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执教)

《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执教)
《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执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不知大家读了没有?

生:(齐声)读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看他预习得怎么样。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板书:字音、句读)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他字音是不是正确,句读是不是恰当。哪位同学主动请缨?

(一生读全文)

师:好,大家首先看看字音是否有错?

生:第三小节“君子疾夫舍曰……”中的“夫”应读fú,他读成了fū。

师:很好。文言文朗读字音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生字,平时不怎么见的字,像文中“虎兕”的“兕”;二是多音字,因为多音必然影响到意思的不同理解,字音读对了,意味着对词义乃至句意的把握也就正确了。课文里有些字的读音就比较复杂,如“与”(板书:与)有三个读音,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里几个句子末尾处的“与”,都应读第二声,相当于“欤”,而当“参与”或<…称誉”讲时读第四声,其余一般都读第三声。又如“大”字,有第一声和第二声两种读音,刚才提到的“君子疾夫舍曰……”应读——

生:(齐声)第二声。

师:这个字在指成年男子或丈夫、先生时才读第—声,作语气词和指示代词都读第二声。

再回想…—下,刚才他读的时候句读有没有问题,文气是否顺畅?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说没有。有没有谁发现问题?

生:第三小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他把“后”和“世”分开读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后世/必为子孙忧。

师:我想这个地方他对意思的理解不会错,而是读的时候,——口气没能接上来。

(生笑)

师:确实,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就讲究“气”,文气要畅,读顺了“气”,文章才能读得好。好,其他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没有吗?那么,有一个句子我问问同学们,第三小节第二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生读)

师:断句再清楚一点,读得稍微夸张一点。

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生笑)

师:这样的读法对不对?说得明白点,这个句子中的“丘”是靠前紧还是靠后紧,是读轻还是读重?我读一下,大家体会体会。

(师比较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哪一种读法对?

生:第二种。

师:很好,这个“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也”,它是句中的一个停顿,读准了,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同学们读文言文,常常和读现代文没有什么不同,高中生读起来像初中生、小学生读书,学生腔特别重。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把句子的“语气”(板书:语气)恰到好处地读出来。如何读出“气”来?从外在形式看,就是要把文言文的轻重读出宋。古人写文章比较讲究文气,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励中描述的那位先生读书,“头尽力地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生笑)别看他样子很滑稽,实际上是读出了文章的“气”。大家不必模仿这样的动作,但读古文要注意文章的文气贯通。

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注意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

(生齐读)

师:应该说大家读得还可以。不过文言的味道体现得还不够,对文中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把握还不是很准,体现得还不够到位。

下面我来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听,一方面感受感受我读得有味道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我字音有没有读错,句读、语气有没有问题。

(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指出来。

(生笑)

师:没发现问题?其实,这里有一个字的读音我现在还是没把握。就是第二小节中“周任有言曰”中的“任”,我读第四声。其实这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作——

生:(齐声) rén。

师:对,作姓的时候读第二声。这里究竟读什么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没找到这个人。他是叫周任呢,还是指周代的一个姓任的人呢?没有根据,只好姑且读第四声。

好,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这篇课文。本文是对话体的,用分角色的方法更能体现文言文对不同语气的表达。先自由诵读一遍,注意体会人物说话的口吻和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

师:先请两位男生,一位读孔子说的话,一位读冉有说的话,我读叙说的话。特别要注意冉有和孔子的语气的不同。孔子的语气怎样?

生:凶。(笑)

师:换个说法,比较严厉,比较激动。相比之下,冉有就比较平和,比较委婉。要把握好。

(两男生分角色诵读)

师:有一个字的读音,读孔子话的同学先读错了,后来又自己纠正了,就是这个“相”字。它也有两个读音,哪两种?

生:(齐答)第一声和第四声。

师:对,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呢?一般说,表示“互相”读第一声,其余作动词和名词基本都读第四声,情况比较复杂,大家课后再查查工具书。

下面请两位女生分角色读。看男生和女生哪一组读得好。

(两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哪组读得好?

(男生说男同学好,女生说女同学好,众笑)

师:应该说两组同学,各有千秋,女同学在停顿上把握得较好,而男同学则在语气上更胜一筹,读孔子的女同学读得还不够“凶”。(众笑)

师:孔子每段话一开始,都是直呼其名“求!”,这个字应重读,带有责问、责备的语气。还有一个句子两组同学都没处理好,第一小节“是社稷之臣也”,“是”后面应停顿长一点,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这句话是很坚定的判断句,“是”是表判断的单独的动词。

师:有一定道理。但这里的“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从结构角度讲,这里省略了动词。主谓之间停顿稍长,告诉我们“是”的主要意思是“这”。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见(xiàn)。

师:这“义”就是内容。你在读的过程中用心揣摩,一遍一遍地读,就能把意思读懂。下面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课文,做到能口头翻译,也就是用白话来进行对话。我先来做个示范。大家看我口译哪一段?

生:(齐)第三段!

师:那不行,你们心也太黑了,这段是最长的,我把这一段口译了,就剥夺了你们学习的机会(生笑),

我就口译第一段吧。

(教师口译第一段)

师:好,其余两段请同学自己口译,准备用白话对话。不必过于追求直译,可以略有加工,但必须切合文意。前提是要对照注释认真阅读,需要的话可以做一点笔记,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生对照注释看书)

师:有看了注释还不懂的问题要讨论吗?

生:“不能者止”的“止?,是“停止”吗?

师: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不能胜任,就不要担任这个职务。有的资料将它翻译为“离开”,也可以。

生:“且尔言过矣”和“是谁之过与?”两句中的“过”的意思同吗?

师:(问一女同学)你说同吗?

生:我认为是同的。

生:可注释说…且尔言过矣”的过”是…犯错”。

师:你注释看这么细致非常好。如果不加细致区分,这两个“过”都可以看作“错误”理解,但细细比较,后一个是很典型的名词“错误”,前一个则有一定的动词意味,可翻译为“错了”。

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为”是译为“替”好还是译为“成为”好?

师:看一看,这句话的主语是谁。

生:是“颛臾”。

师:那你说哪一种理解好呢?

生:是“成为”好。

生:我觉得课文对“既来之,则安之”的解释不对,应该是…既然来就应该安定下来”。

师:你说的是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而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注释上所讲的,这其实是它的原义,上下文都能找到依据。哪些句子?

生:“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师:非常好。如果没有问题,就准备用白话进行对话。临近的两个同学可以选一个段落先尝试进行一次。

(同位的两个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

师:我们先请两位女生试一试。

(两位女生分角色用白话对话,教师评价)

师:再请两位男同学试试看。

(两位男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口头翻译)

师:学习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不仅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古人读书强调四个环节,“熟读一精思一有疑一正心”,“有疑”这一点十分重要。不知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其实刚才有些同学已经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所谓“问题”既是对内容的理解,也是对文章的质疑。好,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针对谁说的?

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针对冉有和季路。

师: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其意思就是批评他们两个人就是那种不肯说要那样做却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的人,表明自己对他们十分不满的态度。这里的“疾?,和哪个成语中的“疾”意思一样?

生:疾恶如仇。

师:对。还有其他问题吗?如果没有理解方面的问题,再看看文章本身有没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学生摇头)

师:文章的第三小节,有人指出这里表达上有一个疏漏。我来读一读,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

(师读第三小节)

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师:为什么呢?

生:我是根据后文推测的。因为下文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否则前后的逻辑就不一致。

师:很好,你这样理解课文,就很深入了。很多人指出这里应该把“寡”和“贫”的位置相互交换一下。因为“贫”和“均”都是指财富,“寡”和“安”是指人口。一些做学问的人不仅从前后文关系进行分析,还找了许多资料加以证明。大家有兴趣,课后也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其实,同学们对文章的质疑探究,不一定仅仅是文章的字句,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眼。

生:孔子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在这里为什么对学生这么严厉呢?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平时和学生的关系极为平等,可是为什么这里要对学生如此严厉呢?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生: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的做法违背了他心目中的“礼”,而冉有和季路又不加制止,所以特别生气。

师:很有道理。因为季氏的做法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矛盾的,是相抵触的,孔子认为他们的做法必然“祸起萧墙”,导致动乱,导致国家的不安定。可见孔子虽然一贯儒雅,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义正词严,寸步不让。

生: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师:我也正想问同学们这个问题。你说呢?

生:(摇头)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其实,孔子在这里也是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生:是不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几句话?

师:对。这正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生:可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现实吗?难道均就无贫,和就无寡,安就无倾吗?

师:非常好。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学习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认为孔子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而且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停顿。

生:我认为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正因为与现实有距离,才是理想。其实,很多国家比较穷,但比较安定,并不差。

师:看来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但又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大家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思考,有机会我们再组织讨论,当然也可以整理成文章用书面形式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铃声响)

(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黄厚江《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及点评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黄厚江点评者:褚树荣 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课文没有加注,实际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去掉这句话也可,教学进程没有影响,但加上,既是鼓励,又是提醒。)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为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回答? 生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生2:我觉得这句话从下文来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是说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你看上文,“歌台

《老师 您好》教学设计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2、找两名同学分别读诗歌中的两个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8、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我们再来试试, 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厚江作文模板教学实录.doc

【教育感言】 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首要的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准确的定位,对写作的一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真正的尊重,致力于学生写作状况的改善和写作过程的优化。如果总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翻花样,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1: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 点。(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 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2: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就表现了老 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能表现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 生3:“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

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4: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 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而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5: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 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瘦削、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 刚正不阿。 师: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一 句话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 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6:“??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 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学生没有反应)《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7: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 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

小学美术《老师您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老师,您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形象特征突出的老师人像。 2、过程与方法: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人物肖像画或半身像。 难点: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师生温馨生活瞬间搜集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记号笔、水彩笔、蜡笔等)、白纸、课本四、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导入 以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导入新课,根据课前了解,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在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过这个成语,因此大家会有强烈的表 现欲望。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成语说起,大家请看屏幕,你知道这是哪个成语么? (屏幕播放“程门立雪”图片) 生:程门立雪 师: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么? 通过学生讲解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同时老师引导大家进行情感解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师的典范。 板书:老师您好 (二)游戏探究,欢乐解疑 本环节以两个游戏为依托,分别是“我来表述你来猜”和“我来描述你来拼”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人物画对特点的把握运用问题,从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入手,能使学生有亲切感。从文字特点到

绘画特点的转换让学生能够短时间抓住重点,形成画面感。 师:首先呢,请大家先跟我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我来描述你来猜” 语文 这位老师留着长头发,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笑起来像弯弯的月亮,可漂亮啦! 体育 板寸头、黝黑的皮肤,长方形的脸庞,结实的肌肉,样子酷酷的,总是充满活力。 数学 这位老师个子不高,胖胖的身材很可爱,后脑勺扎着一个大辫子,说话慢悠悠,走路扭啊扭。 美术 这位老师方脸庞,偏分头卷头发,戴着一个黑框眼镜,高兴起 来笑得像朵花,生气起来脸上凶巴巴 (与学生互动)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拿到文章,先充分的阅读文章。 师:(读完了文章,让学生读字词。) 差使狼藉举箸情郁于中触目伤怀 同学们,你们今天早晨“举箸”了吗?(开玩笑) 生:笑着“举箸”了。 师:课文中朱家有几个人? 生:4个,朱自清、父亲、祖母、儿子 师:四代同堂啊!本文写了几个儿子?几个父亲?几个孙子?朱自清一身几任? 生:讨论,三个儿子、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一身三任 师:有的人在解读时说本文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但是不确切,应该是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父亲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四条生命的故事,我们解读了这么多,同学们自己鼓励自己。 生:掌声。 师:四个人是朱家四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血脉相连,他们的根在哪? 生:祖母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的链条 奶奶的背影(已逝的) 父亲的背影(将逝的) 作者的人生(壮年的) 儿子的生命(未来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 生:未来的 师:韩军的生命是() 生:壮年的 师:谢谢同学们,我以为我是将逝的。 (学生笑) 师:本文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 (生读课文找) 生:四次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去)了 第四次流泪————父将(大)(去) 师:哪一次写得详?

生:第三次流泪 师:找同学有感情的读。 师:抓住黑板做动作,“攀”“缩”“微倾”做的惟妙惟肖。 (学生笑) 师:这时的背影是什么样的? 生:艰难的、单薄的…… (多媒体让学生填空:作者为何流泪?) (生根据文章内容说)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生回答) 师:儿子从祖母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短暂,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在父亲的身上。 (多媒体让学生选择) 你认为生命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生:生命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师:(引导)生命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转眼间祖母死了,父亲老了,作者有点接受不了。师深情地说“祖母啊,小时候我在你的怀里数星星,听故事,吃肉,而今天我回来你怎么出丧了呢?父亲啊,原来你的背如此宽阔,如此有力,今天怎么弯了呢?这一切源于时间太匆匆了啊。” (多媒体《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祖母的生命,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让一个学生读) 师:齐读《匆匆》 师:(多媒体)让学生选择: 本文的主题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 生:有了前面的引导,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喟叹生命这个主题。 师:本文发表了87年,很多人都解读的父子情,我们有了喟叹生命的解读,为自己鼓掌。 师:《背影》就是“背加影”“背”身体部位,在哪? 生:指具体部位。(大都指肩的部位) 师:它有什么作用? (生说了很多。) 师:总结:肩背是最能体现男人雄性的地方,背师做着动作很男人。并让学生把老师作为父母给捶背,踩背。 师:你爸爸背过你吗? 生:背着我看花灯,很有安全感。 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老师,您好!》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及体会教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不……”,“那是……”等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老师,齐读讨论: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承生答师述:是啊,老师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她的谆谆教诲唤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孩子们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正健康成长,他们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师生情,这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补充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全诗。 1、教师范读: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想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自读:同学们亲自去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 3、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学生点评,展开赛读,适时正音。 4、认读生词,认准字形:读准字词是读好课文的基础。 (1)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下今天的新词?(出示小黑板)指名读,正

音,齐读 (2)老师要强调字形了,会最先强调哪个呢,聪明的猜猜看?好的,让我们用放大镜把它放大一下: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说笔顺。 5、齐读全诗:字词读准了,诗肯定会读得更好了,让老师来听一下!老师在倾听你们每一个人的声音! 6、再读全诗,想想这首诗公有几句,写些什么?并作初步交流。 三、细读第一小节(1-5句)。 1、指名读: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谁来表现?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出示: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追问:“崇高”是什么意思?(最高尚,最受崇敬) 3、过渡:你是从那里体会出教师事业的崇高呢?找一找 4、交流: (1)出示: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a、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古今中外,每个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培养,所有人的成长都包含了教师的辛劳) b、比较句子:读一读,体会哪种说法更好? 古今中外,哪个…不…古今中外,每个…都…(前一语气强烈,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 (2)出示: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涵着教师的辛劳! 说说意思。(创造靠人完成,而完成创造的人是由老师培养的) 5、指导朗读这三句。 6、过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社会的进步同样离不开老师,于是诗人送老师这样一句话。 7、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1)指名读句子,其余思考:昨天,今天,现实,理想分别指什么? (2)指导理解句意。 8、学了这几句诗,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诗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黄厚江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

黄厚江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外国文学中,有三位短篇小说家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有人称之为“短篇小说大师”,哪位同学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师:对。你能说说他们的代表作吗? 生:欧·亨利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还有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等,契诃夫的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师:很好。这三位“短篇小说大师”,不仅短篇小说的数量很多,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欧·亨利以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见长,莫泊桑的小说“以小见大,构思新颖”,哪位同学能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生:幽默讽刺。(板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小说的标题叫“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请大家边看书边做符号,在套子下面画横线。 (学生看书,做符号。)(大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先说说? 生:13个。 师:请具体说说。 生:雨鞋,雨伞,棉大衣,伞套,表套,刀套,脸套子,衣领,黑眼镜,羊毛杉,堵耳朵眼的棉花,车篷,壳子。 师:大家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生:有。“脸套子”就是“衣领”,还有“壳子”是一个总的说法,不能看见一个具体的套子。师:很有道理。那是不是就是11个套子呢? 生:不是。 师:还有哪些套子呢? 生:古代语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古代语言,对于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师:你的分析方法很好。阅读理解就是要善于从文中找根据。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呢?生:还有许多。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对他来说,都是套子。 生:还有。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其实也是他的一个套子。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其他还有吗? 生:他的房子、卧室、帐子、被子,也都是他的套子。 师:大家找得很细,分析也比较准确。课文这一小节有几个字词要注意一下。(板书:兢、宵、采、僻)那么,他的身上到底有多少个套子呢? (学生阅读数套子。有人说20,有人说24,发生争论,期待老师的结论。) 师:我看同学们不用再争论了。为什么呢?——因为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无法数清的。除了小说里已经具体写出来的以外,其他有没有了呢?我看肯定还有。(板书:数不清的套子)但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在别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一个套子是什么呢? 生:是思想上的套子。因为思想总是支配一个人的一切行动的。 师:很有道理。但我以为还不够准确,或者说,我的观点和你的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大家的意见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

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黄厚江教学特色

他追求的语文课是本色的语文课;追求的教学风格是“自然、和谐、厚实、大气”;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是“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语文和非语文的和谐。在阅读教学中,他追求的是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写作教学中,他追求的是引导学生写出平平常常的好文章。 1.一切教学活动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黄厚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语文的活动,一切活动都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一个游离于语文的教学环节。这就使得它的课堂能够把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统一在一起。 2.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可以说,黄老师用他的课堂立体地展示他的一个基本教学理念:语文课只能是语文,又不能仅仅是语文。他始终认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是语文的应有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责任。让学生感受魏徵进谏的感情基调、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摘出句子加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改写比较《阿房宫赋》的结尾,这些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无不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 3.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厚江老师并不排斥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他清醒地追求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他曾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他一再强调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是依赖于方法的变化;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并不代表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即使是新的方法和手段,也必须和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否则很难有好的效果。只有用语文的方法才能教好语文。 4.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和谐原则,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学主体的问题上,黄老师提出了师生双主体融合的新颖观点。新课程改革之后,他撰写文章针砭学生主体的虚假和教师主体的失落。听他的课,人们最强烈的感受是始终如行云流水,师生高度融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师生各得其宜,各尽其“责”。 5.让所有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是最有乐趣的学科,然而在今天要享受到语文课的快乐并不容易。可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却能如愿以偿,黄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也是独有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教学智慧的魅力,学习过程的魅力。这一切带给他的学生无穷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也带给他无尽的快乐。

湘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1、《老师您好》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1、《老师您好》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抓住教师的形象神态进行描绘,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2、能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的故事,培养自己的绘画表现力。 3、掌握贺卡设计的方法步骤,能制作一张尊师卡片送绐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动手设计能力; 4、在充满土活情趣的绘画与制作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本课围绕“老师”这个主题,将表现性绘画和手工制作融入到师生情感交流之中,激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 二、活动一 重在启发学生观察、记忆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形象特征,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引导记忆——学习讨论——提供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上课前讲发生在某位教师(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 让学生猜猜这位教师是谁,并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样猜出来的?”,“这位教师外形有何特点?”,“你还知道他(她)喜欢干什么?”,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和记忆。 在学习指导中可通过示范画或学生作业的展示观察,让学生重温“自画像”那一课中人物的基本画法,抓住自己喜欢的教师的特点,进行独特的创作,之后,可将作业进行展示,先让学生们猜猜画上是哪

位教师,再请作者本人进行介绍,首尾呼应,结束本课的学习。 三、活动二 与活动一比较,要表现的人物更多,情节更生动。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 观察比较——学习讨论——提供指导——自主表现——交流评析。 出示两幅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幅画是一位教师的具体形象,第二幅画是将第一幅画中的教师形象与一些学生形象进行组合的画面,通过比较揭示本课学习主题。学生讨论师生相貌、身材、衣着的区别, 范画让学生在画面中对既定的教师、学生形象进行尝试组合构图, 出现人物形象组合的各种图画,并鼓励学生根据记忆加上一定的主观想象,积极思考“学生和教师在何处干什么"的故事情节,大胆表现,在交流分析中对自己表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故事畅所欲言。 四、活动三是关于妆片没计制作的学习内容,可以信息加工策略为主导没 计学习活动,教学安排如下:观察分析——掌握规律——拓展思路——自主设计——体验交流。 教师出示尊师卡揭示课题,并让学生拆分卡片,了解卡片的构成要素 包括:衬底、形象、文字,探讨卡片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律。教师提供各种卡片供学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向学生提供卡片外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 果真如此! “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 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

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选取文本的一段,朗读之后,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了”字,出现的频率颇高时,黄老师就让学生细细体会“了”字背后的意蕴,学生很快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语言的平易质朴,淡而有味的特色。 而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就像邻家大叔,笑容亲切,语言朴实,对话机敏,点拨幽默风趣,让课堂的湖水漾起一阵又一阵美丽涟漪。课如其人,你看,“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如大地般的朴实深厚,如黄老师朴素平凡的外在形象,洗尽铅华,只见真纯。

《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

背影 依安县第二中学崔海龙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地把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3、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ppt上出示罗中立的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同时插入背景音乐《父亲》,渲染课堂气氛。在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在音乐深沉的旋律陶冶中,教师深情地絮语式地导入:有人说,“父亲就像是一本书,年幼的儿女常常读不懂父爱;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后,再重新打开这本书,才能读懂那无言的父爱。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是啊,那粗糙黝黑的皮肤,那深如沟壑的皱纹,那深邃坚定的目光不正是父爱的真实写照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悟他笔下那位父亲对儿子伟大而无言的爱。走进新课《背影》。 [设计意图:图片形象直观,而且《父亲》这幅油画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旋律深沉的背景音乐的渲染和烘托,营造了一个寂静深沉的课堂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当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深入思考的欲望,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了良好的情

感基调,达到了蓄情蓄势的效果。] 二、交流预习,游戏积分 1、学生组内领读字词,交流作者生平资料。 2、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并计小组得分。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出示简明扼要的作者简介。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小组选举代表,代表本组“参战”,听写字词,师生共评,得分记入各自的小组积分榜。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得预习环节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享,在展示中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辨的能力,进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游戏积分奖励制度的引进。一方面,高效地完成了预习效果的检测,为新课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当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研读共品,播放视频 首先,播放《父亲》的视频朗读,让学生静静观看和倾听,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然后,课文视频朗读结束后,提出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成功地描写了“父爱”这个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勾画出文章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能够表现出“父爱”? 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方法和要点:

《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课堂实录 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 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 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

生:【齐声】驴! 师:哪里的驴? 生:【齐声】黔,贵州! 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黔”怎么读? 生:【齐声】qián! 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声】读! 师: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 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 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 三、分析“驴”的形象

小学美术《老师您好》优质课教案、

湘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形象特征突出的老师人像。 2、过程与方法: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人物肖像画或半身像。 难点: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师生温馨生活瞬间搜集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记号笔、水彩笔、蜡笔等)、白纸、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导入 以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导入新课,根据课前了解,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在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过这个成语,因此大家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成语说起,大家请看屏幕,你知道这是哪个成语么? (屏幕播放“程门立雪”图片) 生:程门立雪 师: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么?

通过学生讲解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同时老师引导大家进行情感解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师的典范。 板书:老师您好 (二)游戏探究,欢乐解疑 本环节以两个游戏为依托,分别是“我来表述你来猜”和“我来描述你来拼”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人物画对特点的把握运用问题,从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入手,能使学生有亲切感。从文字特点到绘画特点的转换让学生能够短时间抓住重点,形成画面感。 师:首先呢,请大家先跟我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我来描述你来猜” 语文 这位老师留着长头发,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笑起来像弯弯的月亮,可漂亮啦! 体育 板寸头、黝黑的皮肤,长方形的脸庞,结实的肌肉,样子酷酷的,总是充满活力。 数学 这位老师个子不高,胖胖的身材很可爱,后脑勺扎着一个大辫子,说话慢悠悠,走路扭啊扭。 美术 这位老师方脸庞,偏分头卷头发,戴着一个黑框眼镜,高兴起来笑得像朵花,生气起来脸上凶巴巴 (与学生互动) 通过一段文字就能分辨出是哪位老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通过什么分辨出来的呢?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 理念的认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爱上语文了”,“我要去好好阅读,这样才能和黄老师对话”。那么,黄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他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竟然能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可以从黄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分析,也可以从黄老师的“本色语文”理念分析。而我便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 黄老师的写作教学尤其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的作文讲评课上,黄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互动讨论中甚至是辩论中发现习作比较隐秘的中心观点不明确的问题;二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理解文章具体材料的性质及其实际的论证效果,以及它们和原定中心观点之间的距离;三是对习作进行既立足原定中心,又假定新的立论角度的多元修改!这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激活了学生的现场生成,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立场的坚持。 二把学生的语言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黄老师《葡萄月令》教学为例,无论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文章要点缩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语言训练,都是在感受汪曾祺语言“平淡有味”的特点!"比如说挑选每段的关键词进行要点缩写这一语言活动,黄老师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但当学生展示出答案,教师指导修改给出示范,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教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汪氏散文的境界!层层递进,前后相连,但全部力量都必然

黄厚江《背影》课例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 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 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及时的鼓励) 生:第六段,蹒跚。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 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 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 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 师:走路的动作呢? 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 屏显:父亲翻月台图 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 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 生:是。 师:我生气了,怎么读书的,这是攀么?(动作示范了一下,借助黑板) 师:这是攀,还是爬?所以画的不好,你们要敢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生:“倾”字好……很不容易。 师:我就读出了“不容易”,你们大概是没有做爸爸的缘故(众笑)。 教师板书不容易(动作到内心) 师: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如果背影简单写一个穿着……的父亲,在……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就上完了。 生:为什么前面写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写买橘子,攀月台?(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此处为什么没有解答?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行解决的让学生来解决。) 师:有问题比主动更优秀。大部分同学写人喜欢写眼睛,为什么他写背影不写眼睛,假如要描写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5、由感动的直觉到整体感知写了什么?(父亲给我买橘子),再到怎样写买橘子的动作的?(通过朗读想象和图画中进行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之美,最后这个问题实际是在问为什么要写背影来体现父爱而不是别的内容?) 生:应该是眼睛很小的,胖子嘛。 师:更应该关注眼睛的内涵。 生:慈祥。 师:还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不错! 生:还有精明,因为年轻的时候干过许多大事。 师插嘴说:真正干大事的人往往不精明。(众笑) 生:深邃。 生:疲倦,因为家里的事比较多。 师:疲于奔命,困倦 生:依依不舍,想留下但必须要送走的感觉。 生:还有悲伤。 师: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是很难的。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