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3.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 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 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 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 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 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 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 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味的来源: 实践味——真实滋味 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注意: A.每一味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注意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三、五味的确定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
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 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 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 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 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三、五味的确定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 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 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 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4.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 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 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 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 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 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 备。
二、归经的确定
1.用脏腑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 2.用经络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 如何确定? 药物寒热的确定: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 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 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三、四性的临床意义
1、祛除寒热病邪,或消除寒热症状和体征 2、调整脏腑阴阳失调 3、寒热药合用可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或纠正药 性之偏,或利用反佐防止格拒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第四节 升 降 浮 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三、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因素 四、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中药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 性能。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序 一、性能的含义 二、性能的内容
第一节 四 性
一、四性的含义 二、四性的确定 三、四性的临床意义
1、四性的含义
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 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气”。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 ——属阴 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 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 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 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二、四性的确定
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浮——属阳 沉降——属阴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 性属于升浮。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 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 药性属于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