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的变化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的变化及分析

一、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我国于1994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并首次对货币进行了分层。此后,央行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内涵进行了多次调整,使之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目前,我国货币供给层次分为三层:M0、M1和M2。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1指M0+单位活期存款;M2是指M0+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二、历年货币供给图表分析

这张图是2006年到2018年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情况,柱状图是三层货币供给的数量,折线图是三层货币供给的增长情况。货币供给规模总体平稳增长。2006~2017年,三层货币供给的整体走势大体一致,但三者的波动在个别时期仍具有差别,下面将具体分析。

一)先看M0的供给变化。M0总体呈稳定的下滑状态,原因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非现金的支付工具对现金产生了直接的替代效应。2010年有大幅上升,可以看出是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后果,导致市场中流动的现金突然增加。2016年左右的上升是由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企业投资相对没有增加,所以持有的流通货币量有所上涨。

二)M1在表中共有三次增速超过20%,分别是2007年、2009年和2016年。2006年1月-2007年8月,M1增速从10.6%上升到22.8%,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腾飞,巨额贸易顺差。2009年1月-2010年2月,M1增速从6.7%上升到35%,背景是四万亿财政刺激与天量信贷,中国经济快速回升。2015至2016的M1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5年下半年政府部门加杠杆、稳增长,体现在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全年赤字率达历史高点以及财政存款增速稳步下行;二是2016年一季度居民部门加杠杆、购买意愿上升,体现在储蓄存款一季度下行、房地产销售火爆以及个人购房贷款创新高。

三)M2的增速在2009年达到顶点28.42%,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了刺激实体经济发展,尽快走出危机阴霾,制定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央行投放资金猛增。此后几年,我国央行逐步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M2的增速逐步下滑至2014年的阶段性低点11.01%。在2015年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不断推进,货币政策有所放松,M2的增速又略微回升,尽管利率下调,但是企业的投资却没有增加,陷入流动性陷阱,企业持有的现金更多的用于投机和投入房地产行业,这也间接导致我国住房市场在2015~2016年间异常火爆,住房抵押贷款激增,房地产去库存的任务基本完成。

三、剪刀差的成因分析

2016年M1高速增长,相应的M2却没有大幅上升,导致二者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形成了M1与M2增速“剪刀差”问题。M1增速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近一年来政府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超量发行,使得银行存款明显“活期化”,这是造成M1、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的最根本原因。

1.政府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发债量自2015年5月开始大幅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发力。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1.62万亿元,2016年中央预算赤字

2.18万亿元,较上年提高5600亿元;地方预算赤字1.1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800亿元,增幅近1倍。预计2016年中央和地方的赤字发债量合计将超过4万亿元。

2.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爆发性增长。2015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债和公司债在内的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发行量也出现了爆发性增长。2015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大幅放宽了上市公司发债的条件和限制,导致交易所市场公司债发行量爆发性增长;2015年下半年,管理层进一步放宽了对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的限制。

3.政府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超量发行,使得银行存款明显“活期化”,从而大幅拉升M1相对于M2的增速。银行存款的总规模可能并不发生改变,但其流动性却会得到明显提升:大量银行定期存款被转化为了活期存款,这相当于M2中大量非M1的定期存款被转化为了属于M1统计范围的单位活期存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