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论文摘要】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地域分工等理论为区域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区域内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以及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贸区旅游一体化的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等。【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对策旅游业正日益受到各国各地区重视,其综合社会效益和拉动作用已被证明,而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旅游合作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业在未来20年中以年均8%~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际旅游流量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21世纪是亚太旅游世纪,其中热点区域是东盟和中国。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经济一体化最本质的特征是指政策上的协调。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全面启动的时候,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区域旅游一体化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领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区域流通政策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一体化环境并提供支持;反过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也将带动和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从理论基础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涉及的主要有: 1.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均为区域
旅游合作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强调一个“分”,由此必然导致区域间的“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性是旅游活动的最为明显特征,当今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特色化,这必将造成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趋向越来越明显,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2.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拍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能割断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独立存在和进行。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通过轴带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点一一轴”开发理论以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 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为代表。不平衡增长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方式奠定理论基础。 4.生态位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埃尔顿(Elton)认为,生态位是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它由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来决定。生态位相近的物种易产生激烈的竞争,生态位差别较大的物种却可以降低竞争的紧张程度。旅游区的“定位”问题,应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开发利用条件、区位条件、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旅游单元的主要旅游功能,规定其开发顺序,借以形成合理的旅游系统分工体系。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中国和东盟各国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正是自贸区旅游的魅力之所在。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历年来中国接待外国旅游人数中亚洲客源约占65%,其中,东盟10国约占26%。 2005年,中国旅游业继续高歌猛进,入境过夜旅游乾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达到4681万人次和29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3.8%,均创历史新高。2005年,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而且潜力巨大。 2005年,东盟累计接待游客5130万人次,其中马来西亚约1600万人次,泰国1150万人次、新加坡830万人次、越南350万人次、菲律宾260万人次、缅甸28万
人次。2006年头三个月,泰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了33%,名列东盟各国之冠。旅游业已经成为东盟各国的支柱产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15%。 1.旅游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现有的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下,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贸区旅游的整体水平,形成相对完善的产品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产业架构优化和升级。 2.预计在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18亿人口、GDP2万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贸易区的建立将分别拉动东盟和中国GDP分别增长达到0.9%和0.3%。 3.云南、广西、四川等旅游资源大省与东盟中南半岛比邻,又同属泛珠三角经济圈,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有利于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接互动。尤其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圈形成后将会是一个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圈。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7个旅游圈,其中的两个旅游圈——澜沧江——湄公河次地区旅游圈和北部湾旅游圈,包括在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圈内。三、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中国与东盟各有关政府尽快成立一个联系边防边检、外事等部门的协调机构。该机构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之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为主,该协调机构可设于广西旅游产业领导机构之下,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的直接领导者。 2.中国国内各地政府积极与国家旅游局和有关部委协调,取得国务院的大力支持,通过与有关国家协商与谈判,争取更为宽松的跨国旅游区域合作政策,包括简化出入境手续、限时免签、落地签证、人员自由流动、车船出入境,以及投资融资的政策等。 3.对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泛亚铁路、高速公路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给予倾斜政策,积极从各类国债项目中给予重点支持。 4.组建一支专门研究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的队伍,为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制定近中远期规划、制定可行性报告和拟定方案。同时,以高校等为依托,建立旅游人才基地。对送出旅游教育者、旅游策划管理人才给予培训,主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国际合作基本知识、运作方法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强化训练,使之适应开展对外旅游合作的需要。 5.加强旅游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自贸区旅游网络体系。旅游业是信息依赖型产业,对信息技术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信息技术的采用将在营运部门(航空公司)、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和游客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可以实现旅游计划的自由选取、即时组合。全球化也使得信息需求潜力与流动规模加大,要求建立新型的交互式的旅游信息体系。旅游信息体系包括旅馆预订系统、旅游线路动态信息网、旅游管理系统、旅游咨询系统等。纵向上,要求建立咨询、预订、服务、管理、救援等一条龙的旅游信息体系。横向上,信息的流动打破了地域限制,要求不同国家及区域进行协作,形成自贸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网,实现信息的动态化和及时更新。 6.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