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文课文中的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语文课文中的数字
翻开语文课本,在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中夹杂着为数众多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语文和数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在语文课教学中,常常有一些老师忽略了对涉及数字的语句的教读。而事实上,数字作为作者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出现在文章中,有其不同于文字表达的特殊性,就这一点而言,数字较一般的表述语言更应在阅读教学中受到重视。在对这些数字的阅读理解中,我们抓住了数字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思想。其中,有些数字的恰恰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绝不能放过。
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穷人》一课,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有些教师可能大讲特讲渔夫和桑娜多么善良,讲了很多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其实只要能用好课文中的两个数字和一句话,这一课上起来就轻松多了。课中出现了两个数字:5和2,(5是指桑娜和渔夫的五个孩子,2是指他们死了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句话:“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然后列出一个不等式:5+2﹥7。5+2当然等于7,为什么大于7呢?因为根据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的了,但他们还是收养了邻居的孩子,这不正是他们的善良使然吗?从这个意义来说,5+2当然是大于7的。通过一个不等式,让学生很简单地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再比如《十五从军征》这篇古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我在导入时,直接在黑板上列了一个错位的算式:80-15=0,其中80是老人回家时的年龄,15是老人离家时的年龄,那么为什么80-15等于0呢?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学生翻译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即是“无家”“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即是“无物”“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即是“无亲”。无即是没有,没有即是0,0即是一无所有!当了65年的兵,回来一无所有,这时学生自己就会思考:战争多么残酷,我们应该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无需太多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就自己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算式虽然很矛盾,但却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
当然,“巧用”的前提是教者必须深刻挖掘课文的内涵,抓住数字与课文中心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反之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