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六国时期“中原遗民思晋”现象出现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十六国时期“中原遗民思晋”现象

出现的原因

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名称历史学

学生姓名冯维

学号100214087

指导教师王国强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4年4月26日

浅析十六国时期“中原遗民思晋”现象

出现的原因

冯维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号:100214087

指导教师:王国强副教授

摘要: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虽然胡族建立了众多政权,但未曾南渡的中原遗民却怀思故晋及偏安南方的东晋。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大致有:华夷之辨的深刻影响、胡汉分治及其它政策引起的民族压迫、自然灾害与战乱、东晋政权长期存在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遗民思晋现象持续了几代之久。

关键词:十六国;东晋;华夷之辨;胡族

从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太武帝统一北方,中国北方进入政权割据纷争的混乱时代——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大分裂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一直以来对于十六国时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探讨政权演变、民族融合、胡族汉化、社会整合等方面,对于北方汉人的研究也集中在出仕胡族政权的士人,研究的主要文章有张秀平的《试论十六国时期汉族士族的历史作用》(《浙江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刘幼生的《论十六国胡族政权中的汉族士族》(《晋阳学刊》,1990年第3期),许永涛的《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江中柱的《十六国时期北方士人的家族观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刘东升的《十六国时期北方豪族的政治境遇》(《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对于那些抵抗胡族政权的、不与其合作的“中原遗民”①几乎没有涉及。

说到遗民,很多人都会将它与传统士大夫对君王忠诚和反对新政权联系到一起,现在学术界一直研究的宋明清遗民就是这一类。西晋统一之后,君臣大部分就沉迷安乐,不久“八王之乱”,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中原遗民”在北方胡族统治区域依然表现出了对晋室君王的忠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对于乱世易代之际遗民状况

的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史实的了解,重建过去一些为史家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文就“中原遗民思晋”现象出现的原因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华夷之辨的深刻影响

华夷之辨可以说是深入古代中国人的骨髓。《左传·定公十年》说“夷不谋夏,夷不乱华”,把华夏和夷狄对立起来,《论语·八佾篇》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滕文公上篇》有“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自孔子之后“华夷之辨”几乎等同于“春秋大义”,孟子把它发展成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当汉族政权动荡,边疆异族内侵之时,“华夷之辨”就会高涨,在这时“华夷之辨”就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一般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不管是言辞间的歧视还是拒绝出仕表现出来的都是维护、捍卫华夏尊严和文化,维系汉族生存的志向。

304年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于离石起兵反抗西晋, 后来刘聪、刘曜先后攻破洛阳、长安,内迁中原的五胡民族纷纷举兵且先后建立政权,北方从此陷入长达百年动荡战乱的十六国时期。

西晋末年,众胡族入主中原,长安被刘曜攻破也并非寻常的朝代更迭:在政治上,众胡族定鼎中原,先后开国;在文化上,迥异汉族的游牧文化冲入中原农耕文化区,华夏文化遇到巨大挑战,可能出现断裂。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华夷之辨高涨起来,北方的汉族士民面对以往没有过的异族入主中原的现实,抵抗者或不合作者不在少数。

1.抵御胡族入侵

南北割据未形成时,特别是永嘉年间, 中原一带汉族士民离弃故园逃难南方,民族矛盾瞬时尖锐起来,所以民族间对抗也激烈起来。像在中原坚持与两赵政权作战的刘琨、李矩、邵续和先南渡又返回北方、致力恢复中原的祖逖,都是这一阶段坚决抵御胡族进军的标志性人物。以刘琨为例来说。晋愍帝即位后,刘琨上表:“臣闻夷险流行,古今代有,灵厌皇德,曾未悔祸。蚁狄续毒于神州,夷裔肆虐于上国,七庙阙禋祀之飨,百官丧彝伦之序,梓宫沦辱,山陵未兆,率土永慕,思同考妣”“逆胡刘聪,敢率犬羊,冯陵辇毂,人神发愤,遐迩奋怒”[1],其对胡人之愤恨跃然纸上。若非华夷之辨存于胸中何来如此之愤慨,但刘琨比较懂策略,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联合段匹磾、猗卢来对付刘聪、石勒。

2.拒绝出仕

指那些不在胡族政权任职的士人,较为著名的有高瞻、崔游、辛谧等。高瞻不愿屈身鲜卑慕容氏,史书上说:(慕容廆)抚其心曰:‘君之疾在此, 不在余也…奈何以华夷之异, 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何如耳,岂以殊俗不可降心乎!’”[2]。慕容廆那样说与刘备三顾茅庐也差不了多少,为达到劝服高瞻的目的连大禹和周文王都搬了出来;即便这样,高瞻仍不为所动。再说崔游,本是刘渊的老师,刘渊建汉后,授予他御史大夫,但坚决不接受。宋元时期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时称赞道:“崔游,渊之师也;范隆、朱纪,同门生。崔游既能以师道不为渊屈, 且又得不变于夷之义”[3]。辛谧永嘉末担任散骑常侍,抚慰关中;长安陷落后,被汉拜太中大夫,然坚辞不受;又历前、后赵,仍不出仕;冉闵称帝的时候,就任命他为太常,于是给冉闵写信说“物极则变,致高则危,宜因兹大捷,归身本朝”[4]并绝食而死以促使冉闵回归东晋,但冉闵不加理睬。不曾出仕的这些士人心中严守华夷大防,固守士节,堪称楷模。

3.消极出仕

这一类人包括那些出仕胡族政权但并不积极为其服务的士人,有卢谌、周虓等。永嘉之乱中,卢谌跟崔悦、荀绰等没能南渡,迫不得已栖身于后赵,并出仕后赵。虽然卢谌被授予“中书监”之职,却毫不在意,以出仕胡族政权为耻并对其子说:“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5]”“晋司空从事中郎”与“中书监”相差甚远,可卢谌只知道己身曾为晋氏臣子,不承认之后出仕的后赵。周虓是周访的后人,因母亲被前秦俘获迫不得已降于苻坚,职任尚书郎。曾企图逃归东晋,但不幸被抓;在与王皮等策划袭击苻坚失败后被杀前道:“虓世荷晋恩,岂敢忘也。生为晋臣,死为晋鬼!”[6]苻坚也不得不感叹:“何晋氏之多忠臣也!”[7]这一类人心理上排斥与胡族统治者合作,心系晋室;但是由于所处环境,又不得不出仕,所以最终只好消极待之,真可谓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4.普通汉人响应北伐

华夷之辨扎根于民心,所以东晋发动的北伐基本都得到了北方汉人的支持。褚裒以三万兵卒进军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8]。桓温打到关中地区,“三辅郡县皆来降…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9]刘裕攻克长安返回建康,关中父老听闻后,“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理王化, 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祝。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舍之欲何之乎!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