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

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

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1922年12月(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5.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会旅游攻略

新会旅游攻略 每到周末,都是我益达学子最期待又最失望的时光,不知道如何去安排时间。去玩,不知道去哪好。滨江?没单车。去潮连,除了沙滩就不知道有啥好去的了。开平台山?山高路远,要攻略要计划要地图,揪心!擦,去新会没?如果告诉我圭峰山,求别说。。。我可怜的大新会原来大得只有一个圭峰山。大学4年,还没真正去过新会,真心对不起供书教学的老父母亲呀!小编乃新会人,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专门为各位看官制定了详细的游玩路线,提供最地道的饮食玩乐各样玩法给同校的你我。 考虑到交通及时间等因素的闲置,所以本攻略内容以新会核心城市会城为主,如果想领略更多大自然风情,丛林冒险逃离龟风山和城乡结合部魅力的,可以联系本君,吾乃历尽所能。交通:去新会最方便的是由五邑大学南门的公汽中心站坐车去,如果你不知道车站在哪里,那我建议打的(上车前跟司机讲好价,顺便带个刀以防的士切糕党,大不了鱼死网破,呵呵,废话说多了)。 以下两条线路是最常使用的: 101路车:价格合理,上车2.5(岭南通,羊城通,五邑通都能用),如果你想直接到市区逛逛的话,坐这车是最好的,推介下站点:岗州广场,新会公安局,南隅路口 岗州广场站:新会一个休闲的广场,每天晚上大众吃饱散步的,如果在岗州广场站下车的话,首先回头往江门方向走大概6.70米,有一个分岔路口,你会见到一座好高的楼,往高楼的方向走去,那里是新会的田心路,大概走50米(还没到高楼的楼底),有一间门面比较普通的粥店,是多个铺位连锁的,那里的咸猪骨粥比较出名,哥曾经晚上风流完都会去那里吃个粥补补能量,而且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有了。另外,在分岔路口往回走大约30米有一间“盛记”茶餐厅那里的杂粥和煲仔饭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不习惯大排档早餐店模式,没关系直走100米,那里有两间好东西,分别是百美云吞和粥顶记,听名字就知道有什么好吃的了。沿着这条街直走就是步行街,那里可以说是新会的中心地段了。 新会公安局站:若果在这里下车,下车往前走到公安局那里有个转弯,转右直走就是到步行街了,在步行街方圆一公里的地方,你可以漫不经心的去瞎逛,无聊的可以在步行街里面的小巷找找吃的,什么地沟油啊,喇咋面应有尽有。 南隅路口:往往这里是最多人下车的,下车后沿着那群骑楼怀着卖猪仔的心态跟着大伙走就对了,那里是旧区所以路段比较狭窄,原谅人多车多,直走就是大新路步行街的开头,也就是说那里附近也基本是新会的中心了。 103路车:这班车同样能在南门中心站有,终点站就是梁启超故居(呵呵,想不少人都是坐这班车然后被忽悠去看梁启超和鸟儿的天堂的),注意:这班车市分段收费的,上车前要跟司机说好去哪里,然后让他改价钱,免得花冤枉钱。由于这班车站点比较多,我就推介一条比较精品的线路吧,有点文艺小资,但是也没关系,会城镇不大,如果中途你不习惯的,可以马上模式转换,跟上面到步行街的可以很方便的衔接起来。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基于公理公法,古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历史被用来作为建国的第一正义。日本的法学院是第一个,而日本的学校在政治上是最重要的。就日本而言,日本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不是十年就能完全改变的。 在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中,梁启超在《南方隐藏历史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形象”为校本,以《公法公理》为补充,以校核世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为了使古代人民统治世界;要利用当前形势,寻求当今世界的治理是很重要的。这样,学者们就知道了当今的制度。他是复古的,他是古老的。古人的系统,今天认为是好的,今天不太好。什么是可行的在今天是不可行的。

读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

读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授课时的讲演纪录。全文共有七个部分:提纲、记述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辩之文、教授法。前六部分讲的作文法,论及各类文章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一部分讲的教授法,是对教师教授作文的建议。 几年前初读时,只觉文字简练,风格平易,尚未有特别的触动。今年寒假再次品读,方觉意味不尽,感触颇深,心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 梁先生对文章作用本质性的概括,给我以“为师”的警示。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梁先生用最本真最朴素的语言对文章的作用做了一个最本质的概括:“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的确,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它从来不是语文应试中的一道题目,不是无病呻吟的词藻堆砌,不是网络日志似的随意闲聊,它最核心的要求是:思想。“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一是有内容,一是有系统。”这恰是说中了当前作文教育的病灶:老师努力要求学生有思想,却往往以形式的规范、语词的雕琢代替思想的训练;学生努力想在文章中写出思想,却在对别人的模仿中、对形式的热衷中走向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形成了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悖论。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而就作文而言,对生活的敬意则表现为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作文写作呼唤的是活的语文,能用的语文,用来过日子的语文。换句话说,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一个现代公民来说,也许一生都不需要写诗、写小说,但思想的养育却是终身需要的修炼。作为语文教师,我暗自叩问:在长期与应试打交道的语文教学中,丧失掉思想的是不是恰恰是教师自己?失去教育理想的同时,教师是否也丧失了指导作文教学的高度?当我埋怨学生思想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耽溺于华词丽句的追逐时,自己是否也在失去着对他们进行引领的力量?梁先生的朴素的观点给我以警示和反思。 梁先生的作文思想和治学态度,给我以“为学”的思考。 梁先生的作文指导中明确地阐释了重“规矩”去“言巧”的作文教学思想。不仅如此,细品其文,其中还蕴含着阅读方法。他对于各类文体作法的分析,都会附之以相应的“模范”文本作为例证。例如论述写“静态”的优秀文章“能使人读他的文,便可以找他的记述,做出详明而正确的图表”,举《史记》中巨鹿之战为例,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在论述“记事文”“四原则”时,更是列举了《左传》《通鉴》中对十几个大小战例的记述。在讲解“论辩文”作法时更是大量引用了《孟子》《墨子》《荀子》、李斯、桓宽等诸多作品。这样的思路和分析,不单使人知道了文章的做法,也使人明了了文章的阅读法,以之为据当能更透辟地把握文章的脉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提的很响,但是在如何打通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上却缺乏具体的参照文本。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仅在文章的写作上缺少深入地思考,而且在文章的阅读上似乎也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在对待经典上,梁先生不盲从迷信。他在讲“记人”文章的“背景”的交代时,批评了《史记》中的《屈原列传》,甚至说“史公这篇文章实在太坏,叫我看卷子,一定取不着优等,至多勉强及格”。在讲到“论辩文”写作“忌枝节”时,将孟子大大地批判了一番,说他“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令人不知所云”,“好像问张三杀李四没有,答到人不应该杀人,真个驴头不对马嘴”。无论何时,对经典的析读都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即使是经典的文本我们也必须怀有批判的态度。但是当今,特别是随着网络对人影响的加深,又有着一种“否定经典、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论述

近三十年来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概述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悉心培育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这与梁启超先生对近代的教育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并且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而且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下面,笔者就针对学术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 对于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有许多学者曾经就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如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①、刘先飞的《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②都对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以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一文为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梁启超对于儿童教育的方法及加强对儿童教育的原因,作者在文中认为:梁启超之所以会对儿童的教育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就是国民没有普及文字阅读,而在先进的西方国家,国民文字阅读的普及率远远要高于中国。 同时,梁启超十分重视女性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儿童蒙养的效果,而蒙养则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的作者刘先飞则认为梁启超认为要提高儿童蒙养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要改编蒙学之书,并且指出梁启超极力推崇少儿歌谣,在梁启超的心目中,音乐、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重要手段,歌谣可以用来塑造刚健雄壮的国民气质。于是,歌谣作为儿童教育的手段而被梁启超所选中。 梁启超强调要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反对对儿童施加暴力,认为那样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谢毓洁的《梁启超 ①谢毓洁,《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②刘先飞,《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学术探索》,2011年06期

北京名人故居一览表

北京名人故居一览表(转载) 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海淀香山正白旗39号 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西城区后海46号 郭沫若故居 北京前海后街18号 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茅盾故居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国恩寺13号 梅兰芳纪念馆 北京西城护国寺街9号 宋庆龄故居 北京西城区后海46号 詹天佑纪念馆 北京八达岭特区 徐悲鸿纪念馆 北京西城新街口北大街53号 老舍故居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毛主席故居 东城区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15号电话暂无婉容故居 东城区帽儿胡同37号电话暂无 段祺瑞住宅 东城区朝内北小街仓南胡同路东电话暂无 孚王府 东城区朝内大街137号电话暂无 孙中山行馆 东城区地安门大街11号电话暂无 崇礼大院 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电话暂无 寿恩公主府 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电话暂无 淳亲王府 东城区正义路5号电话暂无

清末兵部尚书志和住宅 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电话暂无 那王府 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电话暂无 循郡王府 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电话暂无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3号电话暂无 安亲王府 东城区东交民巷15号电话暂无 欧阳予倩故居 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电话暂无 僧忠亲王府 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电话暂无 豫亲王府 东城区东单三条内电话暂无 庄士敦故居 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恭俭胡同北口电话暂无梁启超故居 东城区北沟沿23号电话暂无 和敬公主府 东城区张自忠路东部路北电话暂无 可园 东城区帽儿胡同9号电话暂无 奎俊宅院 东城区黑芝麻胡同13号电话暂无 荣禄故居 东城区菊儿胡同中部电话暂无 冯国璋故居 东城区帽儿胡同东部电话暂无 田汉故居 东城区白米仓胡同内电话暂无 叶圣陶故居 东城区东四八条电话暂无 沙千里故居 东城区东四六条内电话暂无 杜聿明故居 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电话暂无

对梁启超的印象与看法

对梁启超的印象与看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晚清中国,好像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朝气蓬勃可谓是经历丰富,充满传奇。 晚清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剧变的中国,梁启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好说他生不逢时,亦不好说他生逢其时。我认为的少年正向我走来…… 在中国近代社会,梁启超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从广东新会一直走到北京,从公车上书到护国运动,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从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到晚年讲学著书,梁启超的一生梁启超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恰恰是由于这个时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物出现,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它不容你有任何选择,便裹挟着滚滚的洪流匆匆而过。无论是时势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时势,历史人物从来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摇旗呐鼓,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历史的进程就在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发生改变。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青年时代协助其老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谁能想到这次考生的聚会,竟引发了后来的百日维新,从此维新派从幕后走到台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很难说得清楚。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就是缘于一次偶然的小事:陈胜、吴广等数百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只好发动兵变。但细细思量,在这起事件的背后,其实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秦国的残暴统治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这次起义迅速得到各地的响应,反秦起义如星火燎原。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生:戊戌运动、勤王之役、辛亥革命、倒袁运动、护国运动……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纯发生的,而是一个事件一个事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历史的洪流中,梁启超无法置身事外,他积极投身于历史潮流之中。梁启超学贯中西,他想用自己的方法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富强、民主、自由之路,他不遗余力的做着启发民智的工作,并在文学界引发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改变当时的文学风气大有裨益。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在政治上总体上是失败的,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中国严酷的政治环境,也可能因为他被人诟病的“善变”;学问上,他的著述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作出的贡献是极大的。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一)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一)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梁启超趣味范畴的特定理论内涵,探讨了梁启超趣味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研讨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中西思想文化渊源及其个性化创构,论析了其趣味美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特质与价值。 梁启超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近现代转型期的重要人物。他对“趣味”范畴的阐释和趣味美学思想的建构,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图谱中,极具特色,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与发掘。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思想与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学问之趣味》、《为学与做人》、《敬业与乐业》、《人生观与科学》、《知命与努力》、《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等专题论文、演讲稿以及给家人的书信中。本文将以这些相关文字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趣味主义构成了梁启超哲学观与美学观的互释,也成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1922年4月10日,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1)对于趣味和人生的关系,梁启超主要两个方面来界定。其一,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本体意义。即趣味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趣味。他说,为趣味而忙碌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2)无趣“便不成生活”。(3)其二,他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生活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趣味。(4)“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5)在梁启超看来,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状态就是趣味的状态。从本体与价值、动力与功能两个方面着眼,梁启超把趣味放置在对人生具有根本意义的本体论兼价值论视阈上。那么,在人生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趣味其具体内质又是什么?对于趣味的内质,梁启超通过对两个互为关联的问题的阐发,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梁启超对无趣的生活作了界定。他认为趣味的反面就是“干瘪”与“萧索”。因此,他界定的无趣的生活有两种。一是“石缝的生活”。其特点是“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的余地”。(6)一是“沙漠的生活”。其特点是“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7)梁启超否定了这种无趣的生活,认为这不能叫“生活”,而是人生的禁锢与退化。在这里,梁启超运用否定之 (一)、否定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无趣特点的否定,而达成了对于趣味(生活)内质的两个厘定: 与无趣之缺乏生气生命相较,趣味是生命的活力。(二)、与无趣之泥滞禁锢相较,趣味是创造的自由。其次,梁启超通过对趣味发生条件的探讨,进一步厘定了自身对趣味内质的界定。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的(8)。因此,趣味既在主体,也在客体,是主客的会通与交融。就主体言,趣味是与情感相联系的。情感作为主体心理基础,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9)趣味构成了生活的动力源,情感构成了趣味的动力源,这一思想链条是梁启超趣味思想的一条基本脉络。没有情感的激发,就没有趣味的萌生;没有趣味的实现,也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情感与生命活力、创造自由一起,构成了趣味内质的三大要素;其中,情感又是生命活力与创造自由的前提。情感激扬、生命活力、创造自由在趣味的发生中构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成为趣味实现的共同前提和条件。其中,情感具有最基础最内在的意义。因此,在梁启超这里,趣味(生活)的内质表现为这样三个层次:底层——情感的激扬;中层——生命的活力;顶层——创造的自由。这三个层次互为因果,共同构筑了通向趣味之境的理想之路。简而言之,梁启超的趣味就是由情感、生命、创造的融和所呈现的生命意趣及其具体实现状态。趣味之境既是特定主体之感性达成,也是主客之间的完美契合与主体生命的最佳创化。

名人故居现状与开发

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纵观来说,各地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民居,如同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大院,江南的水乡,傣族的竹楼,最广泛的莫过于名人故居文化,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回烙下深刻的人文情怀,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北京的名人故居,因为它同首都一样在近现代舞台上浓墨重彩。下面就北京名人故居的的由来、现状、开发意义、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由来 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而四合院与胡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通过胡同四合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故居的基本由来。 (一)、胡同 北京的胡同在解放前约有3000条,其中带“井”字的有87条,约占总数的2.9‰,比重很大。(数据引自《胡同及其他》第2页)比如王府井大街,井儿胡同等,这反映了胡同与水井之间的某种关系。事实上,今日北京昔日是元大都时,蒙汉人民杂居共处,汉语胡同发音就近似于蒙古语水井发音,表明胡同就是水井的意思,最初胡同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通往水井的交通小巷,也就是普通民居前面的街道,这种特性一直延续的现在,除了名字有井之外,胡同至今为止一直多为小巷、小街道,所以胡同本身的出现与民居是分不开的,而北京的民居形式基本上都是四合院。 (二)、四合院 1、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是受四合院的朝向影响,因为四合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院落的朝向效仿统治阶级坐北朝南,因为南为天,以现崇天礼敬,这样院落前面的街道就是东西向。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合围具有一定空间的院落,标准四合院正北方一般为主房称堂屋,长辈居住,东西两侧为厢房,晚辈居住,南边多为客厅书房或下人住房,再南侧是围墙,东南角开大门,这种格局非常符合国人传统观念,长幼尊卑井然有序。当然四合院依据身份也有等级之分,这种等级能够折射当时北京名人的生活状况。 2、四合院与名人故居 当四合院符合传统文化,成为居住主流时,民众就选择四合院居住,名人也不例外。北京自元朝开始作为国都,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都城在北海,明清就是现在的故宫,京都内城周边多是王府,内城外边散落民居,所以很多名人故居的四合院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

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 【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 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张,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较新史学和旧史学可以得出几点认识:(1)在内容上,旧史学多偏于政治方面。质言之,就是旧史学眼光,注重朝廷一方面,新史学则注重全部民生。观察点不同,而其作用自迥异也。(2)在历史观上,旧史学主张循环说,新史学则主张进化说。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者,是教人了解现代社会之所以为如此现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是由百千万年进化而成。因为要认识现代社会,所以非研究现代历史不为功。研究过去,应用现在,所以期未来之效果。(3)在时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有史时代,以及有史时代中某个时期。新史学眼光,是向有史以前时代去推求,而步步向以后时代去推究。故新史学不能单恃书本,必须借助语言学文字学,而于考古学、人类学尤为且要。(4)在空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一部,新史学眼光则扩充范围及全部。旧史学所研究之空间范围小,新史学所研究之范围大。(5)在历史的构成上,旧史学以特殊史迹为个人所造成,新史学谓一切史迹,为人类公共合作而成。(6)在价值论上,旧史学往往囿于成见,偏于一种目的,不能恪尽天职。新史学家居于科学地位,不偏不倚,以阐明正义公道,期人类共趋于太平之

“为学”与“为道”共13页word资料

“为学”与“为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为学”与“为道”,在“作为人”、“成为人”的道路上都是重要的,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等级或层面上的区别。相对而言,“为学”重在求得外在的经验知识,也可以对事物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未超越“知识”,达到对于“道”即最高真理的深层把握。“为道”是通过对外在经验及其知识的超越,透过“直观”而把握内在“虚静”的心境,追求最高的“大化之道”的精神境界。 一、为学 “为学日益”,也就是求得知识,积累知识,增益学问。 1 求知:人类的本性 真理性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世界万物及其知识的追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探索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爱智慧”之人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在此,我们推而广之,不仅哲学如此,而且对于其他门类知识的求知者来说,同样经历着“惊异(惊异的层次是不同的,哲学的惊异是高位层次的惊异)――求知”的过程。因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类首先偏爱感觉,因为它“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但在许多生物中包含着这种形式,所以,官能的感觉不能以为是智慧,而“智慧”是寻求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那一类知识。柏拉图把人们求知的欲望与感性生活相分离,知识和真理属于理念王国,它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拒斥了柏拉图把经验和理念世界的隔离,

因为人类知识这一较高的形式是由较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类的感性生活给予了赞美,并且他又把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联结在了一起。人们从惊异开始寻求知识,再以获得到可靠的知识来消解惊奇,展现了人们的求知过程。黑格尔把古希腊求知开始的“惊异”视为“精神”外在的东西,但又与人类精神亲近,与之处于积极的关系之中,这是人们求知的开始,因此,“直观只是知识的开端”,他更加强调了推动知识前进的“否定性”的力量。人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否定”,而使认识形式不断地提升,知识不断地增益。 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在“否定”中进步。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从航海寻路到星空探秘;从于龟背写字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从鸿雁传书到网络快车等等。在科学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绝对时空观到相对时空观。在这些标明着人类的进步和知识的推进两极的跨越中,经历了多少次“否定”?!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于惊异――求知――否定的上升性的循环中前进。这正是人类求知本性的展现。 2 求知:“为学”之路径 真理性知识的获得来自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渴求。 为学者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求知的前提和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当柏拉图恳求成为他的学生时,他问柏拉图,你知道我对自己的评价吗?柏拉图说,知道,那就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向我学习呢?柏拉图说,这正是您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苏格拉底认为,知道也就是知识,知道自己无知,也就叫有知识了。据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 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 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在当时世界以智慧竞争的形势下,“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闇,岂能立国乎?”只是因为科举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指挥棒,所以他断言:“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他还提出了变革科举的三种方案: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即废除科举制度,使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当于科举及第的身分(如小学毕业生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生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生相当于进士)。中策是“多设诸科”,例如明经、明算、明字(中外语言文字)、明法(中外刑律)、绝域(各国公法)、通礼、技艺、学究(师范)、明医、兵法等科目,以选拔各种专门人才。下策是“略变其取士之具”,即在维持现有科目的情况下,加试一些实学知识,使应试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江门五邑地区是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虽不及一些历史名城那般气势恢宏、人杰地灵,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也足够使这个城市散发出不一样的独特的魅力了,如开平碉楼、崖门炮台、新会的小鸟天堂等,不同的名胜和古迹,彷佛在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在来江门上大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却并未好好体验过这些。这次借着近代史写论文的机会,我来到了位于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调查,对这位近代史的着名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经过一个小时的公车路程,我来到了位于凤山脚下的村庄,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下了车按照指示牌直走,不多久就来到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的门前,砌上红砖的墙顶上就有一个黑色的牌匾,上面刻着金色的漆字——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是一个摆放特色纪念品和梁启超家族相关书籍的地方的 大厅,里面还有一个小放映室,在不知疲倦地给游人播放着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过了这个大厅,才来到了真正的纪念馆,这是一个分为两部分的建筑群,左边砖瓦木结构,岭南民居建筑样式的毗连的几间青灰色房屋就是梁启超的故居,右边是一栋白色西洋式的两层小楼,是由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的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的风格,即梁启超纪念馆。在故居和纪念馆之间有一个场院,中间伫立着梁启超先生的铜像,铜像后是一条爬满了禾雀花的长廊,连接着故居和纪念馆这两个建筑,可惜不是花期,没看到禾雀花盛开的美景。铜像后面远处的凤山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凌云塔(熊子塔)静静地矗立着,见证着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历史风云的沧桑变幻。 故居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青砖土瓦平房,由居室、长廊和怡堂书室组成。一进门右边就是厨房,旁边有阶梯通往阁亭,据说可以远眺崖海风光,但前面挂了个止步的牌子,便只好作罢。然后是饭厅和会客厅,会客厅的正堂上是一对民国青天大花瓶,这是厅堂摆设的习俗,墙上挂着金木雕彩瓷画的八仙图。会客厅的左边是北耳房,是梁启超父母的卧房,右边是南耳房,是梁启超休息的地方。两间卧房里都还摆放着古老的床具、梳妆台、衣柜等家具,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时空中。穿过居室经过一个回廊,右转,就来到了怡堂书室。怡堂书室是梁启超诞生和少年启蒙读书的地方,也是梁启超父亲教书的地方。沉重的木门和古老却精致的窗雕彷佛在解说着一位伟人的心路历程,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沧桑与辉煌。 接着,我来到了两层楼的纪念馆,纪念馆里记录了梁启超的生平事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出生于诗书世传的耕读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8岁能诗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中秀才,人称“神童”。15岁就学于广州学海堂,17岁中举人,18岁受学于康有为。从学海堂到王木草堂,是梁启超学问的一大转变,也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在康有为这位近代改良主义大师的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为学与做人——丘成桐

编者按:本文为2012年5月13日丘成桐先生在学生科协“星火论坛”所作的特邀报告,由徐雯整理。 谢谢大家能来听我的讲座。我期望同学们能够争取做一些大学问、好的学问,而不是随便做个能够毕业的学生。 “为学与做人”这个题目是梁启超从前讲过的,他是中国20世纪初重要的启蒙学者,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我念过不少他的书籍。“四大导师”里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

2|开篇 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始终是我们做学问和办教育的座右 铭,我一辈子做学问都是希望能够做到这点。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举世公认,欧美强国也开始对我们另眼相看。但是我们知道,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要实现可持 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标前进。高科技化是所有国 家都想做到的事情,但是讲来容易做到却很难。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向未来,如何把中国的高 科技搞上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迫切问题。 基础科学应为重中华崛起待青年 一个多月前,我受邀去国防科技大学演讲,参观了他们自主研制的大型计算机“天河一号”。去年这部计算机通过了国际评估,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快 速的计算机。参观后我感到很兴奋,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完成高科技产品的重 要标志。在和校长聊天时,我向他请教如何能让这批一流的教授和工程师聚 在一起,苦干十年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他说他们学校的士气和学风 都很好,年轻人待遇不错,以能够做出一流的工作为荣。拥有安定的环境、 对自己的信心和为国家为学校争取荣誉的决心。这些的确是进行研究的重要 推动力。 在此之前几个月,我受邀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第一次看着祖国的火箭冲天而起的时候,我内心激动不已。整个宇宙飞船的建造、组装和发射 等工程牵涉到8个部门的合作,每个部门有一万多人,是一个超大型的系统 工程,不容许有任何差错。我对中国工程师的组织能力至为钦佩。中国人有 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我希望同学们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样重 要的工作。从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心里,我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 都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们都向我询问了很多基本的数学问题。从 前韩国的科技大不如中国台湾,可现在超过很多,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50个 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经费1500万美元。事实上, 在欧美俄日等国都有同样的理念,认为基础科学非常重要。然而在对基础科 学进行投资方面中国做得还很不够,所以我很希望政府能充分意识到基础科 学对于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这几年内将有巨大的转变,这是年轻人做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宝贵时刻。我说的崛起不是经济或军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练习题及答案[1]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 练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单选题 1、人员测评的内核是() A 举止相貌测评 B 身体状况测评 C 智慧才能测评 D 人员素质测评 2、下列对人员素质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个体行为与副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B 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工作)与任务的多具备的基本条件和 基本特点 C 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本因素 D 包括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两个方面 3、下列属于只能素质的是() A 学校教育程度 B 知识 C 自我学习程度 D 社会文化程度 4、关于考核性测评的定义准确的是() A 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成素大小 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B 是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C 是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D 是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二、多选题 1、素质的特性有() A 原有基础作用性与稳定性 B 可塑性与内在性 C 表出性欲差异性 D 综合性与可分解性 2、品德素质包括() A 政治品质 B 思想品质 C 道德品质 D 社会化程度 3、绩效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 A 工作效率 B 工作时间 C 工作任务完成的质与量 D 工作效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绩效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提条件的分析与确定 B 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果的分析与确定 C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 查与评定 D 绩效考评与素质考评是相辅相成的 5、素质测评的功能() A 评定、诊断反馈、预测 B 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C 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 D 有助于劳动人事的优化管理 三、填空题 1、人员素质测评按目的和用途划分的主要的类型有___ _、____、____、____、____。 2、在操作与运用考核性测评时应该注意____、__ __、____、____等原则。 四、名词解释 1、人员测评 2、素质 3、绩效 五、简答题 1、在操作与运用选拔性测评时应该注意的原则??(P9) 2、诊断性测评与其他类型测评相比,其特点是什么???(P13) 六、论述题 1、结合单位或本工作岗位实际,试述人员测评对优化劳动人事管理的作用?(P15--20) 第二章测评原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当量量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际上是近似的等值技术 B 常常是一种主观量化形式 C 不能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D 作用是使不同类别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可以类 似同类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量化 二、多选题 1、素质量化测评的作用有() A 方便简洁的物化表述功能 B 有助于测评者对素质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比较 C 有助于大量的具体行为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特征 D 又模糊混沌的体验测评转化为明确清晰的测评 2、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爱好 三、填空题 1、个体心理差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____其二是____。 2、素质测评的量化形式,从理论上来说,有____与_ __,____与____,____、___ _、与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职位类别 2、人员测评量化 五、简答题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2004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ay,2004 总第122期 第5期 Academic E xchange Serial No.122 No.5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晓梅 (哈尔滨学院历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 要]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 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 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 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 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教育宗旨 [中图分类号]G40-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5-0166-06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 变法通议 、 倡设女学堂启 、 教育政策私议 、 论教育当定宗旨 、 教育与政治 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植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而复杂的活动,不能没有目的,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都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首先,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科举制,经过唐代的发展,一直沿用到明、清,前后达1300年的时间,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杨晓梅(1965-),女,四川威远人,哈尔滨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