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上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最坚实最根本的基础;而科学实践观的每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今天,面向当代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字:实践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人的本质

1845年春,马克思完成了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飞一个文件”的《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部仅有几千言的著作中,马克思完成了对已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即科学的实践观。并且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实践观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实践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运用实践观揭示唯物主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本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建立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同时,吧实践作为马哲最基本的范畴提出来,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从《1844年经济学手哲学稿》和《神圣家族》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哲学体系形成过程中曾深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其基本的唯物主义精神都是来自于费尔巴哈,尤其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然而,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以及社会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标志就是对费尔巴哈由跟随变为批判。这一标志的体现就是:科学实践观的形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他承认自然界的唯物主义原则,然而对于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对人的理解是直观的、表面的、肤浅的,把人看做是如动物般的“感性对象”,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贬低人的主题地位。正由于他否认了实践观,因此,他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演变规律,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在对旧哲学的批判时发现,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将历史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是人们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能够认识到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实践将人、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唯物主义主义世界观提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下面,我们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实践观为基础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

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一条中,马克思通过比较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区别,提出他的实践观。

“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是从人堆客观事物的朴素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就是认为客观事物即客体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因而,他们的唯物观观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观,物质作为一种客体仅具有自存性。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则是一种辩证的唯物论,既承认人的客观性又承认人的主体性,自然界制约、支配着人及其活动,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改造世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主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人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纽带,是否用实践的去理解物质统一性,是新旧唯物主义的标志。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则抽象的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离开客观性过分强调主体性。这种对实践的忽视更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试图探索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不懂得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过程,不理解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对于实践,他“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否认实践的对象性,认为理论才是让人自由活动的那种活动,没有正确认识到主体的客观化。

通过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观的认识运用的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人本论的思维模式,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中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实践的内涵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二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第二条是一个过渡段,从自然唯物观转到唯物史观的领域。这一条在整篇提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般意义的认识论,这一条就是就是简单的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指的是思维内容的与思维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把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看作是一个理论问题,费尔巴哈在真理及检验标的标准问题上则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提出了正确的真理观,除了对真理的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述外,这一条在整个马克思为物质观的体系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为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不同的历史观: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且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就在于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实践是一种人的活动。而人又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而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因为人的参与才形成的,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生产力、发明生产工具各个方面的活动,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