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经济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需预修高等数学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对社会经济现象数字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其中的原理与方法不但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统

计学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习题指导与练习。

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1周)第一章总论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统计的三种含义、性质与特点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的三种含义。即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即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

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

之一”。(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即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

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及存量等概念;并明确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第2、3周)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4、统计分组

5、分配数列

6、统计表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调查的意义、种

类和方法。特别是明确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概念;明确统计报

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2)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的有关问

题。尤其明确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3)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并运

用统计分组的种类。(4)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5)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

规则。

(第4、5、6周)第三章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众数、中位数

5、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

6、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总量指标的意义、

作用和分类。特别要注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2)相对指标的概念和种类。尤其要注意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3)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以及几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4)标志变动度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及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其中重点是标准差与离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来判别社会经济现象的代表性。

(第7、8、9周)第四章动态数列

1、动态数列的编制

2、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3、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4、长期趋势的测定: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

5、趋势线配合法:直线趋势

6、趋势线配合法:曲线趋势

7、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

8、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动态数列的4种水平

分析指标的涵义及计算。重点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的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2)动态数列的4种速度分析指标的涵义及计算。重点是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水平法和累计法)及应用。(3)长期趋势预测分析方法。重点是移动平均法与最小平方法。(4)季节变动分析方法。重点是掌握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比率(用除法)。

(第10、11周)第五章统计指数

1、指数的涵义、作用与种类

2、综合指数的编制

3、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4、因素分析的基础——指数体系的概念、作用与编制

5、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6、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7、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8、包含平均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指数的概念、作用

和种类。注意区分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两种涵义;明确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等的区别。(2)总指数的编制。其基本形式有两种: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平均指数主要有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3)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掌握三种情况: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

(第12、13、14周)第六章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2、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4、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

6、全及指标的推断

7、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8、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9、假设检验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在理解抽样调查概

念、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以下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重复

抽样和不重复抽样。(2)在几种抽样组织方式中,简单随机抽样是衡量其他抽样

方式调查效果的标准,因此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式。(3)类型抽样的特点是它把

统计分组法和贯彻随机原则结合起来。类型抽样的两种方法: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等比例类型抽样。要掌握等比例类型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方法。(4)等距抽样方

法具体包括:按无关标志排队和按有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和对称等距抽样。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一般用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计算抽样误差;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按类型抽样方式计算抽样误差。(5)整群抽

样的特点和方法。要掌握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提高整群抽样效果的关键是在分群时尽量增大群内方差降低群间方差。(6)全及指标的推断。其主要方法是区

间估计。进行区间估计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抽样误差,二是根据抽样误差估计、推断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以及在这个范围的可靠程度。(7)假设检验的概

念及一般方法。掌握常用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15、16周)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2、散布图和相关表

3、相关系数的测定与应用

4、直线回归方程

5、曲线回归方程

6、估计标准误差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相关关系的特点及

种类;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2)相关系数的概念极其常

用计算公式;并了解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3)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相关分

析和回归分析在密切联系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之处。(4)

熟练应用最小平方法求出y对x的回归方程:= a+bx ,理解参数a、b的含义。(5)理解估计标准误差统计分析指标的含义,掌握其计算公式以及这个指标的作用。

(第17、18周)第八章国民经济核算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3、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