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

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

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提出应用整合策略来开展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 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为例。从功能整合、空间整合、交通整合和景观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整合策略在高铁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可能。

关键词:高速铁路枢纽地区整合策略南京南站

绪言

自20世纪下半叶诞生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高效率、大运量、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优点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依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拟建设“四横四纵”高速铁路骨架网,以及覆盖十多个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城际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6万km以上。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兴起,高速铁路站点枢纽(以下简称“高铁枢纽”)地区受到高铁沿线各城市的极大重视。而高铁枢纽地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被证明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触媒”和“催化”作用,提升城市竞争

力、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等重任成为各城市对高铁枢纽的一致期待。

但并非所有高铁枢纽的建设都能成为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正如法国tgv铁路东南沿线虽有le creusot、macon和里昂三个新建站点,但只有里昂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其中,高铁枢纽所在城市是否具有区域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但能否对高铁枢纽地区进行科学定位和功能开发,并合理协调“区”与“城”的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将结合当前国内外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以整合策略实现高铁枢纽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规划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随着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只有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联动协调,才能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的高效运转。作为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的高铁枢纽是国家或区域性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已不再是单一的铁路站点和对外交通聚散地,而与港口、航空、城市地铁、轻轨、道路公交、公路客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中的若干类型组成交通集结区域,即现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复合极大提高了枢纽地区的可达性,交通系统和可达性的改善又使得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增强,并吸引各种城市功能在此聚集,直接推动城市空间发展:同时,城市空间发展又引起交通需求、路网结构、出行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如图1所示,“高铁站点——枢纽地区——城市”等不同空间层次的互馈作用成为影响高铁枢纽地区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交通——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则是这一互馈过程的动力。与其它区域性功能区(regional functionalarea),如高科技园区、港口、航空城等一样,高铁枢纽地区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潜在增长极。正是基于对枢纽地区所具有的交通节点价值和场所功能价值的认识,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将枢纽地区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充分发挥高铁综合枢纽的“发展引擎”作用,并寻求枢纽地区节点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平衡。

具体到枢纽地区的空间发展特征,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应用”圈层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schutz、pol先后于1998、2002年对此进行了研究,依据可达性、功能类型、建筑密度等因素的不同将高铁枢纽地区划分为第一发展圈层(primarydevelopment zone)、第二发展圈层(secondary development zone)和第三发展圈层(third development zone),形成了三圈层的空间模型。国内研究人员也指出枢纽地区具有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特征,并就不同圈层的规模与范围、关联功能、用地类型进行分析,进而论述了不同圈层的规划

建设重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开始融合,街道、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从城市延伸到建筑空间中,而高铁客站建筑立体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多种城市空间在站场及相邻建筑中复合叠加;此外,邻近的建筑还因为物理的或功能的联系带来更大的聚集效益。从功能来看,高铁枢纽以高铁客运为核心,将道路公交、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和各种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空间衔接在一起,互为补充、相互服务,形成独立的功能体系,并成为城市功能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交通综合体的高铁枢纽可视为城市综合体。

高铁枢纽地区规划的整合策略

正是基于对高铁枢纽地区这种空间多层次复合、影响因素多类型交织、枢纽功能多元混合发展特征,以及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整体论的价值观,应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有效整合不同空间层次的交通和功能,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并推动所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称之为整合策略。

1 tod开发建设模式

充分利用高铁枢纽地区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带来的交通便利,根据tod的规划理念,在公交站点的近距离范围内以较高密度开发。设置合适的多元功能,使各种空间和谐、有序、可持续的较高密度

结合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配合安全的步行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形成步行空间和轨道交通的良好结合。

2 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

从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出发合理定位枢纽地区,以多元化的功能组织融入城市和地区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成为区域中集聚活力的核心。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引导多元城市功能的发生,使区域内平衡发展,并与城市整体结构相互协调。通过配置综合性的服务功能、商务、商业和居住功能,使枢纽地区发展成为都市副中心,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和经济活力。

3 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

不同性质的用地交错分布,互为补充,降低对交通工具的需求。结合站点周边的较高密度开发,加强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商务功能和商业功能活动的时段特征,通过土地混合使用保持人群活动的延时性,注入活力,提升枢纽地区非办公时段的人气。强调土地的弹性使用,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

4 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

通过枢纽地区交通网络的构建,使得不同类型的交通流在“高铁枢纽——枢纽地区——城市”这三个空间层次高效衔接。目的在于服务枢纽地区节点价值与功能价值的实现,即通过清晰合理的道路系统。明确的方向感、适当的路网密度,无缝便捷的换乘,使交通

网络既能有效地服务枢纽地区的交通,又能支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

5 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

由于其对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高铁枢纽地区多发展成为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承担着城市门户的职能。枢纽地区的景观与环境品质一方面关系到城市形象,是城市对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则可塑造宜人、优美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功能的发展。因此,应强化空间形态和景观的建设,构筑充满活力、展示地方文脉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功能区。

南京南站地区规划背景

1 南京南站建设背景及相关指标

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的5大始发站之一,汇集了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沪汉蓉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4条国家、区域铁路干线,形成3场28条客运线组成的铁路枢纽。南京南站车站总建筑面积367~265m2,远期最高聚集人数达8000人,还将集中城市轨道交通(3条地铁线和1条轻轨线)、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靠站等多种交通设施,并统筹布局各项城市配套功能,形成综合性的交通枢纽。为完善枢纽地区功能,优化交通组织,塑造城市形象,对南京南站及周边地区6km2的城市区域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并将其置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功能、交通、景观等各方面的

整合协调。

2 南京南站枢纽地区区位分析

从宏观区域背景来看,京沪高铁将促使南京处于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城市群二者的强辐射之中,具有良好战略地位。作为京沪高铁的5大始发站之一,高速铁路的便捷性将为南站枢纽地区带来高端商务、旅游人群,有利于片区商务、商贸、旅游业的发展(图2左)。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南京南站的建设为长三角经济重心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并使南京成为承接转移的重要节点;极大促进了“沪宁”、“宁杭”的双边互动,对沪宁杭“1h都市圈”构建和沪宁杭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2中)。而宁安城际线和高速长途客运网的设置有助于提升南京都市圈内部交通体系,强化南京都市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服务中心的地位(图2右)。《南京市总体规划(1991-2010)》提出总体规划中确定南京“轴向发展、组团布局、多中心、开敞式空间发展战略”,通过东山、仙林和浦口三个新市区的建设培育次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向新市区扩散,形成“主城——新市区——新城”的城镇结构。高铁枢纽地区具有发展成为城市新中心的潜力,将促使南京市由原来的单中心空间格局向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形态。南站枢纽地区位于南京城市发展主要轴线上,且处于主城区与东山新市区联系的空间节点,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枢纽地区不仅应做好交通枢纽职能,更应该成为承接主城功能外溢,促进城市职

能重构的良好节点(图3)。

南站枢纽地区与北侧雨花台景区、西南侧牛首祖堂风景区山体绵延相连,南部比邻秦淮新河,可形成良好的景观设计要素;周边交通条件较好,可开发用地充足,仅在东部和南部形成一定量的建成区域,西部及北部则处于尚待开发状态(图4),表1为对南站枢纽地区开发的swot分析。

整合策略在南京南站地区规划中的应用实践

1 功能整合:区域视野下的南站地区的发展定位

依据前述对高铁枢纽地区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现代高铁枢纽在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转换、实现交通功能的无缝衔接等功能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枢纽地区的引擎作用,带动城市发展。南站地区的规划应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铁路枢纽站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通过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实现由交通枢纽向枢纽型商业商务核心区的转化;远期则在交通枢纽的主导、城市商业中心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发展空间的充份利用、与周边功能的共生、秦淮河旅游带的发展等基础上充分发展潜能,建设以枢纽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副中心。

基于以上近期和远期定位,提出了南站地区的四大功能,包括居

住功能、商业商贸功能、现代商务功能、及城市旅游功能,并进一步对以上功能提出功能细化和产业建议。表2为对南站地区商业商贸功能的功能细化及产业建议。

2 空间整合:南站地区城市空间的延续与发展

为充分体现南站地区在重构南京市空间结构中的作用,规划力求整合南京市南北发展带、高铁枢纽节点,构建该区域“一带、双核、六板块、圈层式”的空间结构(图5、图6),并整合南站枢纽区域内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地面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空间布局。

“一带”即整合南京城市南延发展带,北起绕城高速、南至秦淮新河,贯穿南站区域南北,充分呼应城市空间结构,融入整个城市自玄武湖、雨花台到东山新市区核心区的南延空间序列中,并通过景观与环境设计构建地区南北景观轴线。“双核”是以整合南站所形成的交通枢纽主核心区及商务商业次核心区,形成地区的双核中心区。“六板块”是指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的功能整合

商务商业板块、商业商贸板块、商住混合板块、居住板块、滨水休闲板块、教育科研板块。构建以南站及地铁站为中心的tod开发模式,逐层布置,形成圈层布局,即“圈层式”的开发模式。

其中,交通枢纽功能以站点枢纽为核心,采用tod发展模式;商

务商业功能是与交通枢纽关系最为密切的板块,布局于交通便捷的枢纽周边,结合现状用地布局将居住功能布局于片区周边及秦淮新河沿岸地带:商住混合功能布局于枢纽及商务商业功能区对居住区影响的缓冲带,位于二者之间:沿片区南北景观轴和秦淮新河景观廊道布局文化休闲功能,与秦淮新河旅游带对接。

整体考虑停车设施、区域联通、地上地下一体化、人防设施等因素,地下空间的开发以结合tod模式沿地铁站点开发、结合南北公共景观廊道建设沿轴线下方开发和联系枢纽周边地下空间开发三

种模式为主(图7)。将行人通道、商业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信息展示中心、轨道交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交通换乘设施、人防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广场、半地下广场设施等设置于地下空间,集约化使用空间资源,并可显著提升城市景观(图8)。

3 交通整合:南站地区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

以高铁枢纽、公路枢纽以及公交枢纽整合形成的南京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对地区发展以及地区交通产生巨大影响,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整合南站和南站地区的交通规划和设计,解决背景交通、南站交通以及地区开发交通之间的矛盾。

南站及南站地区在城市空间区位和发展定位,决定了南站交通的主导流向是南北方向,交通预测表明向北为主导方向,因此通过绕城公路以及跨过绕城公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疏解南站产生的交

通是唯一和必然的选择(图9)。南站地区的城市副中心定位决定了

平衡南站交通和南站周边地块开发交通的重要性。规划以充分满足未来南站交通为主导目标,以有效满足和管理地区开发交通和过境交通为工作目标,提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以公交专用道和常规公交网络为重要支撑的地区交通发展战略(图10)。

依据南站枢纽的客流特征和交通组织要求,枢纽综合体的交通设计,将长途

车、公交车,以及社会大巴和出租车、社会小汽车分车型和到发情况布局于站房地面层,并和地下轨道交通、铁路站厅和站台形成一体化的换乘(图11)。长途车的整备场安排在站房以外,站房内只提供到发场。规划设计站房南北高架,并和周边用地进行了协调,通过南北高架落客平台满足车辆到发要求。站内设计了小循环和微循环系统沟通南北高架以及地面车辆的联系,方便车辆内部的交通组织,尤其是小汽车和出租车区域的交通组织。公共交通长途车区域充分利用站体空间,利用夹层进行地面、地下、以及车站广厅的有效沟通,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依据站内设施布局和配套交通设施进行各种交通方式交通流线组织,并结合站房下方立体空间布置各种交通设施(图12)。

4 景观整合:南站地区景观整体塑造

景观整体塑造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基地优越的建设条件,发挥周边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以经济与美观兼具为原则,构筑“金陵门户、秦淮陆港”的空间特色,将该地区打造成为南京形态结构整合的空

间枢纽、山水文脉延续的节点空间、特色形象展示的城市门户、功能混合的活力中心(图13)。

(1)凸显南京地方特色

为突出南京地方特色,提出延续南京山水文脉、延伸南京历史发展轴线、强化原有城市肌理等对策,通过南北景观轴线与南侧秦淮新河旅游带的空间呼应,并延续南京市南北空间发展轴线。

(2)塑造标志性的城市门户空间

结合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基地景观要素特色,以南北景观轴线和秦淮新河景观带为主塑造“一轴一带”的景观系统,强化站前景观轴空间的设计。构筑“城——站——水相连”的景观视廊系统,突出南站在视觉上的标志性主导地位、优化地区主要道路的空间界面。

通过开发强度来控制地区整体高度、引导城市空间整体形态发展,以tod规划理念为原则,重要交通设施(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特别是南站周边地区,沿秦淮新河北岸地块开发强度较低,以保持宽阔的秦淮新河景观。而轨道北侧地块因受轨道及公路的双重影响,开发强度较低。

(3)构筑城市活力中心

构筑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有序引导公共活动,同时以土地的混合利用为南站地区注入活力、提升人气。强调南站地区作为枢纽与场所的功能分区与衔接,通过地下空间和景观廊道将人流自然引

入秦淮新河沿岸。延展的游憩性商业街区,使游客在尺度适宜的空间环境中兴致盎然;建设多功能广场,开发多种水上活动,使南站地区成为秦淮河上旅游的又一起点,形成贯穿夫子庙——红花——机场地区——南站的秦淮河旅游观光带。

结语

城市发展“搭乘高铁”能否成功的基础在于城市自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和产业特征等内在因素,高铁枢纽的建设则只是起到外因的作用。我国中央政府、铁路部门在进行高速铁路网和枢纽站点布局时,已经从宏观层次考虑了它们作为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城市能否及时把握机遇,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引导和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强化和放大高速铁路所带来的产业功能转移和新兴产业功能

聚集,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受到土地、交通、产业、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影响因素日趋复杂,不能简单套用理论模型和国外经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具体区域、城市和枢纽地区特点进行科学谋划。

整合策略以整体论为价值导向,通过tod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内外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具体对策为枢纽地区的整体性规划建设提供了

可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腾,卢济威,火车站综合体与城市催化——以上海南站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4):76-83

2 peter m j dol.the economic lmpac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on urban regjors[z]austria:europeanreq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6

3 郝之颖,高速铁路站场地区空间规划[j]城市交通,2008(5):48-52

4 郑德高,杜宝东,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探讨国内外高铁车站与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07(1):72-76

5 段进,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对——以高铁与城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1):33-37

中国高铁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中国高铁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的现状 高速铁路是现代铁路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高铁正飞速发展。中国高铁“四纵四横”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①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②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③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

解读我国高铁现状和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0.08.18 23:08 来源:人民网作者:人民网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2008年,国家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一、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 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宏伟目标,中国铁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在体制创新方面,创建了合资建路的崭新模式。铁道部与31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新线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与地方政府或战略投资者合资,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形成了集全社会之力建高铁、推进铁路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在管理创新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铁路路网完整、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统筹利用铁路内外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在铁路建设中,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都协调行动,组织起了强大的工程建设队伍;在技术装备制造中,无论是运营单位,还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统一步调,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制造体系。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一组织,形成一个“拳头”,坚持整个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一盘棋,在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统一搭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我国高速铁路的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报告 题目: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学院: 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 姓名: XXXXXXXXX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高铁速度”。本文从国内外高铁的发展背景,高铁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分别进行论述;讨论高铁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意义;分析高铁经济要经过怎样的战略转型,达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良性发展和运营;并对未来高铁运输系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高铁;高铁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产业升级; 概述:“高铁经济”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铁”,二是“高铁经济”。所谓“高铁”即高速铁路。对于什么是“高速铁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铁路运行的速度。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新建客货运混线列车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者,即称为“高速铁路”。所谓“高铁经济”,主要是指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使资本、技术、人力物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与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与城市群间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形式。“高铁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

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条铁路通常能带动一片区域和沿线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同城共振”效应,这是被经济发展史实所证明了的一种客观现实。可见高铁与经济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即“高铁经济”。 在国外,自全球公认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之日起,高铁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对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高铁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沿革,西方各国积累了丰富的高铁经济发展经验和先进的管理运行理念。 在中国,21世纪以来,高铁开始步入繁荣发展期。随着高铁技术的成熟,高铁在新兴国家扎根并繁荣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全球高铁的主角。自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在探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铁”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的生意场——国家资金的大笔投入,科技部门的研发力量,与高铁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的研究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研究 一、国内部分新城开发建设案例 1.济南西区 采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市长+市场”的模式,成立西客站片区建设指挥部,由济南市市长挂帅,整合市区两级政府的土地、规划、市政、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行政资源,对西客站片区的开发建设任务进行决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滚动发展、自求平衡的原则开展新城建设。 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开发策划咨询机构做为指挥部的“参谋”,参与新城区建设的全过程咨询管理。以山东省高校基建咨询服务中心为咨询服务总平台,全面负责统筹谋划各规划项目的提报、工作计划及进度,督促管理各项目规划过程,组织各类技术审查及技术协调会议,形成最终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委托其他专业机构搭建专业分平台,构成了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为西客站片区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采取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运营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 制定了一揽子优惠、开发补偿和公众参与等政策,使区域开发项目更加合理、透明和具有前瞻性,并吸引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2.长沙东部新区 长沙东部新区建设采用了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政府+市场”的模式。成立了建委副主任为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作为该项目的存在主体,主要负责资金的筹

措、道路的建设施工以及目前四个项目的协调等工作。 长沙新区开发建设融资形式采取市财政资金支持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市政府拨付专门财政资金用于城东新区项目启动,同时,通过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目前,新区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在此基础上,靠市场运作保证项目资金额度。 开发运营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先将项目启动区域周边的土地利用控制起来,通过土地市场运作来获得后续项目的开发资金。 3.河南郑州新区 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汴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州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郑州新区工委、管委会等机构,统一组织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采取“特区+公司”开发经营模式。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境引商、项目带动”的运营模式。 坚持“盘活资产、自我积累、自我开发、滚动发展”的资金筹措路子,通过借贷融资,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区环境,增强对开发商的吸引力,实现滚动发展。 4.深圳罗湖新城 成立领导班子,协调不同的投资及实施实体单位。聘请知名咨询公司对新城建设进行国际咨询,并制定相关研究机构做咨询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开发策略。

中国铁路现状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76,580k 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 m,合资铁路8,462k m,地方铁路4,776k 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 m,复线率33.4%。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k m,电气化率28.2%。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 京九铁路从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至运煤专线全长652k 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k m/h(基础设施250k 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k m/h,是目前国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 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 m;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是世界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铁新城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杨宝民朱昌宏 作者介绍杨宝民深圳市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 朱昌宏广州城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博士 摘要:作者通过考察国内多个新城开发建设,发现了新区城市发展动力不清晰,过分依靠房地产拉动,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相互结合的新思想,在长沙高铁新城的规划策划中得到了贯彻落实。作者在服务长沙高铁新城和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土地一级策划和城市设计结合,将产业规划和项目联动策划,这些项目包括已经投资80多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黄兴大市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站前高铁综合体,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旅游规划主题文化 The new method urban planning for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the case of Changsha Abstract

By visiting various new c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questions: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urban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dependence on real estate;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The Author suggested a new idea to combine urban planning,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industry planning and tourist planning all together.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 in Changsha befor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ing the high-speed railway and complex events in Changsha, the Author creatively link land level planning with urban design, also he combine industry planning with project development, these projects include Changsh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HuangXing Produce Market, Urban Fair Complex ahead of Changsha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The investment of these projects is more than 80,00000000 RMB in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jects have a high popularity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一、新城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深圳新摩尔公司在长沙的策划与招商结合的成功实践 我国依法行政处于起步期,城市规划修订经常体现城市现任行政官员的个人意志,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法规的尊重,我国城市规划的持续实施意识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高铁新城的利与弊等信息

高铁新城的利与弊等信息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了高速铁路,并在城市郊区修建占地面积极大且气势恢宏的高铁火车站。为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雄心勃勃地以高铁站点为中心规划前程锦绣的高铁新城。据统计,在全国“四纵四横”的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在京沪线上,24个站点共有15座高铁新城;在哈大线的23个站点,已查到的新城有9座。如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的常州、蚌埠、长沙等城市现在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1. 高铁新城的利 (1)高铁新城的建设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未来新城的核心。这也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聚落形态的影响。高铁带来便捷的出行和较大的人流量,聚集人口。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因而围绕高铁站点形成一个新城符合城市发展的趋势。随着武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的开通,长沙成为中部最大的高铁枢纽,一纵一横的高铁脉络正式形成,高铁新城成为近五年来长沙最热点的发展区域。随着政府规划,高铁新城片区正将迎来新一波的建设高潮,在未来3年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将会投资百余亿元用于高铁新城的基础建设,高铁新城有望在2016年成为长沙城市副中心。距常州北站一千米,一个现代新城已初具规模。5年内,常州将打造出这个新城的基本面貌,届时,这里将成为常州市北部新城的核心区。 (2)高铁新城的开发也正在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新筹码。高铁通车后,蚌埠到上海只需要两个小时,到北京只需要三个小时,交通很便利。在高铁落户蚌埠以后,蚌埠的交通运输成本、土地成本、用工成本非常有优势。按照规划,蚌埠市高铁新区规划面积为平方千米,规划人口为20万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亿元,分总部经济区、文化动漫产业园、国际外包服务区、低碳宜居社区四个功能区。在蚌埠高铁新城区,一家集动漫游戏创意、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已建成投产。 2. 高铁新城的弊 (1)并非每个高铁城市都适宜发展新区。和其它新事物一样,建设高铁新城也有利弊。这些伴随高铁而生的新城,从一诞生即广受关注。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对其拉动经济的超高预期,也有当地人对高铁开通带来城市知名度提升的梦想,还包括外界对这些高铁新城可能陷入空城的隐忧。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而言,高铁对新城发展的推动也各不相同,不是每个高铁城市都适宜发展新区。对大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而言,高铁带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中国高铁迅速发展

中国高铁迅速发展 时间:2019-09-23 12:37:19 | 作者:蔡嘉鑫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 镜头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绿皮火车 “呼哧、呼哧”火车粗重地喘着气,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牛,缓缓地停下来。 站台上,洪流般汹涌而至的人潮让狭小的车门近乎变形,几欲崩裂。为了挤进车厢,人们更是各显神通,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有些甚至直接爬窗了。 车厢内挤满了人,过道上水泄不通,汗臭、脚臭、腥味……各种莫名的气味在此汇聚,闻之欲呕。尽管如此,爸爸说,那时为了购买车票,即使连夜到火车站排着如长龙般的队伍,也未必能买着。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票’消得人憔悴”。 镜头二:2018年暑假和谐号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乘高铁要去福州旅游,在家里爸爸通过移动支付早就轻轻松松地定好票。 "呜——"的一声,我看见一条白色巨龙从远处风驰电掣般地驶来,车头三个醒目的大字——“和谐号”。我不由得惊呆了:优美的身姿,苗条的身材,秀气的鹅蛋脸,跟老式火车笨重的身子,方正的国字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真是天壤之别呀! 一进车厢,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是:干净整洁的地面,舒适整齐的软椅,椅背还设有贴心的小桌子,透明的车窗,清晰的液晶显示屏。时速350公里,列车行驶时无比平稳和舒适,可以在桌上立硬币而不倒! 镜头三:2050年未来号 一个白色的“胖小子”正呼啦啦的按着遥控器。你没看错,“未来号”高铁是无人驾驶的。 “未来号”高铁是纯空气能的,它可以把空气吸进发动机,然后把有害的空气转化为新鲜的再释放出来。 “未来号”高铁最高时速可达每秒钟十五千米,等于每小时七千多公里,这样的快速度使得从中国到美国也只需要1小时,真是“远隔万里一时还”!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不断奋斗里书写。中国高铁,将是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xx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高速铁路在最近几年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也非常荣幸可以聆听孙永福院士的讲座,进一步对我国的高速铁路有了了解。在此我也高速铁路谈谈我浅薄的了解和看法。 1.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我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 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 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 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证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xx高铁技术 目前中国所掌握的高铁技术有车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高速道岔(250公里,部分进口);板式轨道;列控系统(部分芯片进口);逆变器,变流器,电动机(部分零件进口)。没有掌握的主要是轴承和车轮。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 未来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报告 题目: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学院: 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 姓名: XXXXXXXXX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高铁速度”。本文从国内外高铁的发展背景,高铁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分别进行论述;讨论高铁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意义;分析高铁经济要经过怎样的战略转型,达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良性发展和运营;并对未来高铁运输系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高铁;高铁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产业升级; 概述:“高铁经济”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铁”,二是“高铁经济”。所谓“高铁”即高速铁路。对于什么是“高速铁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铁路运行的速度。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新建客货运混线列车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者,即称为“高速铁路”。所谓“高铁经济”,主要是指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使资本、技术、人力物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与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与城市群间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形式。“高铁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条铁路通常能带动一片区域和沿线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同城共振”效应,这是被经济发展史实所证明了的一种客观现实。可见高铁与经济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即“高铁经济”。 在国外,自全球公认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之日起,高铁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对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高铁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沿革,西方各国积累了丰富的高铁经济发展经验和先进的管理运行理念。 在中国,21世纪以来,高铁开始步入繁荣发展期。随着高铁技术的成熟,高铁在新兴国家扎根并繁荣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全球高铁的主角。自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在探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铁”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的生意场——国家资金的大笔投入,科技部门的研发力量,与高铁相关企业的涌入,甚至国际同行的态度,都成为搅动这个新兴市场的诱因。 一、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 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目前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仅用了7年多的时间,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高速铁路的规划阶段。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高速铁路万公里以上。到了2008年,中国政府根据全国综合交通体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高速铁路在最近几年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也非常荣幸可以聆听孙永福院士的讲座,进一步对我国的高速铁路有了了解。在此我也高速铁路谈谈我浅薄的了解和看法。 1.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我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 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证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中国高铁技术 目前中国所掌握的高铁技术有车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高速道岔(250公里,部分进口);板式轨道;列控系统(部分芯片进口);逆变器,变流器,电动机(部分零件进口)。没有掌握的主要是轴承和车轮。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动车组技术方面,成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实现了国产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批量化生产,在高速铁路的固定设施、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相比于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的现实,配套轴承的国产化应用仍是空白,这于正力求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处短板。作为高铁基础零部件的高速列车轴承领域,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TN等国际巨头正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国务院提出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15个都与轴承相关,这是关键点。高铁车轮也高度依赖进口,目前都尚未国产化。 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3.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

听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机遇报告有感

全球铁路产业正面临数十年未遇的发展机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在这一产业占据了先驱地位。1978年10月26日下午,小平同志访日期间乘坐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列车从东京前往日本文化古城京都访问,在火车上应日本记者之请谈对新干线的观感,评价道:“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对日本高速铁路称羡和不甘落后之心表露得颇为明显而又不失体统。次日上午,小平同志又乘坐近畿铁路公司特快电车从京都到达奈良访问。当时,中国铁路上人山人海的绿皮车与日本、欧洲高速铁路上子弹头形状的高速列车差距显得那么遥远。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长期研究开发积累发力,经过新世纪初以来付诸实施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成功实施“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策略,中国迅速成长为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高铁大国,在2010年12月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得以满怀自豪地向全世界同行宣布,中国已经是全世界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赋予了他充足的底气,也令全世界同行对此颇为信服。因为自从1992年国际铁路联盟(UIC)发起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以来,历次大会一直是在欧洲召开,连公认的高铁大国、新干线建成营运数十年的日本都没能争得主办国资格,2010年末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落户北京是世界高速铁路大会首次落户欧洲以外,此举本身就标志着国际铁路业界对中国高铁成就的认可: 2010年末,中国高铁运营里程8358公里,占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1/3强。截至2011年,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共计786标准列(8辆编组),其中时速200-250km/h速度级355列(短编290列,长编65列),时速300-350km/h速度级140列,时速380km/h速度级133列(短编40列,长编93列)。随着高速列车数量的不断增多,高速动车组型号逐渐丰富,由技术刚引进时单一编组(8辆编组)、单一用途(座车)、单一速度等级的4种车型,发展到目前包括长短编、座卧车、多种速度等级的12种车型。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其中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 --自1964年日本首次开行高速列车以来,经过近50年发展,海外形成了以日本新干线N700系与E5系、法国TGV和德国ICE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高速列车运营时速从最初的210公里提高到320公里,其中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运营时速分别为300公里、320公里和300公里。中国引进了国外200公里级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质性的技术创新一路提升运行时速,致使中国高铁建设全面启动的过程成为一连串打破和创造列车时速世界纪录的过程,而对于高速动车组而言,时速每提升约30公里都意味着一次技术飞跃。 2008年6月24日,京津城际高铁创造394.3公里时速的世界纪录。 2010年9月29日,国产“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在沪杭高铁试运行时创造416.6公里时速的新世界纪录,仅用40分钟就跑完了上海-杭州间的202公里距离。动车组出发后仅用6分钟时间便提速至300公里,13分钟后达到413.7公里,最高时速416.6公里。相比之下,欧洲直升机公司同日在法国南部城市伊斯特尔展示的新一代军民两用高速直升机验证机X3(代号)设计最高巡航速度为每小时220海里(约每小时407公里),而且要8年后才能投入商业运营。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和谐号”CRH380AL动车组试运行创造了最高运行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 为获取安全性极限参数和进行安全评估,各国分别研制了时速远高于运营列车的试验列车,试验速度逐步提高。2007年4月3日,法国AGV的最高试验时速达到了574.3公里。2012

常州北站高铁新城之规划篇

常州北站高铁新城之规划篇 导语 常州高铁新城,规划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东至江阴界,南至汉江路,西至玉龙路,北至S122省道,规划人口约42万人。 总体定位 根据2020年4月最新确立的“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的总体定位,高铁新城将打造成为常州北部“区域之核、未来之城”。

六大发展重点: ■一是打造创新智造的前沿产业高地, ■二是建设产城融合的生态创智新城, ■三是构筑蓝绿相融的生态活力空间, ■四是构建便捷安全的立体交通网络, ■五是布局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六是塑造风貌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群 总体规划 2014年至今,常州高铁新城其实进行了多次规划调整,规划面积由24平方公里扩大到56平方公里,定位的关键词也从单一的商务上升到复合中心。2014年

?规划范围:沪蓉高速以北、S122省道以南、藻江河以西、龙江路以东,面积24平方公里?总体定位:新龙国际商务城 ?功能分区:一轴、两带、八区 2018年

?规划范围:道路范围未变化,面积26平方公里 ?总体定位:北部之核——新龙国际商务中心 ?功能分区:一心、两轴、两带、五区 2020年5月 ?规划范围:东至江阴界、南至黄河路、西至玉龙路,北至S122省道,总用地面积约56平方公里 ?总体定位: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 ?功能分区:研究与优化中,重点发展“一核一心” 2020年9月,常州高铁新城规划设计方案正式发布。计划总投资约1126亿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和“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现风貌”的工作部署,目前已经完成5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

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

北京交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 姓名:陈达专业:铁道机车车辆 工作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职 务:学 生 准考证号:291714100225 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李桂梅 发题日期:2011年11月15日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30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议意见书专业铁道机车车辆姓名陈达 题目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意 见 成绩评定:指导教师: 年月日答 辩 组 意见答辩组负责人:年月日 备注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铁路跨越是发展下,动车技术的创新,高速客运专线应运而生,针对于目前我国客运专线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国外先件技术,围绕客运专线动车组的运用效率的提高,对动车组进行了探讨。 二、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机机车的发展史,知道目前我国现有的、已建的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客运专线,我国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熟悉我国客运专线现行动车组类型。总体掌握客运专线的动车组运用及检修方式,从动车组运用方案、编制计划及检修设备的配置情况等方面。格式上符合工科论文的格式,能从总体上把握论文的主题,不偏题,不跑题,论据充分。 三、重点研究问题 (一)动车组 (二)高铁发展与未来 四、主要技术指标 (1)CRHI 型动车组(2)CRH2型动车组(3)CRH3型动车组 (4)CRH5型动车组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由于某些技术发展不完善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文章可能对某些观点的阐述不准确,对某些观点的阐述可能有错误。望给予批评指正。 下达任务日期:2014年4月20日 要求完成日期:2014年6月20日 指导教师:李桂梅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与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北部城市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东站,虽距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 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和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盘活之策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高铁新城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杨宝民朱昌宏 作者介绍杨宝民深圳市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 朱昌宏广州城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博士 摘要:作者通过考察国内多个新城开发建设,发现了新区城市发展动力不清晰,过分依靠房地产拉动,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相互结合的新思想,在长沙高铁新城的规划策划中得到了贯彻落实。作者在服务长沙高铁新城和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土地一级策划和城市设计结合,将产业规划和项目联动策划,这些项目包括已经投资80多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黄兴大市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站前高铁综合体,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旅游规划主题文化 The new method urban planning for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the case of Changsha Abstract

By visiting various new c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questions: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urban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dependence on real estate;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The Author suggested a new idea to combine urban planning,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industry planning and tourist planning all together.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 in Changsha befor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ing the high-speed railway and complex events in Changsha, the Author creatively link land level planning with urban design, also he combine industry planning with project development, these projects include Changsh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HuangXing Produce Market, Urban Fair Complex ahead of Changsha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The investment of these projects is more than 80,00000000 RMB in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jects have a high popularity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一、新城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深圳新摩尔公司在长沙的策划与招商结合的成功实践 我国依法行政处于起步期,城市规划修订经常体现城市现任行政官员的个人意志,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法规的尊重,我国城市规划的持续实施意识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