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分拣管理

第9讲  分拣管理
第9讲  分拣管理

第九讲分拣管理

第二节商品代码和条码

一、商品代码

●含义:

商品代码又称商品代号、商品编号,它是赋予某种或某类商品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排列,是便于人或计算机识别商品与处理商品的代表符号。

9787887003126

作用:

①区别不同产地、不同原料、不同色泽、不同型号的商品品种,

②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计划、统计、物价和核算等工作的开展,

③有助于避免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④为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创造了前提条件,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一)商品代码的种类

1.数字型代码

棉布婴儿服装的代码是“21011007”。

2.字母型代码

Xsdf

3.混合型代码

浙江产杭罗的代码是“H1226”。

4.条码

(二)商品代码的编制

●含义:

A.商品代码是通过商品编码形成的。

B.商品编码,是指将商品用一种易于被人和计算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

过程。

商品编码的直接产物就是商品代码。

C.商品编码与商品分类密切相关。

D.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品代码就是商品分类的代号。

●作用:方便使用。

●原则:唯一性、可扩性、简明性、

统一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1.顺序编码法

——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依次给以顺序代码的一种编码方法。

Ⅰ.配…Ⅱ.朱…Ⅲ.物流常用于容量不大的编码对象集合体

2.层次编码法

——以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而编制代码的一种方法。

××××××××

大中小细常用于线分类体系

3.平行编码法

——将分类对象按其特征分成若干个面,再把每个面内的类目排列的顺序代码加以组合而形成代码的一种方法。

“黄铜1.5方形头镀铬螺钉”的代码组合为“2342”。

常用于面分类体系

4.混合编码法

——由层次编码法和平行编码法组合而成的一种编码方法。

二、商品条码

商品条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条空组成的用于表示商品代码的图形。

(一)商品条码的基本结构

商品条码由条码符号、字符代码和空白区三部分组成,条码符号又由安全区、起始区、终止区、信息段和检验区构成。

(二)商品条码的种类

1.EAN条码

(1)EAN-13条码

EAN-13条码由13位数字的字符代码组成,也称EAN标准版条码。这种条码既可用于销售包装,又可用于储运包装。

(2)EAN-8条码

EAN-8条码只用于商品销售包装。当商品包装上没有足够的面积印刷标准版条码时,可将商品信息变成8位数字代码,这种条码也称缩短版条码。

(3)店内条码

店内条码,是指鲜肉、蔬菜、水果等以随机重量销售或自行分装出售的商品由商店自己完成编制、打印,并在自己商店内部使用的条码。

店内条码也分为标准版和缩短版两种。

2.UPC条码

(1)UPC-A条码

UPC-A条码,可用于商品销售和商品储运两种包装,由12位数字的字符代码组成,称为标准版UPC条码。

(2)UPC-E条码

UPC-E条码是缩短版UPC条码,用于商品销售包装,由8位数字的字符代码组成。

3.ITF条码

ITF条码又称交叉二五条码,主要用于运输包装,是印刷条件较差、不允许使用EAN-13和UPC-A条码时应选用的一种条码。它由14位数字组成。

(三)商品条码编制的基本过程

理论:

●赋予编码对象一个代码;

●将字符代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

●将二进制代码转换为条码符号;

●条码符号形成不同的码制。

实际:

●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只要把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在分好类的基础上,编制出科

学的商品代码,就基本上完成了编制条码的任务。

(四)商品条码识别的特点

1.准确率高。

2.采集信息速度高。

3.成本低、经济性好。

4.采集信息方法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操作。

5.灵活性高。

6.具有防止误读的功能。

第三节商品拣选

一、拣货作业

拣货作业是指按订单拣选客户所需商品的业务活动。

(一)拣货策略

1.分区

——将拣货作业场地作区域划分。

(1)按拣货单位分区。

(2)按拣货方式分区。

(3)工作分区。

2.订单分割

●将订单切分成若干个子订单,交由不同的拣货人员同时进行拣货作业,以加

速拣货的完成。

●订单分割策略必须与分区策略配合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优势。

3.订单分批

——为了提高拣货作业效率而把多张订单集合成一批,进行批次拣取的作业。(1)总合计量分批。

(2)定时分批。

(3)固定订单量分批。

(4)智慧型分批。

4.分类

(1)拣货时分类。

在拣取的同时将货物分类到各订单中,这种分类方式常与固定量分批或智慧型分批方式配合,因此要使用电脑辅助台车作为拣货设备,以加快拣货速度。采用这种方式时,每批次的客户订单量不宜过大。

(2)拣取后集中分类。

即分批按合计总量拣取后,再进行集中分类。

(二)拣货作业的方法

1.按一次作业的订单数量划分:

(1)单一拣选法:

每次作业只拣选一张订单所需货物。

(2)批量拣选法:

先将要进行拣选商品的客户订单汇总,然后按各种拣选商品的总量实施拣选,之后再按不同的客户进行分货,直至配齐所有客户的订货。

(3)混合拣选法:

将单一拣选和批量拣选搭配使用。

2.按配货人员的作业方法划分:

(1)人工拣选法:

配货作业人员亲自到货架上将订单上的商品取出运到配货场地。

(2)机械拣选法:

配货人员利用回转货架或自动分拣机等机械设备将货物取出运到指定地点。

3.按拣选商品时的作业程序划分

(1)一人拣选法:

一个人按照一张订单的要求,进行拣货、配货。

(2)分程传递法:

数人分拣。首先决定个人所分担的货物种类和货架范围,然后拣选货单中仅是自己所承担的货物品种,拣选完毕后,将货单依次转交下一个配货人员。(3)分类拣选法:

先将不同形状、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货物分类保管,然后按商品类别进行拣选、配货。

(4)区间拣选法:

先确定个人所分担的货物种类和货架区间,然后分头从个人所在区间的货架上进行自己所承担货物的拣选,之后进行汇总,按单配货。

4、按常用的组合拣选作业划分

(1)播种拣选法:

每张订单准备一个配货箱置于理货场,然后,配货作业人员取来货物,按每张订单所需数量投入配货箱。

●优点:

1)适合订单数量庞大的系统;

2)可以缩短拣取时的行走搬运距离,增加单位时间的拣取量;

3)越要求少量、多批次的配送,批量拣取就越有效。

●缺点:

对订单的到来无法做及时的反应,必须等订单达到一定数量时才做一次处理,因此会有停滞的时间产生。

(2)摘果拣选法:

配货人员将各个客户的货物从货架上取出,一次配齐一张订单。

●优点:

1)作业方法单纯;

2)订单处理前置时间短;

3)导入容易且弹性大;

4)作业人员责任明确,派工容易、公平;

5)拣货后不必再进行分拣作业,适用于大量、少品种订单的处理。

缺点是:

1)商品品种数多时,拣货行走路线过长,拣取效率降低;

2)拣取区域大时,搬运系统设计困难;

3)少量、多批次拣取时,会造成拣货路径重复费时,效率降低。

(二)拣货设备

1.叉车、货架拣选系统

商品入库时使用旋转侧移式叉式叉车将整托盘商品放入高层货架上,拣货时用拣选叉车深入货架,拣选叉车的货叉上设置载人和载货平台,操作人员在平台上操纵叉车,到达一定的货格位置,人工拣货,把商品搬到平台的托盘上。

2.拣选重力式货架

一种轻型的重力货架,高度人手可取,可放纸箱6~10只,几个单位可按需要的长度连接起来。货架以带坡度(约4度)的滚轮轨道作为货箱的支撑架,货箱两侧有导向条,作为箱间的分隔。拣选人员在货架前面拣货,开箱拆零;当第一箱商品取完后,拿走空箱,后面一个箱子自动向前移动补充。

适用于以纸箱为单位和开箱拆零的人工拣选

3.电子标签拣选系统

拣选货架与计算机配套使用。在重力货架的每一货格上安装电子数字显示器,客户订货单输入计算机后,供货指示灯和数字显示器立即显示出所需商品在货架的具体位置和数量,操作人员只要按指令取货即可。几个人可同时作业,实现“无单拣选”,结算、抄单和库存管理均由计算机系统完成。

二、出货作业

(一)分货

拣货作业完成后,再将物品按照不同的客户或不同的配送路线作分类的工作,就称之为“分货”,又称为“分拣”。

分拣作业一般在理货场地进行,它的任务是将发给同一客户(如商场)的各种物品汇集在一处,以待发运。

1.人工分拣

●用人力以手推车为辅助工具,将被分拣商品分送到指定的场所堆放待运。批量

较大的商品则用叉车托盘作业。

●优点:机动灵活,不需复杂、昂贵的设备,不受商品包装等条件的制约。

●缺点:速度慢,作效率低、易出差错,只适用于分拣量小、分拣单位少的场合。

2.自动化分拣

使用自动分拣机进行分拣。

优点: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商品处理量

●可提高物流服务品质,使物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货损率大大低于人工作业●降低分货的差错率

●缩短分拣作业的前置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把配送中心人员从繁重的分货作业中解放出来。(二)出货检查

1.内容

●依照客户、车次对象等按出货单逐一核对货品的品项及数量。

●核查货品的包装与质量。

2.方法

●纯人工进行

●利用物品条形码

三、自动分拣系统

(一)自动分拣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和分拣原理

1.进货输入输送机

●重力式输送机

●辊柱式输送机

●胶带式输送机

●伸缩式输送机

2.分拣指令设定装置

(1)人工键盘输入

●声控输入

●激光扫描条码输入

3.合流输送机

2-3条传送带输入被拣商品,它们在分别经过各自的分拣信号设定装置后,经过由辊柱式输送机组成的合流装置,汇合处的货物依次通过。通常A、B、C三条输送机上的商品,经过合流汇交处,由计算机“合流程序控制器”按照

①谁先到达谁先走;

②若同时到达,按A B C的程序原则控制。

4.送喂料输送机

●作用:

①依靠光电管的作用,使前、后两货物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最小为250mm);

②使货物逐渐加速到分拣机主输送机的速度。

●功能:

第一阶段,输送机通过间歇运转,保证货物上分拣机时,满足货物间的最小间距。

第二阶段,使货物在输送机上的速度与分拣输送机完全一致。

5.分拣传送装置

(1)钢带推出式分拣机

(2)翻版式分拣机

6.分拣卸货道口

●含义:

分拣卸货道口是用来接纳由分拣机构送来的被拣货物的装置,它的形式各种

各样,主要取决于分拣方式和场地空间。

●形式:

一般采用斜滑道,其上部接口设置动力辊道,把被拣商品“拉”入斜滑道。

7.计算机控制系统

●作用:

向分拣机的各个执行机构传递分拣信息,并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形式:

送入分拣运输机的货物,经过跟踪定时检测器,并根据控制箱存储器的记忆,计算出到达分拣道口的距离及相应的脉冲数。当被拣货物在输送机上移动时,安装在该输送机轴上的脉冲信号发生器,产生脉冲信号并计数,当数到与控制箱算出的脉冲数相同时,立即输出启动信号使分拣机构动作,货物被迫改变移动方向,滑入相应的分拣道口。

(二)几种常见的自动分拣机

1.钢带推出式分拣机

2.翻盘式和翻板式分拣机

3.托盘式分拣机

4.浮出式分拣机

5.悬挂式分拣机

四、补货作业

●目的:

保证拣货区有货可拣。

●形式:

以托盘为单位,从货物保管区将货物移至拣货区,然后将此移库作业做库存信息处理。

(一)补货类型

1.流动补货

将货物从保管区移至流动式货架,由流动货架向商品拣选作业区进行补货。

2.移动补货

将货架的上层作为储存区,下层为拣货区,商品由上层货架向下层货架补货。(二)补货方式

1.批次补货:

在每天或每次拣选之前,计算所需货品的总拣选量,再查看拣货区现存货品量,计算差额并在拣货作业开始前补足货品。

2.定时补货:

将每天划分为若干个时段,补货人员在时段内检查拣货区货架上商品的存量,如果发现不足,马上予以补足。

3.随机补货:

指定从事补货作业的人员随时巡视拣货区,发现不足随时补货。

思考题

1.如何进行商品分类?

2.怎样才能建立科学系统的商品分类体系?

3.结合实例编制一个商品的EAN-13和EAN-8条码。

4.结合实际谈谈商品的拣货作业。

属性库管理

属性库管理 一.编辑属性结构 编辑属性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装入活选定要修改属性结构的文件; (2)根据文件类型,执行相应编辑功能,编辑属性结构界面如图11-4所示 (3)输入字段名称,按“Enter”键,选择字段类型,字段类型界面如图11-5所示 (4)选择字段类型,再输入字段长度(或小数位数) (5)全部结束后,按OK键便完成。 1.浏览属性结构 只能查看文件属性结构,不能修改属性结构,操作与编辑属性结构类似 2.修改多媒体数据目录

改功能用来设置多媒体属性数据所在的目录。选中该功能后,系统首先弹出窗口,要求用户选择当前工作区中带有多媒体属性字段,并且欲设置多媒体属性数据的文件,移动光条到所选文件按OK,则系统接下来弹出目录设置窗口等到用户选择相应的目录。 二.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提供增加、修改、删除属性数据功能,它的选单如图11-6所示 1.编辑和浏览属性 编辑属性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装入或选定要修改属性的文件 (2)根据文件类型,执行相应功能编辑功能,编辑属性界面如图11-7所示 ●联动:提供属性与图形实体同步功能。当该选单项处于打开状态时, 个性窗口中改变记录,图形窗口中的对用图元闪烁。同时图形窗口 中双击所选的图元,则属性窗口随即跳到该图元对应的属性记录。 ●转至:提供条件跳转功能 ●屏蔽字段:将指定的字段不显示。 ●可视化图元:将当前属性记录对应的图元在图形窗口中间。

●外挂数据库:选择正在编辑的当前MAPGIS文件外挂的数据库文件, 来指定各数据库文件连接的关键字段。所有要被外挂连接的数据库 都将通过该功能记录在工作区中,形成一个数据库信息表,供[设 置外挂数据库功能选择数据库是使用。MAPGI61能够连接的数据库 文件有Dbash,FOXBASE,FOXPRO,PARADOX等数据库软件生成的文 件,此外,该系统还具备与其他大型商用数据库(如 SYBASE,INFOMIX,ORACLE等)连接的能力强,但用户需装入相应 的数据库驱动程序, (3)在相应的字段里作修改,全部完成后,按结束完成编辑。 浏览属性只能查看实体属性,不能修改属性,操作与编辑属性类似。 2.编辑和浏览单个属性 编辑单个属性具体步骤如下。 ●先激活编辑单个属性选项单。 ●选定要编辑属性的具体实体, ●修改具体的值,按YES结束 浏览单个属性只能查看具体实体属性,不能修改属性,操作与编辑单个属 性类似 3.输出属性 输出属性功能将已装入的MAPGIS图形文件中的属性写到外部属性数据库表或MAPGIS表文件中,这里所指的外部数据库是 DBASE,FOXBASE,FOXPRO,VISUAL FOCPRO,ACCESS,EXCEL,PARADOX,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数据库软件的表文件,MAPGIS表文件指*.WB文件。在MAPGIS中,用此功能时,系统将弹出一对话框允许用户选择或指定已装入的文件中哪些文件、哪些属性和字段输出到数据库表或MAPGIS表文件中,如图11-9所示

软件开发项目配置管理工具的选择

软件开发项目配置管理工具的选择 通过软件配置管理,将对软件系统中的多重版本实施系统的管理;全面记载系统开发的历史过程,包括为什么修改,谁作了修改,修改了什么;管理和追踪开发过程中危害软件质量以及影响开发周期的缺陷和变化。并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完整、明确地记载开发过程中的历史变更,形成规范化的文档,不仅使日后的维护和升级得到保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还会保护宝贵的代码资源,积累软件财富,提高软件重用率,加快投资回报…… 每一个软件项目,无论是工程类项目,还是产品类项目,都必须经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集成测试、部署、交付、维护和支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生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件,包括文档、源程序、可执行代码、支持库。更可怕的是,频繁出现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向如此庞大且不断变动的信息集,如何使其有序、高效地存放、查找和利用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最早的开发人员尝试过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手工来实现: 1)文档:每次修改时都另存为一个新的文件,然后通过文件名进行区分,例如"XXX 软件需求说明书V1.0,XXX软件需求说明书V1.1,XXX 软件需求说明书V2.0.",并且在文件中注明每次版本变化的内容; 2) 源代码:每次要修改时就将整个工程目录复制一份,将原来的文件夹进行改名,例如"XX 项目V1.0、XX 项目1.01、.",然后在新的目录中进行修改; 但是这种方法,不仅十分繁琐,容易出错,而且会带来大量的垃圾数据。如果是团队协同开发或者是项目规模较大时,还是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很显然,这样简陋的方法是无法应对这一问题的。后来,有人尝试从制造工业领域引入了"配置管理"这一概念,通过不懈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和活动原则,这也就是软件配置管理。 通过软件配置管理,将对软件系统中的多重版本实施系统的管理;全面记载系统开发的历史过程,包括为什么修改,谁作了修改,修改了什么;管理和追踪开发过程中危害软件质量以及影响开发周期的缺陷和变化。并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完整、明确地记载开发过程中的历史变更,形成规范化的文档,不仅使日后的维护和升级得到保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还会保护宝贵的代码资源,积累软件财富,提高软件重用率,加快投资回报。 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 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软件配置管理过程十分繁杂,管理对象错综复杂,如果是采用人工的办法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产生大量的废品。因此,引入一些自动化工具是十分有裨益的,这也是做好配置管理的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自动化配置管理工具,这些工具的实现原理与基本机制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全解答案第四版

第一章 1.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答:(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是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 (2)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 据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可以说, 信息是经过加工之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 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出 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遭受失败,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 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1.2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答:(1)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①物流是实物的流动的过程。 ②资金流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的过程。 ③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 ④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动的软资源。 (2)信息流处于特殊地位: ①伴随物流、资金流、事物流产生而产生。 ②是各种流控制的依据和基础。 1.3如何理解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意义的解释者? 答: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由于信息的作用只有在广泛交流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广义的信息系统概念已经延伸到与通信系统相等同。这里的通信不仅是通讯,而且意味着人际交流和人际沟通,其中包含思想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和文化的沟通。广义的沟通系统强调“人”本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资讯意义的阐述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要使资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与阐述,方算是资讯的沟通媒介。 1.4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答: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术对计划职能的支持;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对控制职能的支持。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1.5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答:管理是一种复杂的获得,它既涉及客观环境,又涉及人的主观因素。 由于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由于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变性,等等原因,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待选择的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时运行的程序是由人来编写的。

数据管理技术样本

信息技术( 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复习提纲 概要: 信息技术学科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 全书以应用数据管理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线, 按照”分析问题——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全书分五章, 下面介绍第一章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认识数据管理技术 一、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据: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 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计算机中的数据分为数值型数据与非数值型数据。 例题: 如商品价格、销售数量等数据是( ) A、数值数据 B、非数值数据 说明: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为载体。即为了表示信息( 抽象概念) , 必须使用某种符号, 这些符号就叫数据, 如字符、图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都能够称为数据。信息依赖数据来表示, 是数据的内涵, 是对数据语义的解释。 数据管理: 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 数据管理技术: 指与数据管理活动有关的技术。

数据库( DB) : 是指按照某种模型组织起来的, 能够被用户或应 用程序共享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 DBS) : 是指采用的数据库技术的完整的计算机系 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 是能够建立数据库、 维护数据库及管 理数据库的一个开发平台。 数据库应用系统 : 说明: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为数据库( 或数据) 例题: 下列软件中, 不属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是( ) A 、 学籍管理系统 B 、 中考成绩查询系统 C 、 Linux 操作系统 D 、 网络售票系统 例题: 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简写是( ) A 、 D B B 、 DBS C 、 DBMS D 、 Access 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结构示意图

16软件配置管理报告

份号:001 密级: XXXXXXXX项目 软件配置管理报告 XXXX-RPB-R01.00 XXXXXXXX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辑要页

文档修改记录

目次 1 范围 (1) 1.1标识 (1) 1.2系统概述 (1) 1.3文档概述 (1) 2 引用文挡 (1) 3 软件配置管理情况综述 (1) 4 软件配置管理基本信息 (1) 5 专业组划分及权限分配 (1) 6 配置项记录 (1) 7 变更记录 (2) 8 基线记录 (2) 9 入库记录 (2) 10 出库记录 (2) 11 审核记录 (2) 12 备份记录 (2) 13 测量 (2) 14 主释 (2)

1 范围 1.1 标识 本条应描述本文档所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完整标识,适用时,包括其标识号、名称、缩略名、版本号和发布号。 1.2 系统概述 本条应概述本文档所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它还应描述系统与软件的一般特性;概述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历史;标识项目的需方、用户、开发方和保障机构等;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列出其他有关文档。 1.3 文档概述 本条应概括本文档的用途和内容,并描述与其使用有关的保密性考虑。 2 引用文挡 本章应列出引用文档的编号、标题、编写单位、修订版及日期,还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采购活动得到的文档的来源。 3 软件配置管理情况综述 本章应描述软件配置管理活动进展,与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偏差;软件配置管理活动与规程是否相符;对不符合项所采取的措施;完成软件配置管理工作的工作量等。 4 软件配置管理基本信息 本章应概述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负责人、各级软件配置管理机构组成人员和负责人、软件配置管理所用的资源(如计算机、软件和工具)等。 5 专业组划分及权限分配 本章应列出项目专业组的划分、各专业组的成员以及各成员的权限分配,如专业组可分为项目负责人、开发组、测试组、质量保证组、配置管理组等,权限可分为读出、增加、替换、删除等。 6 配置项记录 本章所列出项目的所有配置项,包括配置项名称、配置项最后发布日期、配置项控制力度(控制力度可分为基线管理、非基线管理(受到管理和控制))、配置项版本变更历史、配置项变更累计次数等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的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的答案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P22本章思考题: 1、信息有哪些特性?(P3) 答:信息具有很多重要的特性,包括真伪性、层次性、可传输性与可变换性、共享性等等。 (1)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是信息的准确性。 (2) 层次性。信息是分等级的。信息和管理层一样,一般分为战略层、策略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 (3) 可传输性。信息的可传输性是指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局域网络、互联网等媒介快速传输和扩展的特性。 (4) 可变换性。可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形态,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5) 共享性。从共享的角度来讲,信息不同于其他资源,它不具有独占性。 2、信息流在企业中有什么作用?(P4) 答:在企业中信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伴随着物流等其他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信息流产生; (2)信息流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并且对其他流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3、信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P12) 答:信息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部分组成。 (1)系统输入:是一个获取原始数据的活动。通过输入,系统捕获或收集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原始数据。 (2)处理:部分将原始输入的数据转换成更具有意义的形式。 (3)输出部分:将经过处理的信息传递给人或用于生产活动。 (4)反馈:是指描述系统运行状况的数据,它将信息返回给组织的有关人员以便帮助他们评价或校正输入。 4、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与管理层次性的关系?(P15) 答: 5、说说你对系统方法的理解?(P12) 答:系统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是一条行动的指南。如果人们在实践中遵循系统方法,使用系统的方法做指导,就应该处处从系统的整体角度来考虑问题。相反的,人们如果违背系统方法,做事不从整体来看,过分注重局部是无法认识问题的,成语中所谓一叶障目、管中窥豹就说的是这种行为。 6、如何理解MIS的战略作用与面临的挑战?(P20-P21) 答:MIS的战略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以客户为中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面向整个供应链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的基本动向。

管理信息系统Word文档

管理信息系统(MBA全景教程之十)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 1.引言 2.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3.企业管理者与信息系统 第二讲 1.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计算机系统组成部分 3.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三讲 1.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2.数据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 3.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 4.结构化开发方法总体思路 第四讲 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总体规划 2.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分析

3.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设计 第五讲 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实施 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3.原型法 4.面向对象的方法 5.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第六讲 1.数据处理系统 2.ERP系统的目标和意义 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七讲 1.ERP系统的发展过程--闭环的MRP系统 2.ERP系统的发展过程--MRPⅡ系统 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ERP系统 第八讲 1.ERP的供应链管理 2.ERP电子数据交换 3.ERP业务流程重组 第九讲

1.ERP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2.ERP软件的功能 3.ERP软件的选择 4.ERP系统的实施 5.ERP系统的评价 第十讲 1.决策支持系统 2.专家系统 3.经理信息系统 第1讲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本讲重点】 ◇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数据和信息 ◇管理信息的作用 ◇管理者 ◇管理者与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本课程共讲八个大问题分十讲讲完,这八个问题分别是:第一,概述;第二,计算机处理基础;第三,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第四,

数据通信;第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第六,数据处理系统;第七,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第八,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下面讲第一个问题。 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这些设备和其它的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达到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来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德劳顿说: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对环境提出的挑战、组织和管理的解答。管理人员要面对客观环境对于企业的挑战,首先在管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要有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的、信息的处理技术来针对环境的挑战,它实际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前进而前进,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就有了新的解答--管理信息系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是描述了企业经理的希望、梦想和现实,就是管理人员把自己对于企业怎么管理、希望、梦想体现在管理信息当中,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对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地理解,它是支持管理人员的一个人机系统。 数据和信息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示例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示例 作者:赵文锋计划名CADCSC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项目名中国控制系统CAD工程化软件系统 项目委托单位 代表签名年月日 项目承办单位 代表签名年月日 1 引言 1.1 目的 本计划的目的在于对所开发的CADCSC软件规定各种必要的配置管理条款,以保证所交付的CADCSC软件能够满足项目委托书中规定的各种原则需求,能够满足本项目总体组制定的且经领导小组批准的软件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需求。 软件开发单位在开发本项目所属的各子系统(其中包括为本项目研制或选用的各种支持软件)时,都应该执行本计划中的有关规定,但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本计划作适当的剪裁,以满足特定的配置管理需求。剪裁后的计划必须经总体组批准。 1.2 定义 本计划中用到的一些术语的定义按GB/T 11457 和GB/T 12504。 1.3 参考资料 ◆GB/T 11457 软件工程术语 ◆GB 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T 12504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2505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CADCSC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2 管理

2.1 机构 在本软件系统整个开发期间,必须成立软件配置管理小组负责配置管理工作。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属项目总体组领导,由总体组代表、软件工程小组代表、项目的专职配置管理人员、项目的专职质量保证人员以及各个子系统软件配置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人员组成,由总体组代表任组长。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在业务上受软件配置管理小组领导,在行政上受子系统负责人领导。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和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必须检查和督促本计划的实施。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有权直接向软件配置管理小组报告子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情况。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对子项目的具体要求,制订必要的规程和规定,以确保完全遵守本计划规定的所有要求。 2.2 任务 在软件工程化生产的各个阶段中,与本阶段的阶段产品有关的全部信息在软件开发库存放,与前面各个阶段的阶段产品有关的信息则在软件受控库存放。在研制与开发阶段的阶段产品的过程中,开发者和开发小组长有权对本阶段的阶段产品作必要的修改;但是如果开发者或开发小组长认为有必要个性前面有关阶段的阶段产品时,就必须通过项目的配置管理小组办理正规的审批手续。因此,软件开发库属开发这个阶段产品的开发者管理,而软件受控库由项目的配置管理小组管理。软件经过组装与系统测试后,应该送入软件产品库,如欲对其修改,必须经软件配置管理小组研究同意,然后报项目总体组组长批准。关于软件配置要进行修改时的具体审批手续,将在第条中详细规定。 2.3 职责 在软件配置管理小组中,各类人员要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担负起整个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工作。其中各类人员的分工如下: A.组长是总体组代表,他对有关软件配置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面负责,特别要对更改建议的审批和评审负责; B.软件工程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在软件配置管理工作中认真执行软件工程规范; C.项目的专职配置管理人员检查在作配置更改时的质量保证措施; D.各子系统的配置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各自的配置管理工作,并参与各子系统的功能配置检查和物理配置检查;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7.C 8.C 9.D 10.B 11.B 12.C 13.C 14.B 15.A 16.D 17.B 18.A 19.C 20.B 21.A 22.C 23.C 24.D 25.C 26.B 27. C 28.B 29. D 30.C 31.D 32. D 33.B 34.B 35.D 36.B 37.D 38.A 二、填空题 1.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2.Information 3.数据库技术开发语言 4.决策 5.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6.经过加工 7.企业资源计划 8.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9.管理职能(或金字塔) 10.逻辑模型 11.业务流程 12.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

13. 管理职能结构网络计算结构 14. 一体化集成 15. 数据处理方式 16. 结构化决策 17. 详细需求分析 18. 需求处理 19. 战略计划层 20. 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21. 机器语言 22. 技术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23. 数据流图加工说明 24. 数据流程分析 三、简答题 1.简述系统分解的目的和原则。 通常,面对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我们无法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要将系统按一定的原则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分解后的每个子系统相对于总系统而言,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程度都大大降低,减少了分析问题的难度,这就是系统分解的目的。 2.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习题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第五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5.1.1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 D )阶段。 a. 三个 b. 四个 c. 五个 d. 六个 5.1.2 信息系统发展的( D )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a. 成熟 b. 形成 c. 优化 d. 阶段 5.1.3 MIS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 D )工作的标准。 a. 系统分析 b. 系统设计 c. 系统实施 d. 系统开发 5.1.4 MIS战略规划的组织除了包括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进行人员培训外,还包括( B )。 a. 制定规划 b. 规定进度 c. 研究资料 d. 明确问题 5.1.5 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 A )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a. 信息系统 b. 数据类 c. 管理功能 d. 系统规划 5.1.6 ( B )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a. 管理流程 b. 业务过程 c. 系统规划 d. 开发方法 5.1.7 U/C矩阵是用来进行( C )的方法。 a. 系统开发 b. 系统分析 c. 子系统划分 d.系统规划 5.1.8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 D )。 a. 功能组 b. 开发方案 c. 开发顺序 d. 数据类 5.1.9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开发策略上强调( A )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设计 5.1.10 原型法贯彻的是( B )的开发策略。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设计 填充题 5.2.1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控制、、数据管理和成熟等六个阶段。 5.2.2 蔓延阶段的特点有:、不一致性和等。 5.2.3 诺兰阶段模型的控制阶段是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5.2.4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有和两种。 5.2.5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主要缺点是 5.2.6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的主要优点是 5.2.7 “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型系统的设计,而“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型系统的设计。 5.2.8 MIS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 5.2.9 规划领导小组应由单位(企业、部门)的负责。 5.2.10 制定MIS开发规划。需要成立一个,进行人员培训,同时明确规划进度。 5.2.11 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

数据属性

数据属性 数据具有数值属性、物理属性。在数据处理上数据又具有集合性、隶属性、稳定性、方便性、重复性、共同性、指向性以及运算规则及运算约束。我们先看一个命题,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和?由于它们的物理属性不同,我们不能求出它们的和。再看命题现在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是否满足3个人,每人一个苹果或梨,由于物理属性转移到“人”概念下的“个”,所以必须先进行加法运算,其结果是分析命题的依据。数据是复杂的,它可以是任何介质上所记录的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对文字信息进行拷贝、连接、检索、删除,都是数据概念下的操作。 详细解释 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 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 贝汉廷分析着各个不同的数据,寻找着规律,终于抓住了矛盾的牛鼻子。”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的解读。数据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和符号组合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以获得一组数据所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公式“数据+背景=信息”表示。 编辑本段计算机科学中的解释 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各种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语音、图形、图像等统称为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后就成为信息。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是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基本要素,种类很多。 按性质分为 ①定位的,如各种坐标数据;②定性的,如表示事物属性的数据(居民地、河流、道路等);③定量的,反映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量或重量、速度等物理量;④定时的,反映事物时间特性的数据,如年、月、日、时、分、秒等。 按表现形式分为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模板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 流程 1 概述 1.1 目的 本文档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项目配置管理活动, 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而且易于存取, 保证基线配置项的更改受控, 明确基线状态, 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开发工程的配置管理活动, 针对项目不同在流程上作适当的删减。配置管理可采用各种工具及手工办法, 本文件以CVS( 并行版本系统) 配置管理工具为例, 规定公司的配置管理办法, 使用其它工具时也可对应本文件

的要求参照执行。 1.3 术语和缩略语 1.3.1 软件配置管理(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 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是经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 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项( Configuration Item, CI)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 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 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一般是能够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 名称、标签、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 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3 基线( 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 基线就是一个配置项或一组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经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 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个基线都是其下一步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基线确定了元素( 配置项) 的一个版本, 且只确定一个版本。一般情况下, 基线一般在指定的里程碑处创立, 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每个基线都将接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 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 不能再

软件配置管理工具+Vss+60实用指南

软件配置管理工具Vss6.0实用指南 一、版本管理的必要性 如果说70年代的软件危机导致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诞生和理论体系的发展,那么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另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和实现,这就是软件的版本管理。 只要参加过软件开发的人都清楚,现在的软件项目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是难以想象而且也是不可能的,通常是有一个研发小组来共同分析、设计、编码和维护,并有专门的测试小组对已完成编码调试的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在软件开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员,信息的交流反馈不仅仅是在研发小组的成员之间及各个研发小组之间,还存在于客户和研发者之间。所有的这些交流反馈意见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对软件的修改,小的可能只是对某个源文件中的某个变量的定义改动,大到重新设计程序模块甚至可能是整个需求分析变动。在这个工程中,由于软件开发所固有的特征,可能会形成众多的软件版本,而且我们并不能保证不出现错误的修改,而这样的一个困难局面却又非常现实地摆在项目开发管理者的面前,他/她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如下一些问题: 1.怎样对研发项目进行整体管理; 2.项目开发小组的成员之间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机制进行协调; 3.如何进行对小组成员各自承担的子项目的统一管理; 4.如何对研发小组各成员所作的修改进行统一汇总; 5.如何保留修改的轨迹,以便撤销错误的改动; 6.对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软件的各个版本如何进行标识,管理及差异识辨等等。 一个非常直接的反应,我们必须要引进一种管理机制,一个版本管理机制,而且是广义上的版本管理,它不仅需要对源代码的版本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以往的那种被誉为具有良好编程风格的做法,诸如在对他人的源程序进行修改时注释修改原因,修改人和日期,如果是多个成员同时进行了修改,那么需要进行及时的人工的差异比较和综合以便形成一个统一的新版本。这种做法在当前的大型软件的开发中已经越来越没有空间了,可以说是一种以小作坊的形式来面对软件的社会化大生产,再也不可能行得通了。 其实,版本管理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软件开发者的头脑之中,只是以往的认识没有现在人们所意识到的那样迫切。UNIX 的程序开发系统较早就提供了能够进行开发小组中源代码版本管理的工具,现在的Linux更是提供功能强大的能够跨平台的版本管理器,国外公司的基于Windows的版本管理器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国内的研究单位如北京大学计算机系CASE实验室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在众多的成熟产品和试验产品中,这里只将对使用比较广泛,有较大用户前景且又能较易获得的版本管理器产品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SourceSafe6.0进行详细的介绍,针对普通的研发小组的解决方案,及具体的实现。 二、Visual SourceSafe6.0(VSS6.0)简介 VSS6.0现在是作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6.0这个开发产品家族的一员,如Visual C++6.0和Visual J++6.0一样。 1.VSS的简单工作原理 Microsoft的VSS6.0解决了软件开发小组长期所面临的版本管理问题,它可能有效地帮助项目开发组的负责人对项目程序进行管理,将所有的项目源文件(包括各种文件类型)以特有的方式存入数据库。开发组的成员不能对该数据库中的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

1 概述 1.1 目的 本文档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项目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并且易于存取,保证基线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开发工程的配置管理活动,针对项目不同在流程上作适当的删减。配置管理可采用各种工具及手工办法,本文件以CVS(并行版本系统)配置管理工具为例,规定公司的配置管理办法,使用其他工具时也可对应本文件的要求参照执行。 1.3 术语和缩略语 1.3.1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一般是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签、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3 基线(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配置项或一组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

实验三、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实验三、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管理 1实验目的 1)熟悉Excel文件或Txt文件生成点图层的方法; 2)熟悉ArcGis 属性数据编辑的基本方法; 3)熟悉ArcGis 属性数据连接、关联的基本操作; 4)熟悉ArcGis 属性表字段计算器的使用。 2实验软件及数据 2.1实验软件 ArcCatalog 10、ArcMap 10 2.2实验数据 1)全国气象站点分布Excel文件MeteStation.xls,文件中的列StationNo、StationName、Longitude、Latitude分别表示区站号、站名、经度、纬度。 2)2011年02月27日08时、2011年02月27日14时、2011年02月28日08时观测资料Obs022708.DBF、Obs022714.DBF、Obs022808.DBF,字段Station或StationNo表示区站号,T、P、R、DD、FF分别表示温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

3实验步骤 3.1将Excel文件或Text文件生成点图层 将全国气象站点分布(文件格式,文件名为“MeteStation.xls”),使用ArcMap中“文件(F)”中“添加数据功能”的“添加XY数据或Add XY Data”功能,添加文件名为“MeteStation.xls”数据,X字段为经度Longitude,Y字段为纬度Latitude,点击编辑添加坐标系。 坐标系添加:编辑->选择->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World->WGS 1984.prj。

注意:坐标系统选择地理坐标中的WGS 19 84。 导出数据,在图层名上点击右键选择“数据”菜单下的“导出数据”,设置为文件名“MeteStation.shp”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示例 计划名国势通多媒体网络传输加速系统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项目名国势通多媒体网络传输加速系统软件 项目委托单位代表签名年月日 项目承办单位北京麦秸创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代表签名年月日 1 引言 1.1 目的 本计划的目的在于对所开发的国势通多媒体网络传输加速系统软件规定各种必要的配置管理条款,以保证所交付的国势通多媒体网络传输加速系统软件能够满足项目委托书中规定的各种原则需求,能够满足本项目总体组制定的且经领导小组批准的软件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需求。 软件开发单位在开发本项目所属的各子系统(其中包括为本项目研制或选用的各种支持软件)时,都应该执行本计划中的有关规定,但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本计划作适当的剪裁,以满足特定的配置管理需求。剪裁后的计划必须经总体组批准。 1.2 定义 本计划中用到的一些术语的定义按GB/T 11457 和GB/T 12504。 1.3 参考资料

◆GB/T 11457 软件工程术语 ◆GB 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T 12504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2505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国势通多媒体网络传输加速系统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2 管理 2.1 机构 在本软件系统整个开发期间,必须成立软件配置管理小组负责配置管理工作。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属项目总体组领导,由总体组代表、软件工程小组代表、项目的专职配置管理人员、项目的专职质量保证人员以及各个子系统软件配置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人员组成,由总体组代表任组长。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在业务上受软件配置管理小组领导,在行政上受子系统负责人领导。软件配置管理小组和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必须检查和督促本计划的实施。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有权直接向软件配置管理小组报告子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情况。各子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对子项目的具体要求,制订必要的规程和规定,以确保完全遵守本计划规定的所有要求。 2.2 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决策支持系统 第十一章习题 11.1 单项选择题 11.1.1 DSS涉及计算机、管理决策、数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使用者而言,以下最好的说法是( C )。 a. 计算机知识最重要 b. 数学知识最重要 c. 管理决策知识最重要 d. 很难说哪种知识最重要 11.1.2 关于使用DSS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最好的说法是( B )。 a. 无论是谁,只要有说明书,慢慢地试着用,会用好的 b. 经验丰富的经理会用的好些 c. 懂计算机的人会用的好些 d.没有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引导很难用好 11.1.3 以下与DSS产生和发展最无关的是( D )。 a. 信息技术的发展 b. 管理决策理论的发展 c. 企业环境的变化 d. 白领工人的增加 11.1.4 与MIS等其他信息系统相比,以下DSS的定义中,( C )是DSS最显著的特色。 a. DSS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系统 b. DSS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c. DSS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 d. DSS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信息系统 11.1.5 传统的DSS有许多功能,如A. 企业内外部信息查询;B. 决策模型构建;C. 求解算法供选;D. 决策问题分析。现在如果要你作为用户就其重要程度排队,排在最前面的是( D )。 a. A b. B c. c d. D 11.1.6 DSS是基于两种基本形式的结构分解和组合而演变起来的,这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 数据库与模型库 b. 两库结构与基于知识的结构 c.人机对话子系统和三库结构 d. 模型库和方法库 11.1.7 MIS和DSS都有模型,但它们的模型在( A )方面是有区别的。 a. 模型的可组建性 b. 模型的大小 c.模型的多少 d. 模型的储存方式 11.1.8 DSS中的模型库和方法库是两个重要的构件,它们所存储的决策资源不同,作用也不同。模型库储存的模型和方法库储存的方法之间的区别( A )。 a. 在于对决策支持作用的“幕前”和“幕后” b. 实际上是很难识别的 c. 实际上并不大 d. 在于对决策支持作用的大小 11.1.9 以下关于各种信息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某企业建立了多个OAS b. 某企业建立了多个CRM c. 某企业建立了多个DSS d. 某企业建立了多个ERP 11.1.10 与专家系统相比,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 B )的特点。 a. 解决问题的逻辑清晰 b. 某些应用会超过专家的水平 c. 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d. 较人性化 11.1.11 传统的DSS与智能DSS在构成、应用对象、性能等方面有许多区别,但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 D )。

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本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分类、信息失真、信息风险和信息共享等信息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对供应链上信息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的分析和总结,针对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的信息管理问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为由独立或半独立经济实体在产品形成和交付过程中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广泛存在于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众多领域。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协调和控制供应链上的4种“流”以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物流、资金流和作业流都紧密围绕信息流展开,只有以准确的信息为决策依据,整个供应链才能高效运作。同时,信息也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结构最复杂、变化最快的一种流,是交易、决策分析、战略计划、管理控制等的依据。可见信息流是保证供应链协调运作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常常发生信息延迟、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会引起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降低。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供应链理性成员的优化行为、通过预测对需求信息进行的修正、订货提前期、成批订货、企业订货策略的要求、价格波动、短缺博弈、供应链的多层次性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不能共享需求信息等问题。由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供应链信息流的管理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对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角度 目前,关于供应链中信息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层面(见图1):一是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包括供应链上信息价值的研究、信息分类等。二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包括对牛鞭效应相关问题的研究,即对牛鞭效应的存在性、成因、量化以及控制、弱化和消除方法的研究;其他类型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即无规律信息失真的研究;由信息失真引起的信息风险问题以及防范策略和解决策略,即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还包括对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技术支持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 图1 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领域 2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显示,迄今为止对供应链上信息管理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分为2类: (1)基于统计学的研究这一类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针对各种需求预测模型对信息失真进行定量的分析,以订货量的方差表示信息失真的程度。这种方法简单直接,适用于具有复杂结构的供应链信息失真的定量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关于供应链信息失真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这个领域。 (2)基于控制工程理论的研究这一类研究将供应链的运行看作动态过程,通过信号流图、系统框图、传递函数、s/z变换、频率响应图以及仿真技术等方法,对信息的传递和信息失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类研究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动态效果,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供应链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这一类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3 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3.1 信息流特征与信息分类 现有研究指出,供应链上的信息流既具有所有信息流所共有的基本特点,包括信息的可转移性、有序性、动态性、可共享性、异步性、时效性等;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如信息流动跨越不同部门和企业,强调为客户服务,信息量大,更新快,来源多样化,核查性等。 供应链上信息的分类标准也非常复杂,主要有信息拥有者、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共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