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研方式 提升服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教研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教研室是引导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灯塔”,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中枢”。在“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几大职能的指引下,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努力创新教研方式,以期为基层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以及教学质量提升谋求新突破,形成新效益。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落“地”生根:变“在上指挥”为“上下结合”
以往,教研室除了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命题和每年一次的教学视导外,教研员几乎全部是在办公室完成“研究”工作,“指导”课堂教学的。我们把这种教研称之为“在上指挥式”教研。其最大的缺陷是理论研究无“根”,实践研究难接“地气”,是不折不扣的“纸上谈兵”。因此,这种指导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也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
现在,我们采取“上下结合”的“二分之一工作法”,即要求所有的教研员,每周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最多只能有一半的时间在办公室。在学校,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听课、评课、检查业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通过在“下”的实践,积累案例、获得灵感。在办公室,则主要是研究,通过在“上”的集中思考,研究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理论根基,研究优化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总结教学规律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个人的理论水平与指导技能。实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施定点
的“室校共建”,即选择市直一所学校作为共建单位,教研员每月进校一次,通过课堂教学的交流、业务检查的反馈和开设讲座等方式,与本学科教师进行定期交流;二是采取定时的“周研月报”,即每周二固定为教研员到校听课的时间,周二教研室除教育局安排的临时性工作外,一律不安排其他活动,成为一项制度保障。
这种“上下结合”的教研方式,让教研员说话有底气,评课有依据,研究有支撑,成果有意义。教研员也因此能够获得学科教学上的“话语权”,研究思考的“主动权”,指导业务的“发言权”。
二、导引并行:变“遥控指挥”为“贴身服务”
过去,有许多教研员认为教研室既然有管理职能,就可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因此,往往坐在办公室里给学校或者教师发号施令。我们称这种教研方式为“遥控指挥”。“遥控指挥”特点在于“遥”和“控”。“遥”存在空间上的距离,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可能了解不透,掌握不准,在这种情况下去“控”(指挥和操控),就可能使工作脱离实际、偏离方向。不解实情,指挥不当,就会
让学校无所适从,或者工作犯难,从而对教研室产生反感,形成抵触,影响效果。
“贴身服务”式的教研,以“服务”为宗旨,以“指导”和“助推”为手段,促进学校工作的不断进步和教师的专业提升。“贴身”即“零距离”,要求教研员要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科领域的教师,听课、评课、交流都不以专家自居,而以同事之位相处,服务内容从“听你上课,我评你听”的光说不练转变为“你上我评”与“我上你评”的“做练结合”,手口统一。
一是教研员实施课堂引领。即教研员既要到学校听一线教师上课,同时也要到基层学校亲自上课,开设讲座,组织教学沙龙等。比如,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如何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等,教研员通过课堂实践远比空口说教、单向灌输更有说服力。从2012年开始,我室所有教研员每年要到基层学校上不少于两节研究课。教研员对于课程、教材与教学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教师,因此,这种引领是源于课堂、源于实践的,也是对一线教师能够起到实实在在帮助作用的。
二是借助优质资源加强指导。近几年来,宿迁市教研室始终坚
持“借力发力”,优化活动组织,提升对基层学校教师的指导效能。通过组织学科教学研讨会、暑期教师培训和教学专项视导等机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宿授课、讲座、交流、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2010年以来,宿迁共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来宿授课68节次,全市受益教师达8400余人次。
这种导引并行的教研方式,让一线教师有与教研员平等交流的机会,消除了教师对教研员的“畏惧感”和“抵触感”,增加了“亲近度”与“信任度”。通过高水平专家的指导,对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在这一方式的有力推动下,我市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教师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获奖人数、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去年和今年,我市有多名数学教师、政治教师和体育教师获省基本功比赛、优课比赛一等奖,并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获得特等奖。
三、网络助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教研员就是教育专家,就是学科权威。所以,在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不也讲话,不愿讲话,把机会全都让给教研员,从而导致教研员“一言堂”局面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其一是基层学校的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研员有一种崇拜感,敬畏感,认为他们水平高,就应该听听他们怎么说,就应该他们说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样才不会出差错。另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一线老师给教研员“留面子”,有些话不便说,不想说。
“群言堂”就是让大家都能说话,都有话说。如何让大家都有话说?我们的做法:
一是借助网络开展集体备课,创造机会让大家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网络是虚拟世界,但交流可以是真实的。从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市教研室组织各学科基地、星级高中教师开展大集备,全部在网上进行。大集备由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确定主题或通过调研,从基层学校中征集主题,约定时间,明确中心发言人,每所高中的学科教师都有一个帐号,在规定的时限内哪些人参与,作了怎样的发言与交流,提供了什么样的备课资源等,学科教研员在网上可以监控自如。
二是利用网络开展主题活动,让一线教师关注时事、了解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由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根据平时听课、调研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提炼出主题,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讨论,发表见解。由于在网上交流,可以是实名,也可以是虚拟名,所以教师不论资历深浅,不管教龄长短,就某一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说长道短,评头论足,但是前提是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种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和调动了教师参与研究和讨论的积极性,比只听别人讲更有效果。
三是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宿迁市教育局的铭锐网功能强大,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全市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供坚强的保证。教研员外出学习,有好的课件和资料及时上传到铭锐网上,只要学校开通这一网络的,教师都可以共享资源。同样,学科基地或者一线教师外出学习获得好的教学视频或讲座资料,也可以传到网上资源中心。这样一来,教师拥有的资源就远远超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使教师的工作、学习都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2012年,全市所有的学科都将以网上教研为主,通过主题引领、集体备课、专题研究等方式发挥市教研室的学术引领、业务指导、服务咨询等职能,推动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言堂”式的教研,只会禁锢教师思维、消蚀教师的创造、钝化教师的个性,而“群言堂”则能让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碰撞交流才可能出现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为此,由“一言堂”的教研方式转
向“群言堂”的教研是教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研质量、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的不二选择。
教研方式的转变,大大改变了教研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际上借用到教研上也适合,那就是:教研有法,研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开展教研更有效,如何教研更给力,一定会有更宽更广的空间和领域需要我们再去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