不能随意为之。
否则,我们不但作不出好联,即使作出,甚至于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对联。
1、创作对联要注意形式美观。
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并作到形、声、义左右相对,这样才会使对联整齐、协调、优美。
2、按汉字平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
而对联中的每一个字的平仄安排,亦要遵循一定之规律;上乘之对联,一般都是按照《马蹄韵》形式来进行创作,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当中亦可以根据律诗中的要求,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来放宽处理。
但孤平或孤仄以及三平尾或三仄尾必须避免。
这样平仄交替使用创作出来的对联,读起来才会给人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韵律节奏才会出现一种铿锵有致的艺术美。
3、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必须注意词性相对。
如我在前面有关‚工对‛一节所述的一样。
4、句子结构和句型,上下联应互为相对,无论长短联都必须应该这样。
5、无论短联或长联,上联最後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後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6、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文雅清新;造句修辞,尽量运用简易富含深意的语言文字,切忌使用生冷孤僻之字以及泛滥用典;对联用语要求必须对人、对事、对物、对义,针对性要强。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对联创
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
为了使大家能够快速的成长和提高,建议分为三步来走。
第一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第二步,在渐渐掌握和熟练了格律的情况下,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三步,在对联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之后再进一层,把握和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精警。
语言的含蓄、凝炼是比格律更难的问题。
这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人语感好,进步可以很快。
有的人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
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学习和努力,相信大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完全符合对联创作要求的对联来。
2010.8.20.初稿
2010.8.21.修改
附:
联律通则
(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臵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一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
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