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行为的概念及理论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欺负行为的概念及理论假设

作者:曹韧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校园中的欺负(bullying)现象是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行为,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心理学者对该现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阐述了影响欺负行为的各个因素和相应的理论假设,最后提出部分干预措施。

关键词:欺负行为;理论;认知;受欺负群体

一、概念

校园中的欺负(bullying)现象是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行为,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人们通常把校园内的欺负行为看成是单纯的身体攻击。有人认为“校园中的欺负行为是儿童成长的一部分”,“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应该学会自己处理这些事情”。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知识分子不支持这种观点,但这种观点在当前仍然很流行。Sharp Simth(1991)认为,欺负行为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进行的重复攻击。Dan Owleus(1993)认为,欺负是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语言上的辱骂、威胁、嘲笑、戏弄等。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大都采用Smith对欺负行为所作的界定,但Dan Owleus教授对于欺负行为中群体的分类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

二、欺负行为的理论假设

1.生物本能论

认为人类暴力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天性或出于生理因素,即源于遗传或某种个性表现。弗洛伊德提出的攻击本能论认为人身体的能量若不加以适当宣泄,可能会将该能量以暴力行为的方式发泄。

2.竞争假设

儿童的欺侮行为是在学校里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即儿童对他人作出这类攻击行为是在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研究发现,虽然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与其攻击性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能证明成绩差是导致儿童欺侮的原因。

3.心理理论假设

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一些欺负他人的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把这种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却缺乏移情能力的现象称为“冷认知”。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欺负产生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儿童虽然能够理解他人,却缺乏移情能力。

4.信息加工理论

80年代以来,有研究者试图从认知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方面探讨儿童攻击发生的原因。其基本观点是: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者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低下所导致的。Dodge等人曾提出一个儿童攻击发生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儿童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加工包括“评价一解释一寻找反应一决定反应一做出反应”五个子过程。攻击性儿童更可能在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上发生“认知偏差”。

5.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习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学习机制来完成的。一方面,强化攻击行为的直接学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是过去经验的结果。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这种行为的过去经验有关。如果某种行为在过去的结果是受到奖赏与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在以后的发生频率就会增加;如果某种行为在过去的结果是受到处罚与批评,那么这种行为在以后的发生频率就会减少。另一方面,观察模仿攻击行为的间接学习。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态度和行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即观察者首先要注意到榜样的行为—通过表象有效地储存行为模式—凭借表象再现行为—行为受到强化。班杜拉“目睹攻击行为”的娃娃实验证明了攻击行为是可以习得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此理论说服力较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为多数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Sharp S,Smith P K.Bullying in UK schools:The DES Sheffield bullying project[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91,77(1):47-55.

[2]Solberg M,Olweus D.Prevalence estimation of school bullying with the Olw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J].Aggressive Behavior,2003,29(3):239-268.

[3]Crick N R,Dodge K A.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5(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