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见P383

1、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2、离子通道病。

3、遗传代谢病。

4、异常蛋白产物沉积。

5、金属离子转运障碍。

分类:

1、单基因遗传病:孟德尔式的单基因遗传。

2、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累加效应、环境因素。

3、染色体病:数目和结构异常。

4、线粒体遗传:母系遗传。

症状和体征:

共同性症状:

1、发病年龄早。

2、进行性加重。

3、家族聚集现象。

4、认知、行为、发育异常。

5、语言运动障碍。

6、多系统、多器官、多功能损害。

特征性症状:

诊断:

1、遗传早现现象:动态突变病。

2、DNA突变诊断:单基因遗传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1、其特征:明显的家族遗传背景,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共济失调为核

心症状。

2、损害部位:小脑及传导束纤维、脊髓后索、锥体束、脑桥核、基底节、脑

神经核、脊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

3、目前主要以所发现的突变基因分类。

4、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脊髓症状——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b、小脑皮质性共济失调:小脑皮质症状——家族性纯小脑-橄榄萎缩

Holmes型。

c、复杂性小脑共济失调:橄榄-脑桥-小脑萎缩——Machado-Joseph病。

5、根据遗传方式和致病基因及位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ADC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CA)——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底丘脑核萎缩;遗传性痉挛性共

济失调(HSA);两种发作性共济失调(EA、EA2)。

b、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

张症(A-T);伴维生素E缺乏的共济失调。

c、性连锁遗传性共济失调。

d、伴有线粒体疾病的共济失调。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

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欧美地区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1、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1上的Frataxin基因内含子区GAA三核苷酸扩

增突变——扩增的次数或长度66-1700个拷贝——形成异常螺旋结构的抑制基因的转录。

2、重复扩增次数越多——症状越重,发病年龄越早。

3、第二个突变部位是9q23-11。

4、最后结果:Fratax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铁在线粒体聚集,增

加线粒体对氧化应激的敏感,自由基释放,细胞死亡。

病理:

1、脊髓变细,尤其是胸段、后索、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变性。

2、背根神经节,尤其是腰骶段神经节和Clarke柱的神经细胞丢失,后

根变薄。

3、心肌纤维肥厚变性,含铁反应阳性的颗粒,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

4、皮质脊髓束在颅颈交界处以上相对不受累,面N、迷走N、舌下N

核的数目减少,小脑中脚和上脚变小,小脑蚓部和下橄榄核处神经

细胞丢失。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4~5岁,男女无差别。

2、双下肢进行性共济失调——数月或数年后——双上肢共济失调——延髓颅

神经及小脑症状。

3、早期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后期浅感觉轻度减退。

4、腱反射消失,括约肌及智力不受累,出现弓形足。

5、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衰。脊柱后侧凸畸形——限制性呼吸障碍。

变异分类:

1、Friedreich共济失调反射保留型(FARR):腱反射保留甚至亢进,没有脊

柱后侧凸畸形,心脏病。

2、Friedreich共济失调晚发型(LOFA):25岁后起病,病程进展慢,骨骼畸

形发生率低。

3、VLOFA:40岁后起病。

以上变异型FA的扩增次数<600次。

辅助检查:

1、ECG

2、心脏B超

3、X片

4、CT和MRI:见脊髓变细,小脑无明显萎缩。

5、感觉神经的传导进度和波幅测定对诊断有益。

6、视觉诱发电位

7、FRDA的成纤维细胞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线粒体聚集。

鉴别诊断:

1、家族性小脑皮质萎缩:起病年龄晚,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2、腓骨肌萎缩症。

3、Roussy-Levy综合征:婴儿期起病,感觉性共济失调,无小脑受累症状,

弓形足,反射丧失。

4、维生素E缺乏症:类似FRDA,但无构音障碍、骨骼和心脏异常。

5、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类似FRDA症状,但无构

音障碍和巴氏征。

治疗:

1、辅酶Q和其他的抗氧化剂——减慢病程。

2、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1、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

2、根据基因、染色体、生化产物分类:SCA1~SCA29,其中1、2、

3、6、7、8

型多见。

3、成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度遗传异质性病,遗传早现现象。

4、SCA3:中国、德国、葡萄牙;SCA1~2:意大利和英国多见。

5、SCA2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眼球的扫视性侵入活动。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最具有特征:CAG扩张——产物多聚谷氨酰胺升高——进入核内发挥作用。

1、转录异常:SCA7、SCA17——Ataxin蛋白+多聚谷氨酰胺相互作用——转

录过程抑制——神经元死亡。

2、钙信号缺陷:SCA6——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α亚单位上CAG扩增——

改变钙通道的功能。

3、磷酸化缺陷:SCA12、SCA14——丝-苏氨酸磷酸酶家族——调控蛋白磷

酸化过程受累。

4、泛素化和蛋白酶体功能缺陷:SCA3——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受阻——细胞

内的蛋白的处理和消除异常。

5、蛋白错误折叠和伴侣蛋白的缺陷:SCA1。

病理:

主要表现: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

1、SCA1:脊髓小脑束、后索受累。

2、SCA2:下橄榄核、脑桥和小脑受累。

3、SCA3:脑桥、脊髓小脑束、黑质、脊髓前角细胞受累。

4、SCA7: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临床表现:

1、共同症状:30~40岁隐性起病,缓慢进展,以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

2、各亚型特点:

a、S CA1:周围神经病、锥体束征、晚期表现肌张力障碍。

b、SCA2:面肌束颤、眼睑退缩、眼球慢扫视运动、反射低、痴呆、周围

神经病。

c、S CA3: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障碍、面肌和舌肌束颤、眼肌麻痹、突眼、

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肌肉萎缩。

d、SCA6:深感觉减退、无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症状、无认知障碍。

e、S CA7:眼肌麻痹、锥体束和锥体外系体征、振动觉减弱、视网膜黄斑

变性。

f、SCA8:振动觉减退、反射增强。

g、SCA10:纯小脑性共济失调、EP发作。

治疗:

1、对症治疗。

2、金刚烷胺——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3、左旋多巴——缓解锥体外系症状(强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