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

摘要:勤工助学作为资助体系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缓解经济困难的主要渠道。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予以解决现阶段勤工助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推动我院助困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1)12(c)-0000-00

为了将好事办好,达到动机与效果的高度统一,学校在采取各种助困举措,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同时要高度重视各种助困举措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为此,我们对高校助困举措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心:改变助困的整体工作方式,完善对贫困生的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学生对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助困工作的方式表示出了一定的不满,(例如公开贫困生名单及其家庭情况,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对贫困生资助的活动,甚至在班级公开选举贫困生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加重了其自卑感。因此,学校要将贫困生资助这项“好事办好”,首先,要改变整体的工作方式,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转变为“公开平静”甚至是“悄悄进行”。

此外,对于贫困生的评价激励机制也应当巧妙地融入整个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中,取消单独在贫困生中评优、评奖、树立典型的做法,但可以在评价过程适当向贫困生倾斜。对于其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的事迹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些宣传,为贫困生树立榜样,从而既达到了应有的宣传激励效果,又维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

二、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构建科学合理、严格保密的贫困生经济跟踪调查网络及其档案库。

随着国家、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日益关注,其资助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为了公平、公正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很多主管部门简单地将行政管理中常用的公开选举、推荐、公示等做法应用于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调查表明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办法。笔者以为当务之急要构建科学合理、严格保密的贫困生经济跟踪调查网络,准确认定最需要得到资助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新生家庭经济调查表、新生档案、新生交入学时的生活现状、与学生个别谈话、周围同学的反映等多种途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和基本生活状况等做详细深入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初步的贫困生档案库。

对于贫困生档案库的建立,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贫困生经济档案,主要对贫困生的家庭基本经济状况,欠

费、贷款、以及所获得的各项资助等经济方面的情况做记载;另一方面,建立贫困生成长档案,对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所获荣誉、所担任的社会工作,推优入党等方面的表现作详细的记载。这两项档案的定期更新完善和对外严格保密管理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与“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

三、树立贫困生的自信心:优化助困措施,实现“补”与“助”的整合,增设知识型、智能型助学岗位。

解决贫困生问题,当前高校采取的措施大致有“奖、补、减、贷、助”五种。其中“奖、减、贷”三种资助方式的实施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而对于“补”和“助”两种措施,我们认为应该实现有机整合,将“补”融于“助”之中。

“补”是由国家(学校)或社会团体拨出专款给贫困生进行按月发放的“困难补助”,这是目前受益面最广的资助方式,大约有15%的学生可以每月得到50-150元不等的资助。但由于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贫困就可以获得,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同时又使得一部分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认为自己是在靠救济生活,而这两种现象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助”是学校组织贫困生展开勤工助学,此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有偿劳动增加收入,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补助为“经营型”帮助,这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治本之法。但是勤工助学经费和校内助学岗位的有限,使得目前的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依然停

留在初级阶段,学校能够提供的也大都是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务型岗位,不能发挥贫困生的专业特长,也不利于树立贫困生的自信心。

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勤工助学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启动高校勤工助学基金的运作,针对助学岗位不足的现象,主动与有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逐步开辟社会市场。对于劳动的报酬可以采用用人单位支付和学校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将原本无偿发放的“补助”转变为贫困生有偿的劳动所得,从而实现“补”与”助”的有机整合。采用补助和劳动报酬相结合的办法资助困难学生,使贫困生在获得劳动报酬和补助的同时,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信心,培养了生活自立的能力。

四、提高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开辟专门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视群体,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其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如: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欠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等。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开辟专门的心理教育阵地,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使他们能正视贫困,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实现贫困生的资助与培养、教育相结合,避免使资助工作成为一种单纯的“慈善行为”。

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建设,要考虑其主体的特殊性和

方式的隐蔽性,如:设立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定期与贫困生个别交流;开通贫困生心理援助热线,让贫困生在遭遇困惑时,能够得到及时开导;经常性召开贫困生座谈会,系统介绍学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时反馈他们对助困工作的意见;开展小规模的专题教育活动,针对不同阶段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利用qq、email、bbs等网络交流手段在贫困生与心理健康导师之间架设一座网络沟通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