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性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性战略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美国各界就美国的全球战略选择进行了思考和争论,逐渐确定为确保其世界领导地位。
美国历届政府都明确的追求这一战略目标: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主张是初步设定,“克林顿主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布什主义又走向了极端,“新帝国主义”的困境在于过高估计美国实力以及战略手段和目的之间不协调,布什第二任期的战略向自由主义有所回归。
关键词:美国,全球战略,单极霸权
一、冷战结束与美国的战略选择
1、美国的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原来的超级大国只剩美国一个。
同时,冷战是以和平的方式结束的,不像以前历史上大战后国际战略力量进行了彻底的改组,所以这次的结构变动只是局部的,冷战后时代的国际格局兼具继承性和发展性,并不是完全崭新的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美国的“一超”地位。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一超多强的过渡性格局,美国人认为,他们在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的几年冷战中赢得了胜利。
福山当时声称:哲学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已近终结了,西方自由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取得了绝对胜利,自由民主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
必然归宿。
美国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强大实力。
因此,美国认为
在未来数十年中不可能出现一个诸方面力量相等的,真正的多
极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单极时刻”。
2、美国的战略选择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的实力地位。
美国各界就美国未来的
全球战略进行了思考和争论。
后来学者对这次争论总结出了四
种主要战略概念:新孤立主义战略,选择性干预战略,合作安
全战略和确保优势地位战略。
新孤立主义战略主张美国要少卷
入外部事务,重点解决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选择性干预
战略关注的重点是维持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之间的均势稳定与
和平,美国无力做世界警察或维持霸权地位,只能区分重点,
集中确保对美国利益有关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合作安全”战略
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战略设计,其目标是通过限制各国的进攻性
军事实力而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他以冷战后各国的战略依赖
性和民主和平论为两个理论前提,强调美国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发挥国际制度的作用,确保优势战略以实现并确保美国在全球
的领导地位为最高目标,认为只有美国继续保持强大的力量优
势才能保证世界秩序的稳定和美国的安全,即缔造美国治下的
和平。
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脉络
1、世界新秩序
美国总统布什于1990年9月11日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正式提
出。
主要内容为:(1)建立一个“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一方面巩固遏制的成果,保持同苏联抗衡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效地应付地区冲突以及诸如环境污染、武器扩散、毒品走私、恐怖主义、全球经济等超越国界的问题;
(2)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在全球巩固和推进“自由”与“民主”,促进“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为实现以上目标,美国要充当领导角色;以联盟为基础,协调联盟各国的集体行动,共同分担责任;争取美苏合作,建立美苏合作体制;
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确保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强调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性。
“世界新秩序”主张在实践中并不顺利。
出兵索马里后证明是失败的,美国的主要盟国英法等拒绝接受“新秩序论”并对其予以抨击。
广大发展中国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布什“世界新秩序”战略构想很快随其任期届满而成为历史。
2、“克林顿主义”
克林顿主义是一种极度崇尚人权的思想,认为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极力将人道主义干涉合法化。
"克林顿主义"并非是对美国军事干预科索沃危机政策的"事后总结和概括"的产物,而是克林顿政府执政7年多来美国对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政策反应"和谋求对世界事务的"未来规划"。
1993年1月21日,克林顿入主白宫不久就抛出了带有"克林顿色彩
"的对外政策构想,即"三大支柱"和"扩展战略"。
其中心思想是,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必须担负起领导全世界的责
任","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
"克林
顿主义"这个词也随之开始出现于美国报刊媒体。
1993年6月
1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华盛顿向记者解释克林顿新政府的
对外政策问题时称,"美国必须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这就是
克林顿主义的核心。
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也逐渐浮现出完整
的战略设计和政策方针。
美国更加积极的扮演唯一超强的角色,并努力确保其优势主导地位,加深介入世界各区域和平与安全
维护工作,且更有弹性的利用国际组织与国家制度,这个政策
在欧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各有其特殊的政策设计。
3、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
从“旧”布什主义到“新”布什主义2001年布什政府执政伊始,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就表现出了单边主义、一意孤行的特点。
中美、俄美关系由于美国态度的转变而一度出现倒退。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不得不寻求全球合作以建立国际反恐联盟。
就在人们期待国际反恐战争能够促使美国政府反思其单边主义政策的时候,美国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倾向反而越来越明显。
2002年6月1日,布什在向西点军校毕业生发表讲话时,首次明确阐述被认为是“布什主义”(Bush Doctrine)的对外政策指导原则,强调先发制人、军事优势、单边行动和向所有地区扩
展民主、自由和安全的承诺。
同年9月,在《美国国家战略报告》中,有关“布什主义”的阐述,明显地不同于自冷战以来直至“9·11事件”之前“威慑”和“遏制”为特征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
恰恰是这种“布什主义”,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政策指导。
4、新布什主义
布什政府的“全球民主化”战略,即美国通过进攻性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向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以此来保卫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布什对其首任推行的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退过民主化的手段实现政权更迭为主要特征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以推进自由民主和铲除暴政的战略思路被舆论界称为新布什主义,从后来的时间来看,新布什主义有以下特点1.继续奉行既定的国家安全战略,突出反恐和防扩散两个重点,力求巩固反恐成果的同时扩大地缘战略优势2.大力扩展民主,实施大中东计划,对暴政前哨国家以压促变3.强化军事力量的支撑作用,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加强应变能力和前沿威慑4.在不放弃单边主义的同时,寻求国际协调和多边合作的一面有所加强。
战略和政策调整后,美国多少缓和了与世界的紧张关系。
美国不仅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超级大国,而且是世界秩序的制造者,冷战后,美国面临两种秩序逻辑的选择。
一种是围绕自由主义特征构筑的单极秩序,建立在多边主义,联盟伙伴关系,战
略限制以及国际机制之上,这是1945年后西方体系的主要治理特征,另一种是围绕帝国主义特征而构筑的单极秩序,建立在单边主义,强制控制。
两种逻辑都深深扎根于美国政治文化并体现在美国外交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