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 # $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单 宝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 简称中海 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 — 优尼科( 公司案, 一度成为 -./012 ) 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次跨国并购案 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了,但带给人们 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中海油并 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 跨国并购有哪些教训及启示?
竞购的加码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 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 险而打政治牌, 发动美国 3% 余位国 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 以 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 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 查。 雪佛龙打出的政治牌, 紧紧抓住 并且放大了美国人的忧虑。与此不 同的是,中海油的种种努力和友好 姿态却被人误解至深。 在客观上, 一 个经济大国的崛起,显然是现有国 际格局中的既得利益国家所不愿看 到的。
!"#
)( 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
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 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政治压力。首 先必须指出, 美国国会的动作是将 经济政治化, 公然违背了国际贸易 的基本规则。虽然布什政府在处理 此事时非常谨慎, 但从国会投票的 结果看, 以“ 中国威胁论” 为背景的 立场显然占了上风。这必然导致美 国一些防范中国、抑制中国的策 略, 也自然会在中国引起反美的民 族主义情绪。不过, 从中国发展的 立场上看, 中国正在崛起已经不仅 仅是一个是非问题, 而是一个现实 问题。从中国的利益看, 软化这种 立场, 而不是强化这种立场、 或与 之正面冲突, 可能才是和平崛起的 基本战略。 中国企业“ 走出去” 跨国并 购 , 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 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比如, 外交 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在目 标公司所在国的有影响力政治人物 牵线搭桥等,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 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 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 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 使 当地政府从工业发展及社会发展出 发,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 环境。
)8, 亿美元。中海油在要约里承诺,
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 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 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 销售; 将力求保留优尼科的绝大部分 员工包括在美员工; 说服优尼科的行 政管理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加入合 并后的管理团队; 接受并同意优尼科 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最近就新配方石 油专利权问题达成的解决条款。 优尼 科随后宣布, 愿意随时与中海油就并 购之事展开谈判。 但是美国财政部长 斯诺同时表示, 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 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 虑, 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5 月 *9 日, 雪佛龙公司宣布, 该公司并购优 尼科公司的计划已经得到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的批准。5 月 3+ 日, 美国 众议院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 敦促布什政府立即对中海油收购优
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将不仅仅加大中海油 面对的政治危机,同时也加大今后 其他的中国公司去做类似的收购时 所可能面对的政治压力。我们从中 得到的教训是:中国企业应该进一 步民营化,让有实力的企业以民营 企业的身份去竞争,去参与全球化 的运作。 为了避免政治风险, 我们可 以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通过建立 国家海外投资基金给民营企业贷 款, 让他们“ 走出去” 。 第二种可能选 择的途径就是由中国的大型国有企 业把钱直接投资到外国私募基 金—— —这些由外国人在国外设立经 营的私募股权基金,国有企业成为 这些基金的最大股东,也就实际上 对这些私募基金有了控制权,然后 再由这些外国基金公司直接在海外 做资源型的并购。 中国对外并购的发展既是企业 的一种内在的行为,又是政府行为 的必然结果。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 的初期,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普遍 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跨国经营主要 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中国的一项 重要国家政策。鉴于 *+ 世纪 .+ 年 代以来跨国并购方式正逐渐替代跨 国创建方式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主流方式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应 大力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对外并购 的健康发展。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 策应包括: ( 设立专事对外并购等 )) 跨国直接投资的管理机构,对中国 企业对外并购进行宏观协调和统一 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 逐步 *) 放开海外融资渠道; ( 鼓励银行和 -) 大型企业自由联姻,组成大型跨国 企业, 参与跨国并购活动; ( 完善 /) 国际税收制度, 等等。
尼科公司的行为展开彻底审查。 6月 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 日, 提交通知书, 要求其对中海 ( #:!-;) 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展开审查。
6 月 )4 日,优尼科公司召开董
事会,讨论是否支持中海油报价, 但 没有任何结果。6 月 )6 日, 优尼科公 司再次召开董事会, 讨论中海油的并 购计划。6 月 )9 日, 雪佛龙公司将收 购价格提高至 )6) 亿美元。 6 月 *+ 日, 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 司加价之后的报价, 并推荐给股东大 会。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 6 月 *, 日, 美国参众两院的代表经过投票决 定,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必须首先经过 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及国防部, 以 )*+ 天时间评估中国的能源需求 对美国经济及国防的影响, 评估完成 后,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 在 其后 *) 日内,进一步研究有关外资 企业对美国企业的投资会否对美国 本土构成威胁, 令中海油收购的审议 押后 )4) 天。8 月 * 日, 中海油撤回 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8 月 )+ 日,优尼科公司如期举行股东大会。 雪佛龙公司收购优尼科成为定局。
!, 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是
竞购失败的直接原因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是一系列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一部分, 如 联 想 购 买 -./ 个 人 电 脑 业 务 , 等 012 公司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等。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背景 有所不同,当优尼科在市场上竞标 出售时, 中海油并没有出价, 却在雪
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 价。来自美国的反应有些情绪化是 出于一系列因素,首要因素是油价 上涨。 美国人认为, 油价升高的主要 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猛增,而其中 很大一部分新增需求来自中国。中 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 得并不好。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市场 是真正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但是如 果出现危机, 如果供应出现扰乱, 美 国会从国家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动 用一切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甚至会 动用军事力量来保护这些资源。这 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正好赶上伊 拉克战争僵持不下、世界油价持续 上涨、美国举国上下在讨论能源安 全问题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出手, 正 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即 使竞购成功,也会刺激 “ 中国威胁 论” 的增长, 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 际环境。
’, 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是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并 购经历而言,一般遵循先国内并购 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全球 前三次并购浪潮先在欧美国家内部 进行便是明证。 实际上, 即使最近两 次带有鲜明跨国特征的并购浪潮, 也以活跃的国内并购为背景。一般 企业在跨国并购之前就已经通过国 内并购积累了企业并购的经验。中 国的情况则不然,由于属于转型经 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尚未形成气 候, 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 在此 情况下企业贸然参与跨国并购, 失 败也就在所难免。在中海油竞购优 尼科大战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 佛龙在国际重大收购中所表现出的 经验和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随着
竞购优尼科始末
国外媒体报道称, *++, 年 ) 月, 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 科公司发出逾 )3+ 亿美元的收购要 约。3 月, 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公司 高层进行接触, 双方几经协商, 初步 达成了购售意向, 中海油向优尼科提 交了“ 无约束力报价” 。 4 月 4 日, 美 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以 )54 亿美元的 现金和股票并购优尼科公司, 由于没 有竞争对手, 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 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 中海油向香港联交所 5 月 6 日, 本 递交了一份澄清公告。公告中称7“ 公司一直考虑优尼科的不同方案。 这 些方案包括本公司可能出价收购优 尼科, 但本公司至今未做出决定。 ” 这 是自 ) 月被传出有兴趣收购优尼科 以来, 中海油首次就此事公开发表评 论。5 月 )+ 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批准了雪佛龙并购优尼科的协议, 但 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之前, ・ 34・
国际经济合作 !""# 年第 $$ 期
失败的教训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没有取得成 功, 但对中国企业“ 走出去” 参与全 球化竞争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借 ・ ’#・
观! " # $
鉴,因为这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学 习, 也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
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 购问题; 也可以先不全资并购, 而是 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 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 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一家合资 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 免东道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与 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入目标公司的 所在国之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应 该有一个详细了解。
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 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5 月 )6 日, 美 国两名联邦众议员致信美国总统布 什 ,要求财政部长斯诺负责的外国 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的收购进行彻 底调查, 声称美国在处理牵涉中国的 能源事务时, 应综合外交政策、 国家 安全和经济安全进行考虑。 5 月 *3 日,中海油宣布以每股 56 美元的价 格、 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 此要约 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
3, 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不透明
的关系则是竞购失败的一个不可忽 略原因 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引起了 华盛顿的激烈反应。中海油是一家 香港上市公司, *%4 的 股 份 归 未 上 市的母公司所有,母公司的全部股 份则为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所有。这 个机构就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 , 它是中国 政府认定的“ 战略” 行业中的约 +(" 家主要企业的控股股东。这种关系 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中国海洋石油 公司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部门。 中 国的能源安全规划者希望, 中国企业 能直接控制外国能源储备。此外, 中 海油严重依赖国有母公司提供的补 贴,这不可避免地令人质疑其独立 性。 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复杂 而含糊不清, 因而使外国政界和竞购 对手有了合理原因, 来强烈反对中国 国有企业收购外国公司。
失败的原因
)( 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
策障碍是竞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 欧盟、 日本等西方发达国
!"#$%&’(%))$%*++,
观! " # $
家, 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 但 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 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 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 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 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 规范外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 典型一例。这次跨国并购案是中国 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 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 小视。中海油参与优尼科石油公司 竞购,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 源神经,也很自然地被贴上中国实 施能源走出去战略的标签。一桩本 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 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 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 年 & 月 ’% 日, 美国众议院以 ’’’ 比 (! 票的压 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 购计划,并以 ’() 比 $# 的 更 大 优 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 调查。 * 月 ’" 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 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 在 +!" 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 研究, 研究报告出台 !+ 天后, 才能 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 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 购成功的可能。 由此可见, 目标企业 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这次 中海油公司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 败的最主要原因。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单 宝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 简称中海 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 — 优尼科( 公司案, 一度成为 -./012 ) 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次跨国并购案 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了,但带给人们 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中海油并 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 跨国并购有哪些教训及启示?
竞购的加码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 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 险而打政治牌, 发动美国 3% 余位国 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 以 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 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 查。 雪佛龙打出的政治牌, 紧紧抓住 并且放大了美国人的忧虑。与此不 同的是,中海油的种种努力和友好 姿态却被人误解至深。 在客观上, 一 个经济大国的崛起,显然是现有国 际格局中的既得利益国家所不愿看 到的。
!"#
)( 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
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 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政治压力。首 先必须指出, 美国国会的动作是将 经济政治化, 公然违背了国际贸易 的基本规则。虽然布什政府在处理 此事时非常谨慎, 但从国会投票的 结果看, 以“ 中国威胁论” 为背景的 立场显然占了上风。这必然导致美 国一些防范中国、抑制中国的策 略, 也自然会在中国引起反美的民 族主义情绪。不过, 从中国发展的 立场上看, 中国正在崛起已经不仅 仅是一个是非问题, 而是一个现实 问题。从中国的利益看, 软化这种 立场, 而不是强化这种立场、 或与 之正面冲突, 可能才是和平崛起的 基本战略。 中国企业“ 走出去” 跨国并 购 , 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 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比如, 外交 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在目 标公司所在国的有影响力政治人物 牵线搭桥等,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 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 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 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 使 当地政府从工业发展及社会发展出 发,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 环境。
)8, 亿美元。中海油在要约里承诺,
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 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 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 销售; 将力求保留优尼科的绝大部分 员工包括在美员工; 说服优尼科的行 政管理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加入合 并后的管理团队; 接受并同意优尼科 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最近就新配方石 油专利权问题达成的解决条款。 优尼 科随后宣布, 愿意随时与中海油就并 购之事展开谈判。 但是美国财政部长 斯诺同时表示, 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 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 虑, 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5 月 *9 日, 雪佛龙公司宣布, 该公司并购优 尼科公司的计划已经得到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的批准。5 月 3+ 日, 美国 众议院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 敦促布什政府立即对中海油收购优
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将不仅仅加大中海油 面对的政治危机,同时也加大今后 其他的中国公司去做类似的收购时 所可能面对的政治压力。我们从中 得到的教训是:中国企业应该进一 步民营化,让有实力的企业以民营 企业的身份去竞争,去参与全球化 的运作。 为了避免政治风险, 我们可 以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通过建立 国家海外投资基金给民营企业贷 款, 让他们“ 走出去” 。 第二种可能选 择的途径就是由中国的大型国有企 业把钱直接投资到外国私募基 金—— —这些由外国人在国外设立经 营的私募股权基金,国有企业成为 这些基金的最大股东,也就实际上 对这些私募基金有了控制权,然后 再由这些外国基金公司直接在海外 做资源型的并购。 中国对外并购的发展既是企业 的一种内在的行为,又是政府行为 的必然结果。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 的初期,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普遍 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跨国经营主要 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中国的一项 重要国家政策。鉴于 *+ 世纪 .+ 年 代以来跨国并购方式正逐渐替代跨 国创建方式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主流方式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应 大力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对外并购 的健康发展。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 策应包括: ( 设立专事对外并购等 )) 跨国直接投资的管理机构,对中国 企业对外并购进行宏观协调和统一 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 逐步 *) 放开海外融资渠道; ( 鼓励银行和 -) 大型企业自由联姻,组成大型跨国 企业, 参与跨国并购活动; ( 完善 /) 国际税收制度, 等等。
尼科公司的行为展开彻底审查。 6月 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 日, 提交通知书, 要求其对中海 ( #:!-;) 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展开审查。
6 月 )4 日,优尼科公司召开董
事会,讨论是否支持中海油报价, 但 没有任何结果。6 月 )6 日, 优尼科公 司再次召开董事会, 讨论中海油的并 购计划。6 月 )9 日, 雪佛龙公司将收 购价格提高至 )6) 亿美元。 6 月 *+ 日, 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 司加价之后的报价, 并推荐给股东大 会。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 6 月 *, 日, 美国参众两院的代表经过投票决 定,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必须首先经过 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及国防部, 以 )*+ 天时间评估中国的能源需求 对美国经济及国防的影响, 评估完成 后,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 在 其后 *) 日内,进一步研究有关外资 企业对美国企业的投资会否对美国 本土构成威胁, 令中海油收购的审议 押后 )4) 天。8 月 * 日, 中海油撤回 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8 月 )+ 日,优尼科公司如期举行股东大会。 雪佛龙公司收购优尼科成为定局。
!, 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是
竞购失败的直接原因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是一系列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一部分, 如 联 想 购 买 -./ 个 人 电 脑 业 务 , 等 012 公司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等。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背景 有所不同,当优尼科在市场上竞标 出售时, 中海油并没有出价, 却在雪
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 价。来自美国的反应有些情绪化是 出于一系列因素,首要因素是油价 上涨。 美国人认为, 油价升高的主要 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猛增,而其中 很大一部分新增需求来自中国。中 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 得并不好。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市场 是真正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但是如 果出现危机, 如果供应出现扰乱, 美 国会从国家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动 用一切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甚至会 动用军事力量来保护这些资源。这 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正好赶上伊 拉克战争僵持不下、世界油价持续 上涨、美国举国上下在讨论能源安 全问题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出手, 正 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即 使竞购成功,也会刺激 “ 中国威胁 论” 的增长, 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 际环境。
’, 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是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并 购经历而言,一般遵循先国内并购 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全球 前三次并购浪潮先在欧美国家内部 进行便是明证。 实际上, 即使最近两 次带有鲜明跨国特征的并购浪潮, 也以活跃的国内并购为背景。一般 企业在跨国并购之前就已经通过国 内并购积累了企业并购的经验。中 国的情况则不然,由于属于转型经 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尚未形成气 候, 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 在此 情况下企业贸然参与跨国并购, 失 败也就在所难免。在中海油竞购优 尼科大战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 佛龙在国际重大收购中所表现出的 经验和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随着
竞购优尼科始末
国外媒体报道称, *++, 年 ) 月, 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 科公司发出逾 )3+ 亿美元的收购要 约。3 月, 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公司 高层进行接触, 双方几经协商, 初步 达成了购售意向, 中海油向优尼科提 交了“ 无约束力报价” 。 4 月 4 日, 美 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以 )54 亿美元的 现金和股票并购优尼科公司, 由于没 有竞争对手, 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 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 中海油向香港联交所 5 月 6 日, 本 递交了一份澄清公告。公告中称7“ 公司一直考虑优尼科的不同方案。 这 些方案包括本公司可能出价收购优 尼科, 但本公司至今未做出决定。 ” 这 是自 ) 月被传出有兴趣收购优尼科 以来, 中海油首次就此事公开发表评 论。5 月 )+ 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批准了雪佛龙并购优尼科的协议, 但 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之前, ・ 34・
国际经济合作 !""# 年第 $$ 期
失败的教训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没有取得成 功, 但对中国企业“ 走出去” 参与全 球化竞争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借 ・ ’#・
观! " # $
鉴,因为这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学 习, 也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
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 购问题; 也可以先不全资并购, 而是 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 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 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一家合资 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 免东道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与 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入目标公司的 所在国之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应 该有一个详细了解。
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 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5 月 )6 日, 美 国两名联邦众议员致信美国总统布 什 ,要求财政部长斯诺负责的外国 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的收购进行彻 底调查, 声称美国在处理牵涉中国的 能源事务时, 应综合外交政策、 国家 安全和经济安全进行考虑。 5 月 *3 日,中海油宣布以每股 56 美元的价 格、 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 此要约 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
3, 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不透明
的关系则是竞购失败的一个不可忽 略原因 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引起了 华盛顿的激烈反应。中海油是一家 香港上市公司, *%4 的 股 份 归 未 上 市的母公司所有,母公司的全部股 份则为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所有。这 个机构就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 , 它是中国 政府认定的“ 战略” 行业中的约 +(" 家主要企业的控股股东。这种关系 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中国海洋石油 公司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部门。 中 国的能源安全规划者希望, 中国企业 能直接控制外国能源储备。此外, 中 海油严重依赖国有母公司提供的补 贴,这不可避免地令人质疑其独立 性。 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复杂 而含糊不清, 因而使外国政界和竞购 对手有了合理原因, 来强烈反对中国 国有企业收购外国公司。
失败的原因
)( 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
策障碍是竞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 欧盟、 日本等西方发达国
!"#$%&’(%))$%*++,
观! " # $
家, 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 但 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 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 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 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 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 规范外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 典型一例。这次跨国并购案是中国 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 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 小视。中海油参与优尼科石油公司 竞购,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 源神经,也很自然地被贴上中国实 施能源走出去战略的标签。一桩本 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 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 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 年 & 月 ’% 日, 美国众议院以 ’’’ 比 (! 票的压 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 购计划,并以 ’() 比 $# 的 更 大 优 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 调查。 * 月 ’" 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 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 在 +!" 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 研究, 研究报告出台 !+ 天后, 才能 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 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 购成功的可能。 由此可见, 目标企业 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这次 中海油公司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 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