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研究综述_刘立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经验总结为我们进行翻译教学和培训工 作提供了参考, 能够给初学者一些启示, 指导他 们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翻译实践。但翻译过程研 究不仅仅要关注译者翻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还 要深入分析译者自身能力与翻译表现的关系, 描 述在翻译作业时译者的认知心理状态, 考察外界 因素的影响等。并且, 微观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 几个简单的 步骤, 而是大 脑复杂的思维 过程之 一, 与认知、心理、信息加工等方面密切相关, 要探究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 需展开大规模的实 证研究, 详细描述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 并运用 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有经验的译者和专家可以作 为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受试对象, 为深入了解翻 译的具体过程提供实证材料和参考。
(二 ) 翻译过程模式的探索 目前关于翻译过程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传统研
究、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交际学角度的研究及认
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传统研究根据翻译的操作 步骤把翻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如范仲英 [ 11] 把 翻译过程分成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两个阶段; 而 张培基等则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理解、表 达和修改 [ 4] 。从语言学 角度研究 翻译过程 模式 的有奈达 [ 12] , 他把 翻译 过程分 为分 析、转 换、 重组三个阶段, 提出了 / kerne l0 的概念, 但这 一概念很模糊, 且模式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译者 的认知心理 等因素, 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 用处不 大。此外, O tto K ade 从交际学的角度提 出了翻 译过程的模式, 但也没有考虑到认知因素, 无法 解释翻译过程。[ 8 ]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描述翻译过
[关键词 ] 翻译过程; 理论层面; 经验层面; 实验层面
[ 中图分类号 ] H 159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889X ( 2007) 04- 51- 05
综观翻译过程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 1 ) 理 论 探 讨, 如 余 光 中 [ 1] 、 叶 军 健 [ 2] 203、 R oger T. B ell[ 3 ] 、苗菊 [ 4- 5] 等的研究; ( 2) 经验 总结, 如思果 [ 6 ]、奈达 [ 7 ] 等翻译家对翻译过程的 描述; ( 3) 实验研究, 如 W olfgang LÊrscher[ 8] 、 R itta JÊÊskelÊinen[ 9] 等运用有声思维 等实验方法 探究翻译过程的尝试。下面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讨 论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问题 ) ) ) 信息的处理, 也涉及到心理学和认知方 面的知识。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翻译过程做了模式 化的描述, 分析了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 指出知 识和技能在译者处理语篇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 者的阅读过程是分析过程 (五个阶段: 解析 ) ) ) 表达 ) ) ) 发展 ) ) ) 概念 ) ) ) 计划 ), 而写作 过程则是综合过程, 二者的方向是逆反的。贝尔 还指出 了两种 解析 方 法: 自 下而 上 ( bottom up)、自上而下 ( top- down), 后来又加入一种 交互法 ( interact ive)。
肖辉在 5翻译过程 中翻译主 体的思维 活动 过程 6 一文中, 分析了 译者的思 维活动, 指出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 其中抽
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交错进行, 构成一 个错综复杂的多维的思维体系。作者分析了理解 思维、表达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概念和 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运 用自身的思维能力, 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 段再现原文, 无论 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 达阶 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象思维能力 紧紧相连。[ 15 ] 34- 38
第 10卷第 4期 2007年 12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Jim ei Univers 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Vo.l 10, No. 4 Dec. , 2007
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刘立香
(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 摘要 ] 从理论层面 、经验层 面和实验层面回 顾了国 内外有关 翻译过 程的研 究成果, 分析了翻 译过程 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 目前翻译过程研 究多为理论研究和经 验总结, 有关 翻译过程的 实证研究还 相对欠 缺。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翻译 过程模式的探讨及翻译思维 的论述, 虽然贝 尔结合认 知科学提出 了较详细 的翻译过程模式, 但其有效性还 有待实践检验; 而翻译过程的 经验总结多 为个人经 验, 虽然具有一 定的参 考作用, 但不能解释翻译过程发 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 翻译过程 的实证研究 尤其是有 声思维实验 研究在国 外已初具规模, 与此相比, 国内仅有一些 理论介绍, 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一、翻译过程的理论研究
(一 ) 贝尔的研究 Roger T. B ell[ 3 ] 的 专著 5翻译与翻译过 程: 理论与实践 6 ( Translation and T ranslat ing: Theory and P ractice) 论述了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 总体 分为三大块: 翻译的本质及过程的总体模式、意 义和记忆。第一部分表述了作者对于翻译及其过 程的理解; 第二部 分从传统语义 学、功能 语言 学、语篇分析等角度论述了意义的概念、组织和 实现问题, 广泛运用了各种关于意义的语言学理 论; 第三部分分两章讨论了语篇的处理和信息的 存储与检索, 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章集中处理 ) 是最为关键的, 因为它触发了翻译过程最核心的
可见, 从理论方面探讨翻译过程及其作用因 素是翻译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学者 都从不同角度做了一定的努力, 但目前来看, 理 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才能更好 地发展, 否则难以揭示翻译过程的作用机制。
二、翻译过程的经验总结
思果以平易的 口吻谈到翻译 过程的经 验时 说: / 理想的译法是这样的: 先把原文看懂, 照 原文译出来, 看看念不念得下去, 试删掉几个不 一定用得着的字, 看看是否有损文义和文气。如 果有损, 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 看 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 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 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 语气的轻重是否恰如其 分, 原文的弦外之音译文里找不找得到? 原文的 意思要消化; 译文的文字要推敲。0 他还告诫译 者: / 先看全句全文 ) ) ) 没有看完一句不要动手 译; 没有看完整段不要动手译; 没有看完全文, 不要动手译。译文所用的许多字、句法, 都和全 文、整段、整句有关, 而且一句意思要到看完全 句才能明了, 长句尤其有这种情形。0[ 6] 16 - 17
三、翻译过程的实验探索
(一 ) 国外研究 用 实 验 研 究 翻 译 过 程 的 专 家 如 W olfgang LÊrscher[ 8] 、 R itta J¾¾ske l¾inen[ 9] 99- 120等做了很多 可贵的尝试, 他们把有声思维 ( TAP ) 作为主要 的实验方法, 历经二十多年的研究, 在翻译策略 和翻译单位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 主要是对职业译员和 非职业译员的翻译过程进行考察, 发现他们在使 用翻译策略上有差异。众多研究表明, 职业译员 重视语篇的整体性, 注意译文风格、流畅性和可 接受性; 而语言学习者则主要关注个别词汇或句 法问题, 很少考虑整体语篇特征和译文的可接受 性。 J¾¾skel¾inen 也发现, 在执行 翻译策略 的过 程中, 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表现不同, 职业译 员在决定了翻译总体策略后, 一般都会在翻译过 程中系统地执行这个策略; 而非职业译员在运用 翻译策略时缺少计划, 随意性很强。[ 17] 另外, 翻译单位也是国外 TAP 实验研究的
[ 收稿日期 ] 2007- 04- 27
[修回日期 ] 2007- 07- 24
[ 作者简介 ] 刘 立香 ( 1981- ), 女, 山东无棣人, 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52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eabharlann Baidu
第 10卷
系统的本质及记忆中存储 项目类型的本 质等问 题, 论述了译者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成分。吴义诚 等指出: / 这种研究视角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它 是建立翻译过程模式的前提。0[ 10 ] 55- 56
奈达从翻译 5圣经 6 的实践 过程中, 总结 出 翻译过 程有十 个不 同而又 互为联 系的部 分: ( 1) 不合适的翻译程序; ( 2) 译前准备; ( 3) 翻 译小组的结构; ( 4) 审稿结构; ( 5) 辅助人员; ( 6) 翻译程序, 即各种翻译队伍中所采取的一般 程序和特殊程序; ( 7) 对译文进行检验; ( 8) 校 对清样; ( 9) 行政管理工作的程序; ( 10) 译本 出版以后的工作。奈达指出, 这十个方面并非适 用于每一个 5圣经 6 翻译 工作者, 但却 涵盖了 翻译各阶段的工作。[ 7] 这十个方面是翻译的广义 过程, 许钧对此评价说: / 从整个过程看, 即从
第 4期
刘立香: 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53
译前的准备一直到译后的交流, 与奈达所提出的 5圣经 6 的翻译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 吻合的。 应该说, 从一部书的翻译 到翻译文本跟 读者见 面, 开始其新的生命历程, 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 的语言转换过程, 它涉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 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的生成、文本的 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0[ 16] 33- 39
重点之一。翻译单位的长度与译者水平的高低直 接相关, 许多研究发现, 较高水平译者所用的翻 译单位较长。例如 LÊrscher发现, 普通学生翻译 时使用的翻译单位往往都较小, 大都以词为翻译 单位; 而有经验的译者的翻译单位均大于词, 如 短语、句子或段落。 Sguinot的研究也表明, 职 业译员在解决如单词或短语这些局部问题时以整
程的代表人物是贝尔, 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科学 的翻译过程模式 (如上文所述 ), 大大深化了我 们对翻译过程 的认 识。然而, 肖辉、张柏 然指 出, 由于缺乏实践检验, 这一模式的正确性仍有 待论证, 还无法回答 / 翻译是如 何发生的 0 这 个问题。[ 13]
(三 ) 关于翻译思维的探索 袁志广在 5论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 / 双轨思维制 06 一文中强调译者要掌握源语文 化和译语文 化, 力图用两 种思维进行解 码和编 码, 具体地说就是在阅读原文时用源语文化的思 维方式解读, 而在写作时 用译语文化思 维来编 码, 并指出, 在写作时 /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 0 交 错进行, 对译者而 言, 这三 种思 维是在 / 双轨 0 上进行的。[ 14] 32 - 35可见, 从思维 的作用机制来探讨翻译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 又需要心理学、神经生理、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研 究成果, 否则只论述思维的作用而不关注思维的 具体作用过程和操作机制及其原因, 不能从根本 上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换问题的奥秘。
贝尔将人类信 息处理过程分 为三个基 本阶 段: SIS ( sensory information system) 选择刺激信 号并将 分散的 刺激信号 转换成 信息单 元; STM ( short term memory) 短期储存信息就像工作台暂 时处理少量的数据; LTM ( long term memory) 使 新的数据进入长期记忆的库存。进而, 贝尔列出 了在 此 过 程 中 起 作 用 的 五 个 守 护 程 序 ( five demons), 丰富了信息处理的过程。贝尔介绍了 记忆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情况, 把如何搜索记忆储 存信息的过程用模式演示出来了, 主要有三个阶 段: 处理前的 问题、搜寻数 据、找到 答案。总 之, 作 者 通 过 讨 论 感 觉 ( sensation ) 与 知 觉 ( perception) 的关系、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记忆
(二 ) 翻译过程模式的探索 目前关于翻译过程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传统研
究、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交际学角度的研究及认
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传统研究根据翻译的操作 步骤把翻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如范仲英 [ 11] 把 翻译过程分成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两个阶段; 而 张培基等则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理解、表 达和修改 [ 4] 。从语言学 角度研究 翻译过程 模式 的有奈达 [ 12] , 他把 翻译 过程分 为分 析、转 换、 重组三个阶段, 提出了 / kerne l0 的概念, 但这 一概念很模糊, 且模式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译者 的认知心理 等因素, 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 用处不 大。此外, O tto K ade 从交际学的角度提 出了翻 译过程的模式, 但也没有考虑到认知因素, 无法 解释翻译过程。[ 8 ]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描述翻译过
[关键词 ] 翻译过程; 理论层面; 经验层面; 实验层面
[ 中图分类号 ] H 159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889X ( 2007) 04- 51- 05
综观翻译过程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 1 ) 理 论 探 讨, 如 余 光 中 [ 1] 、 叶 军 健 [ 2] 203、 R oger T. B ell[ 3 ] 、苗菊 [ 4- 5] 等的研究; ( 2) 经验 总结, 如思果 [ 6 ]、奈达 [ 7 ] 等翻译家对翻译过程的 描述; ( 3) 实验研究, 如 W olfgang LÊrscher[ 8] 、 R itta JÊÊskelÊinen[ 9] 等运用有声思维 等实验方法 探究翻译过程的尝试。下面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讨 论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问题 ) ) ) 信息的处理, 也涉及到心理学和认知方 面的知识。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翻译过程做了模式 化的描述, 分析了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 指出知 识和技能在译者处理语篇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 者的阅读过程是分析过程 (五个阶段: 解析 ) ) ) 表达 ) ) ) 发展 ) ) ) 概念 ) ) ) 计划 ), 而写作 过程则是综合过程, 二者的方向是逆反的。贝尔 还指出 了两种 解析 方 法: 自 下而 上 ( bottom up)、自上而下 ( top- down), 后来又加入一种 交互法 ( interact ive)。
肖辉在 5翻译过程 中翻译主 体的思维 活动 过程 6 一文中, 分析了 译者的思 维活动, 指出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 其中抽
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交错进行, 构成一 个错综复杂的多维的思维体系。作者分析了理解 思维、表达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概念和 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运 用自身的思维能力, 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 段再现原文, 无论 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 达阶 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象思维能力 紧紧相连。[ 15 ] 34- 38
第 10卷第 4期 2007年 12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Jim ei Univers 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Vo.l 10, No. 4 Dec. , 2007
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刘立香
(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 摘要 ] 从理论层面 、经验层 面和实验层面回 顾了国 内外有关 翻译过 程的研 究成果, 分析了翻 译过程 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 目前翻译过程研 究多为理论研究和经 验总结, 有关 翻译过程的 实证研究还 相对欠 缺。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翻译 过程模式的探讨及翻译思维 的论述, 虽然贝 尔结合认 知科学提出 了较详细 的翻译过程模式, 但其有效性还 有待实践检验; 而翻译过程的 经验总结多 为个人经 验, 虽然具有一 定的参 考作用, 但不能解释翻译过程发 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 翻译过程 的实证研究 尤其是有 声思维实验 研究在国 外已初具规模, 与此相比, 国内仅有一些 理论介绍, 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一、翻译过程的理论研究
(一 ) 贝尔的研究 Roger T. B ell[ 3 ] 的 专著 5翻译与翻译过 程: 理论与实践 6 ( Translation and T ranslat ing: Theory and P ractice) 论述了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 总体 分为三大块: 翻译的本质及过程的总体模式、意 义和记忆。第一部分表述了作者对于翻译及其过 程的理解; 第二部 分从传统语义 学、功能 语言 学、语篇分析等角度论述了意义的概念、组织和 实现问题, 广泛运用了各种关于意义的语言学理 论; 第三部分分两章讨论了语篇的处理和信息的 存储与检索, 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章集中处理 ) 是最为关键的, 因为它触发了翻译过程最核心的
可见, 从理论方面探讨翻译过程及其作用因 素是翻译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学者 都从不同角度做了一定的努力, 但目前来看, 理 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才能更好 地发展, 否则难以揭示翻译过程的作用机制。
二、翻译过程的经验总结
思果以平易的 口吻谈到翻译 过程的经 验时 说: / 理想的译法是这样的: 先把原文看懂, 照 原文译出来, 看看念不念得下去, 试删掉几个不 一定用得着的字, 看看是否有损文义和文气。如 果有损, 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 看 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 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 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 语气的轻重是否恰如其 分, 原文的弦外之音译文里找不找得到? 原文的 意思要消化; 译文的文字要推敲。0 他还告诫译 者: / 先看全句全文 ) ) ) 没有看完一句不要动手 译; 没有看完整段不要动手译; 没有看完全文, 不要动手译。译文所用的许多字、句法, 都和全 文、整段、整句有关, 而且一句意思要到看完全 句才能明了, 长句尤其有这种情形。0[ 6] 16 - 17
三、翻译过程的实验探索
(一 ) 国外研究 用 实 验 研 究 翻 译 过 程 的 专 家 如 W olfgang LÊrscher[ 8] 、 R itta J¾¾ske l¾inen[ 9] 99- 120等做了很多 可贵的尝试, 他们把有声思维 ( TAP ) 作为主要 的实验方法, 历经二十多年的研究, 在翻译策略 和翻译单位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 主要是对职业译员和 非职业译员的翻译过程进行考察, 发现他们在使 用翻译策略上有差异。众多研究表明, 职业译员 重视语篇的整体性, 注意译文风格、流畅性和可 接受性; 而语言学习者则主要关注个别词汇或句 法问题, 很少考虑整体语篇特征和译文的可接受 性。 J¾¾skel¾inen 也发现, 在执行 翻译策略 的过 程中, 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表现不同, 职业译 员在决定了翻译总体策略后, 一般都会在翻译过 程中系统地执行这个策略; 而非职业译员在运用 翻译策略时缺少计划, 随意性很强。[ 17] 另外, 翻译单位也是国外 TAP 实验研究的
[ 收稿日期 ] 2007- 04- 27
[修回日期 ] 2007- 07- 24
[ 作者简介 ] 刘 立香 ( 1981- ), 女, 山东无棣人, 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52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eabharlann Baidu
第 10卷
系统的本质及记忆中存储 项目类型的本 质等问 题, 论述了译者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成分。吴义诚 等指出: / 这种研究视角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它 是建立翻译过程模式的前提。0[ 10 ] 55- 56
奈达从翻译 5圣经 6 的实践 过程中, 总结 出 翻译过 程有十 个不 同而又 互为联 系的部 分: ( 1) 不合适的翻译程序; ( 2) 译前准备; ( 3) 翻 译小组的结构; ( 4) 审稿结构; ( 5) 辅助人员; ( 6) 翻译程序, 即各种翻译队伍中所采取的一般 程序和特殊程序; ( 7) 对译文进行检验; ( 8) 校 对清样; ( 9) 行政管理工作的程序; ( 10) 译本 出版以后的工作。奈达指出, 这十个方面并非适 用于每一个 5圣经 6 翻译 工作者, 但却 涵盖了 翻译各阶段的工作。[ 7] 这十个方面是翻译的广义 过程, 许钧对此评价说: / 从整个过程看, 即从
第 4期
刘立香: 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53
译前的准备一直到译后的交流, 与奈达所提出的 5圣经 6 的翻译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 吻合的。 应该说, 从一部书的翻译 到翻译文本跟 读者见 面, 开始其新的生命历程, 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 的语言转换过程, 它涉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 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的生成、文本的 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0[ 16] 33- 39
重点之一。翻译单位的长度与译者水平的高低直 接相关, 许多研究发现, 较高水平译者所用的翻 译单位较长。例如 LÊrscher发现, 普通学生翻译 时使用的翻译单位往往都较小, 大都以词为翻译 单位; 而有经验的译者的翻译单位均大于词, 如 短语、句子或段落。 Sguinot的研究也表明, 职 业译员在解决如单词或短语这些局部问题时以整
程的代表人物是贝尔, 他提出了更为具体、科学 的翻译过程模式 (如上文所述 ), 大大深化了我 们对翻译过程 的认 识。然而, 肖辉、张柏 然指 出, 由于缺乏实践检验, 这一模式的正确性仍有 待论证, 还无法回答 / 翻译是如 何发生的 0 这 个问题。[ 13]
(三 ) 关于翻译思维的探索 袁志广在 5论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 / 双轨思维制 06 一文中强调译者要掌握源语文 化和译语文 化, 力图用两 种思维进行解 码和编 码, 具体地说就是在阅读原文时用源语文化的思 维方式解读, 而在写作时 用译语文化思 维来编 码, 并指出, 在写作时 /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 0 交 错进行, 对译者而 言, 这三 种思 维是在 / 双轨 0 上进行的。[ 14] 32 - 35可见, 从思维 的作用机制来探讨翻译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 又需要心理学、神经生理、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研 究成果, 否则只论述思维的作用而不关注思维的 具体作用过程和操作机制及其原因, 不能从根本 上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换问题的奥秘。
贝尔将人类信 息处理过程分 为三个基 本阶 段: SIS ( sensory information system) 选择刺激信 号并将 分散的 刺激信号 转换成 信息单 元; STM ( short term memory) 短期储存信息就像工作台暂 时处理少量的数据; LTM ( long term memory) 使 新的数据进入长期记忆的库存。进而, 贝尔列出 了在 此 过 程 中 起 作 用 的 五 个 守 护 程 序 ( five demons), 丰富了信息处理的过程。贝尔介绍了 记忆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情况, 把如何搜索记忆储 存信息的过程用模式演示出来了, 主要有三个阶 段: 处理前的 问题、搜寻数 据、找到 答案。总 之, 作 者 通 过 讨 论 感 觉 ( sensation ) 与 知 觉 ( perception) 的关系、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