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建设

在我们以往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政治一直被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过度务实的思潮,而文化建设这种相对务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弱化。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积累,决策者们有了高度的文化觉醒的时候,却发现文化的发展需要过程和时间。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层动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建设没有短平快,没有立竿见影,但不意味着无计可施。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东营市应以一种谦卑的、优雅的姿态来对待文化,热爱文化,建设文化。

首先,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应该是多种文化的融合。

东营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国东营”。这么简短的一个形象片,其实包含了东营市的主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除此之外,东营的地域文化还应包含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以上文化形式的融合。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黄河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挟万里泥沙奔流而下的母亲河,带着对大地依依不舍的情怀,造就了东营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使东营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压轴之作。所以,在东营研究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村构造上打出日产555吨高产油流的一口油井而建立“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前身),到1983年10月东营市正式成立,直至今天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今天的新东营。东营市的每个角落都镌刻着深深的石油文化的烙印。

东营的生态文化是在湿地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文化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生物种群为手段,达到保护人居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199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被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东营市范围内已经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园、东营湿地公园、黄河口湿地生态博物馆等与湿地有关的旅游、休闲、教育场所,湿地文化建设有着年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东营的乡土文化并不因建市时间短而有失厚重。辖区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存有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号称“小延安”的垦利县永安镇建有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据出土文物考证,辖区内的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再者,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习俗、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无形的文化资产。

东营的外来文化由来已久。东营的很多居民是外地移民过来的。远一点的,在明代,有从山西省洪洞县和河北省枣强县迁徙来的。近一点的,现在垦利县、河口区的很多村子是寿光等地前来垦荒的人逐渐集结形成的,很多村名带有明显的移民痕迹,如二十一户、李家屋子等。近几年,广饶县接受和安置了一定数量的三峡移民。胜利油田的开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他们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以上几种文化形式作为东营地域文化的主要承载点,在文化建设中即保留自身的特色,又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形成地域文化的框架。

其次,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应能够服务于人群的最末端。

也就是说,区域内最普通的人群能够受益于文化建设的时候,这种文化服务才是有效的。东营市有180多万人,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还有石油工人、在校学生、打工者等等,如果有关部门在文化建设的决策上只考虑文化层次高的群体,那至少是偏僻的。文化的承载者不应只是知识分子和公职人员,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的人群。事实上,地域文化应能够服务于人群的最末端这一点是在不尽人意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普通人不能享受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项目离他们太远,太少;二是文化项目有内容、有形式地接近了大众,但群众不能接受和理解。因此,文化建设的外延不只是建文化场馆、提供文化娱乐,还有大量的文化普及工作要做,要通过对普通人群的教育,改变和塑造他们的文化情怀,使他们具有与相关文化项目呼应的心理基础和理解力。如政府要把生态文化建成品牌,就要先做好民众的生态环境教育、市情教育。这种基础性的工作非常艰苦,见效很慢,但相关工作者要以足够的文化气度,克服着急的心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阶层的人体会到文化带给他们的身心改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再次,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应该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做精神储备。

东营市是一个以石油的开发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枯竭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指通过发展接替产业,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由原来以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转变。胜利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2.4亿立方米,现在国际和国内对能源市场的争夺和关注愈演愈烈,对东营市来说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能等到资源枯竭了再想出路,而应该在成熟期掌握主动性,未雨绸缪,实现循序渐转。东营市现在应该处在实现循序转型的最佳时期。让人欣慰的是,东营市已经发展了很多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很多企业界精英为整个城市的产业平衡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循序转型的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作用在哪里?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建设表面上是提供了文化娱乐,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在人的精神层面,主要是引导和塑造人的价值观。具体到东营的情况,在价值观引导上,一是要增强地方和油田的协作,二是培养地方群众和油田职工的创业意识及能力,为产业转型做精神储备。

东营市和我国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先建了矿区、油区,后成立地方政府,油田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交叉点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为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油田职工和地方百姓相互往来不多,甚至有对立情绪。近年,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家逐步认识到,矛盾和对立只能阻碍发展,加强合作,共同前进才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群众和职工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时一些常规的文化活动中要灌输危机意识,让大家即要为眼前着想,又能考虑将来的出路,下一代的出路。如果大多数人都有了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那么,这种集合起来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再就是要给有创业能力的人提供好的平台,让他们在城市资源丰富的时候就能够成功创业,给大家做一个榜样。这种文化环境的建设没有可以借鉴的范本,只能在文化决策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投入份量,摸着石头过河。人们常说的发展、创业等都是一些非常积极和正面的词语,但具体到人的发展、创业过程,则是充满艰辛甚至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在文化引导上要考虑到人们的文化底蕴,审美需求、生活环境等,使文化投入求得更大的产出。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活的更好。在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建设中,要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创造适合和影响群众生活的文化形式及传播方式,通过文化的渗透,实现心灵的富足,让老百姓过上赏心悦目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增山,孙德祯,薄纯祥. 黄河口民俗[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年6月.

[2]丹增.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 思想战线, 2007,(03).

[3]吴久久,谢有顺. 大城市文化建设经验不适用东莞——专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N] . 东莞时报2008-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