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与博物馆的开山之作——《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评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与博物馆的开山之作收稿日期2017-02-06作者简介

淳(1948—),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和考古学理论。

内容提要:吕建昌教授所著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是一部关于工业遗产与博物馆方面的研究专著,为我国的工业遗产和博物馆建设事业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工业考古学的学科分支,工业遗产博物馆也处于草创状态。这本著作的出版十分重要和及时,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经验,总结这项工作的得失,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建立了一种可供参照的标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吕建昌《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工业遗产博物馆

研究专著

中图分类号:G260;G112

文献标识码:A

新书架

工业遗产和工业博物馆建设在中国仍是一项边缘化的活动,但在欧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经验与案例。吕建昌教授所著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作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第一部关于工业遗产与博物馆方面的研究专著,为我国的工业遗产和博物馆建设事业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类见证了大量古代和近代物质文化遗存的迅速消失。人类古代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们的消失将破坏和彻底割断我们能够触及自身来历的有形联系,永远丧失对历史和文化深入理解和体验的生动对象。

科学考古学是从探究人类的史前文化起步的,但是在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出现了工业考古学的萌芽,一些有识之士试图保存工业文明起源的物证。随着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工业考古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成为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1963年英国专门设立了“工业纪念物调查所”(Industrial Monu⁃ments Survey ),开展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建筑物的野外调查,并发表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工

业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时间范围,同时也探索前工业时期及原始工业的根源。它利用考古学擅长研究物质文化的特点,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文字记录、人工制品、地层学、聚落形态及自然和城镇景观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材料,它特别强调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遗产的记录和保护,

并保留和重建工业发展的工作方式和技术。工业遗产概念的形成和工业博物馆的出现,是工业考古研究的自然延伸。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工业考古学的学科分支,工业遗产博物馆也处于草创状态。工业遗产的保护最初始于对工业历史建筑的关注,主要考虑其闲置空间的再利用。真正专门研究从2006年才开始。目前正处于从侧重于闲置空间再利用研究,转向价值保护研究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借鉴别国经验,总结我们这项工作的得失,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为此,吕建昌教授这本著作的出版十分重要和及时,它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建立了一种可供参照的标杆。全书包括“导言”和六章正文,共38万字。作者在“导言”中表述了本书的目

一部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与博物馆的开山之作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评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

122

《东南文化》2017年第2期总第256期

的,即在考察和分析国内外现代工业遗产和博物

馆的基础上,探索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

的各种特点与内涵,设法从理论上阐述其在工业

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解释其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的内在关系,结合我国的保护实践,提出中国工

业遗产博物馆建设的基本规范。

第一章为“城市与文化遗产”,阐述了城市作

为文明社会的标志,集中了各种功能和遗产,而

工业革命以后,促成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催生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

对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西方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出于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担忧,

产生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关切,和对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视,于是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资

源的理念,这就是为未来保存过去。在进入后工

业化时代的欧美,工业遗存已经成为城市的遗产

与景观。工业遗产的保护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共

识,许多重要工业遗产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代表了文化遗产一种新概念的形成,值得我们

重视和借鉴。

第二章为“国际社会的工业遗产保护热潮”,

回顾了发达国家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介绍了英

国工业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种工业遗产

保护协会和机构的出现。1978年第三届工业纪念

物保护国际会议之后,在美国、日本和许多欧洲

国家出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热潮,创办了许多有

关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专业杂志。进入21

世纪,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成国际社会的共

识。2003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工业遗产的

下塔吉尔宪章》定义了工业遗产的概念、价值、认

定、记录和研究的标准,建立起了具体操作的原

则、规范和方法。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虽然起步较

晚,但是发展迅速。2006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

政府在江苏无锡举办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论

坛。同年,国家文物局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

产保护的通知》,许多重要工业遗产被列入全国

文物保护名单。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事业正式走

上了快车道。

第三章为“工业遗产博物馆”。作者在梳理了

工业遗产的概念、定义了工业遗产的价值之后,转向了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讨论。根据所处的区域、馆舍的建筑类型和陈列展示方式,这类博物馆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博物馆和遗址性工业博物馆两类。前者为一些企业如烟草、汽车、纺织、造船等企业创办的博物馆;而后者是指在废弃厂矿地点建立的博物馆。后者又可分为大型遗址型博物馆和一般型博物馆;前者突出保存原样的“工业景观”,主要展示与某产业相关的生产活动。作为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史,工业化过程是其重要的特点。不同城市以不同的工业结构为特点,因此这些工业遗产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

第四章为“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具体探讨藏品的分类、征集、价值评估、保护与管理,博物馆的研究、陈列和展示。作者从博物馆学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如何从不同行业特点来设计、规划和建设各种类型的工业遗产博物馆,以期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来再现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史。书中还介绍了我国本土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的努力,以河北唐山开滦博物馆为例,对其概况、陈列设计、藏品、研究和运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

第五章是“英美德法四国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经验”,这几个国家都是世界的经济和工业强国,具有发达和悠久的工业技术发展史,拥有大量的遗存。而这些国家的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具有特殊的示范意义。

第六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战略”,现代化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向来是一对矛盾,工业遗产也不例外。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工业遗产的保护战略:首先是建立保护的法规和评价体系,构建资金保障体系;其次是提高专业水平,加大口述史的收集和研究,提升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展示与教育质量;再次,还要加大与旅游业的合作,努力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工业遗产博物馆能与其他历史文物类、自然史和科技类博物馆并驾齐驱。

近年来,虽然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但工业遗产类博物馆仍处于草创和探索阶段。因此这本著作的面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的价值评估,还是在具体方法的实践操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王霞;校对:徐秀丽)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