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一讲总论(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五失本: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从汉语译 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 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 复再三,译时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四,梵经于结尾处, 要作一小节,将前文复述一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 也得删去;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谈别事时, 又把 前文简述一遍,然后开始,译时又必须删除。
八字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原文 又通俗易懂。
7
五不翻:有五种采用音译而非意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原文如‘陀罗尼’等词,其义微妙难以 揣测,故不能用意译;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在梵文中有六种意思,因 此不能选择哪一个具体的含义来翻译;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无此木;
深奥才能达意,是复古的思想。核心是译作的文学价 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
13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Thomas Huxley, Prolegomena to Evolution and Ethics.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 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 是处在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之中。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 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 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 施……
12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提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expressiveness)、典雅(elegance)。
因达而信,追求整体的“达”是为了整体的“信”, 不以句子而是以语篇为单位。“颠倒附益,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
严复的典雅有着更具体的意义,即区别于通俗文字的 “雅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及桐城派古文行 文。
针对上述情况:马建忠提出“善译”: 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其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
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 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文,“无毫发出入于其 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效仿原文的语气。
11
严复 :13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 1877年官派赴英国留学。1879年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四、顺古故。有的名词前人已经翻译过并为大家广泛 使用,只需沿用而无需另译;
五、生善故。原文有些能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 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故采用音译,如‘般 诺’译成‘智慧’则显轻浅。
8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徐光启与利玛窦于1606年合译的《几何原本》。
清初皇帝,尤其康熙帝笃信西学,倡导西译,编撰西 籍,皆借助外国传教士如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之力。
5
鸠摩罗什(344-413),六朝时代高僧,原籍天竺, 生于西域龟兹,学识渊博,秦梵两娴,精通佛经。公 元403年移居长安译经,一生译经74部,著名的有 《大品般若》、《法华经》、《金刚经》。
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主张改以前的直译为意译;天竺词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 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留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似,好似把饭 嚼烂给别人吃,非但没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9
中国近代翻译家及理论
马建忠(1844-1900):语言天才,1876年赴法国 , 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通晓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文 学。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近代 语言观点,参考拉丁语语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语 言学的著作。
10
“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少涉其藩篱,而其文 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词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 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 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俗恶之气令人欲呕……”
“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 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
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
6
玄奘(604-664),中国佛教翻译家,627年西行,历 时17年带回佛经657部,19年间翻译75部。主张“既 须求真,又须求俗”。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 也不赞同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 的完美结合。
“八大名著”,常见的包括《原富》(亚当·斯密《国 富论》,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孟德斯鸠《论法 的精神》,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s)、《天演论》 (《进化论与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言》,T. Henry He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
各时期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
支谦 (公元3世纪) 三国时期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
涉及了一些重大 的翻译原则”。
3
道安(314-385),东晋、前秦高僧。他所监译经书,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是直译派代表,总 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提出 “五失本,三不译”。
第一章 总论
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
——马祖毅
巴别塔故事(tower 胥——寄象之才、舌人、译人、翻译(官)
官方翻译机构 鸿胪寺、礼部、理藩院、总理 衙门
1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高峰期 从汉至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五四之后 建国后
五失本: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从汉语译 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 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 复再三,译时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四,梵经于结尾处, 要作一小节,将前文复述一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 也得删去;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谈别事时, 又把 前文简述一遍,然后开始,译时又必须删除。
八字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原文 又通俗易懂。
7
五不翻:有五种采用音译而非意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原文如‘陀罗尼’等词,其义微妙难以 揣测,故不能用意译;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在梵文中有六种意思,因 此不能选择哪一个具体的含义来翻译;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无此木;
深奥才能达意,是复古的思想。核心是译作的文学价 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
13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Thomas Huxley, Prolegomena to Evolution and Ethics.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 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 是处在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之中。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 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 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 施……
12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提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expressiveness)、典雅(elegance)。
因达而信,追求整体的“达”是为了整体的“信”, 不以句子而是以语篇为单位。“颠倒附益,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
严复的典雅有着更具体的意义,即区别于通俗文字的 “雅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及桐城派古文行 文。
针对上述情况:马建忠提出“善译”: 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其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
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 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文,“无毫发出入于其 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效仿原文的语气。
11
严复 :13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 1877年官派赴英国留学。1879年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四、顺古故。有的名词前人已经翻译过并为大家广泛 使用,只需沿用而无需另译;
五、生善故。原文有些能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 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故采用音译,如‘般 诺’译成‘智慧’则显轻浅。
8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徐光启与利玛窦于1606年合译的《几何原本》。
清初皇帝,尤其康熙帝笃信西学,倡导西译,编撰西 籍,皆借助外国传教士如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之力。
5
鸠摩罗什(344-413),六朝时代高僧,原籍天竺, 生于西域龟兹,学识渊博,秦梵两娴,精通佛经。公 元403年移居长安译经,一生译经74部,著名的有 《大品般若》、《法华经》、《金刚经》。
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主张改以前的直译为意译;天竺词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 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留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似,好似把饭 嚼烂给别人吃,非但没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9
中国近代翻译家及理论
马建忠(1844-1900):语言天才,1876年赴法国 , 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通晓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文 学。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近代 语言观点,参考拉丁语语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语 言学的著作。
10
“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少涉其藩篱,而其文 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词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 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 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俗恶之气令人欲呕……”
“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 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
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
6
玄奘(604-664),中国佛教翻译家,627年西行,历 时17年带回佛经657部,19年间翻译75部。主张“既 须求真,又须求俗”。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 也不赞同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 的完美结合。
“八大名著”,常见的包括《原富》(亚当·斯密《国 富论》,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孟德斯鸠《论法 的精神》,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s)、《天演论》 (《进化论与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言》,T. Henry He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
各时期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
支谦 (公元3世纪) 三国时期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
涉及了一些重大 的翻译原则”。
3
道安(314-385),东晋、前秦高僧。他所监译经书,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是直译派代表,总 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提出 “五失本,三不译”。
第一章 总论
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
——马祖毅
巴别塔故事(tower 胥——寄象之才、舌人、译人、翻译(官)
官方翻译机构 鸿胪寺、礼部、理藩院、总理 衙门
1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高峰期 从汉至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五四之后 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