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的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结,吟咏山水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诗作传颂至今。本文由山水诗的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的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的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
引言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神奇的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的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的灵感,感情丰富的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不光赞美神奇的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的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的感悟,或寄寓复杂的感情。由于古代诗人的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对相同的物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以其丰富的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的诗作,在浩淼的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水诗的内涵
(一)山水诗的定义
山水诗是谢灵运开创的,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的的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其中的山水可以是纯自然的山水,也可以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的情愫。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我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他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山水诗的特点
首先,山水诗中的山与水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水是山水诗的主体,是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它可以经过人工的装饰但是必须真实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的
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的情感在其中,但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的描写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的,相反的是作者的情感是在山水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的。山水诗中完美的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是情感的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的情感表达,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景物的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的审美观念,同时还要注意景物之间的合理组合、和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以山和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的山水情节
(一)赏景言志、寓情于景
早从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开始,中国的山水诗就就赋予了言志的作用,诗人借助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抒发个人感情,表达不便名言的志向。一般叙事、写景和抒情言志三个方面,是山水诗最早的形式。鲍照在《南史•颜延之传》中赞扬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从他的名句“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中都能看出这种赏景言志的写作风格。
(二)归隐山林的隐士情怀
中国古代山水诗人的山水情节与诗人自身的隐士情怀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正式隐士情怀促使他们纵情于山水之间。陶渊明《饮酒》一诗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钟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境展现的淋漓尽致了,他远离尘世的庸俗,隐逸山水间,他天性就是热爱自然,不受约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怎么能受人摆布,阿谀奉承呢?最终他终于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成就了一代隐士。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们感受到强烈的隐士情怀,这也成为了陶渊明山水诗最大的特点。
(三)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风格
古代诗人往往借山水诗表现自我,寄托情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一风格以李白为典型代表。李白的山水诗,保持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热烈的夸张、想象,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饱满的感情使他的诗充满了张力,即使他一生坎坷,仕途处处失意,仍不乏积极向上的创作激情。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他人生得意的时候还是落寞不得志的时候他都会选择山水作为自己的感情寄托。既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对黑暗仕途的感慨,也有“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无欲无求的自我开导,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气魄。
(四)诗画交融,哲理丰富
山水诗与山水画同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因此其目的、表现手法等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秋居中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出使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从王维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画完美交融的山水诗表达风格。
三、山水诗的表现形式
(一)山水诗的取景
山水诗的取景直接决定着一首诗的成败,是诗人写作的基础。在取景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又要注重其蕴含的感情。
首先,在审美观方面包括了山水景物的色彩、线条。色彩指的是青、黄、碧、绿、白等颜色,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汇能够为整首诗营造一个特定的基调,例如,杜甫诗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翠、白、青这四个色彩构成了一副暖色调,该组合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线条指的是山水的整体外形,例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完美的展现出了瀑布的线条,瀑布落下的磅礴气势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的面前。
其次,山水诗的情感大多不会直接的抒发出来,多通过其景物色彩、线条的搭配隐含到了山水的描写之中。
(二)山水诗的描写特点
中国古代山水诗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例如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片广阔荒凉的景象,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再如他的诗诗意、画意和禅意共存,读这样的诗,画面感强,淡淡的诗意流淌,深处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山水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诗的生命,诗人感情的表达都体现在了山水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由上文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善于营造不同的意境。例如,李白的“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充分的表现出了诗人的飘逸与洒脱,营造了一种无为无求、纵情山水间的意境。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意境的营造与山水诗的构图是分不开的,就如一幅寓意深刻的山水画离不开完美的构图一样。例如《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画面构图由近及远,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可以从不同角度把事物描述的更详细、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中国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诗情有独钟,留下了大量的佳作。了解诗人们纵情山水的种种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其创作动机以及他们在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为了追溯他们纵情于山水的种种原因,下文对其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诗人自身原因。
(一)历史原因
纵观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所创作的山水诗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所不同,这也间接的体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例如:
李白生活在唐朝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他纵情于山水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身心的娱乐,从李白的诗中随处可以看到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可以说李白的诗中充分表现出了宏伟意象、意境开阔的盛唐气象。其诗句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广阔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万里长江最终汇入大海,如此大气魄、大气象也只有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能够写出来。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使得李白纵情于了山水之中,赋予了李白无线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