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浅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峻。然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文章针对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做了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瓶颈,为解决就业困境作出贡献。
关键词:二本院校就业形势就业困境自身因素外部原因
1 当前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目前大学生不仅就业难,而且缺少择业的空间,这与我国人才结构有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内人民关注的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理论学家就这个问题也作了不少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谈,仅仅针对所有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对这个群体进行详细划分。但是,众所周知,国内院校有重点、非重点,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划分,不同院校毕业的大学
生在就业时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在相同的就业环境中,二本院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名校毕业生来说,在接受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在校的培养乃至学校的知名度都相差万千,更别说在这个整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环境下,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我们在调查就业困难的原因中得到以下数据:
以上统计得出, 22.6%的学生认为就业难主要是自身不足,而其余77.4%的同学则认为就业难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在此,对这两方面的因素作具体分析。
2 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内因;二是源自于目前社会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外因。
当前就业环境确实严峻,但也并不是说二本院校的大学生就无法就业,同样是二本院校的毕业生,也有凭借自己实力,很容易找到工作的人,而且薪酬待遇不薄,存在如此差距,这便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的奉献社会精神、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困难。
2.1 自身因素
2.1.1 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以及奉献精神的缺失
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学生都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做“人上人”。向往着能抓住一个“铁饭碗”,一毕业就有固定的工作,实际上“铁饭碗”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环境下都不存在了,但有些大学生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还发现,在对12304个同学的调查中仅有4%的同学有回报家乡的意愿,这个数据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奉献精神。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问题上,国家出台了好多政策,像西部计划,支教等计划,但是参与的人数却不那么乐观,究其原因,还是怕苦怕累,缺乏奉献精神。
2.1.2 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实际技巧与锻炼
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当代毕业生表现为:
第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核心竞争力缺乏
二本院校相对于知名高校来说,虽然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学习风气存在差异。二本院校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学生个体没有异质性的核心竞争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适应力。
第二,实践动手能力欠缺
很多毕业生的能力还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学校也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也不注意,导致毕业生对社会接触不多、理解不够。[1]
2.1.3 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身定位不够
大学生一方面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例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我们在调查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就业地区的原则作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找一份生活条件好,薪资待遇好的工作,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或热门行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而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可见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太高,不甘”委屈”自己。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不乐于回乡就业。这种择业取向把经济待遇、就业地区放在首位,过分看重自己的文凭,过高提升自身的价值,导致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聘者云集,而民营企业、私有企业、西部、基层农村、艰苦行业却招不到急需的人才。
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相悖,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1.4 缺乏自信心
自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容易在困难面前失去自信。从而在毕业就业分配工作时存在心理障碍,使他们不能摆脱一切精神负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评价自
我,更不能以平静之心态、坦荡之胸怀,接纳就业的挑战,容世界之万象,因己制宜地确立择业目标。[2]
2.2 外部因素
2.2.1 用人单位观念错位
有些用人单位用人行为尚待进一步规范,存在凭借关系择人,过分求高,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还有些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而大学生刚踏入社会,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最需要的也是用人单位能提供锻炼的平台,这些无形中都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个别企业还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女大学生,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
2.2.2 高校自身原因
第一,供给与需求错位,教育与市场脱钩。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随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没有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水平和要求,盲目的开设社会热门专业,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某些专业人员的饱和,增加了该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第二,就业指导跟不上,就业渠道不畅通。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