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相关资料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相关资料
索引:
◆一、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概况
◆二、大会主要内容
◆三、大会组织机构
◆四、展览信息
◆五、历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六、中国发展生物产业相关规划、政策
◆七、该领域相关媒体、网站
一、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概况:
当今世界面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生物产业在保障人口健康与粮食安全的同时,在节能减排、资源替代、环境改善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产业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国家安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个政策》,指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是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同时,生物技术和产业化也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目前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已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一系
列决策和部署,将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更好地宣传与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推动我国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由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局支持,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十几家国家级学/协会,自2007年起在我国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所在地每年组织举办“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大会每年举办一次,每届参加人数逾千人,参展人数达万人,是我国生物产业领域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年度盛会。

目前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分别在石家庄、长沙和长春。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宣传我国生物产业政策,搭建生物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金融与企业、科研与企业以及政府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学/协会联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拟定于2010年6月18日-6月20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

大会将结合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特点,以“创新生物经济环境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主题,举办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专题论坛、中外论坛、项目专题对接会、企业发展专场研讨会、成果及采购发布会、生物企业招商展及科普展等活动,旨在为国内外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搭建政策研讨、学术交流、产品展示、项目合作、融投资对接的综合性平台,促进生物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创新与发展。

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筹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各级领导的指示意见,在汲取既往产业大会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特点,从大会主题活动设计、规范管理、会议宣传、招商招展、会议品牌建设等环节入手,努力将本届大会办成国内最高层次、最大规模、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一次行业盛会。

二、大会主要内容
三、组织机构
(一)大会组织机构
大会名誉主席:
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大会主席:
桑国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竺卫生部部长
姜大明山东省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
张晓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刘燕华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大会副主席:
吴晓青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危朝安农业部副部长
刘谦卫生部副部长
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边振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贺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刘德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于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许智宏北京大学原校长
蔡华相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李郡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
曹湘洪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高从堦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于旭波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王仁元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常务副省长
焉荣竹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
张建国济南市委副书记、济南市市长
吴翠云德州市委副书记、德州市市长
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任:
杨胜利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
綦成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
韩金峰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超超山东省发改委主任
常务副主任:
任志武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闫作溪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
申长友济南市市委常委、济南市副市长
袁秀和德州市市委常委、德州市常务副市长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明德王志新王昌林孔震宇石维忱白京羽白慧良
齐家滨
刘旭孙立民李少丽何孝瑛邸永光张知彬张鹤镛
张英慧
周竹叶武贵龙杨建华周福成房书亭欧阳平凯郑植艺
饶子和
赵国屏骆燮龙高福曹竹安彭玉戴小枫魏殿生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占文马延和尹清忠尹耀光方廷伟王伟王同喜
王芸
王威王晓昀王瑛王满王福清王鼐包晓凤
龙其云
任政富刘兆麟刘佳刘长青刘建亚刘勇刘海林
孙宝勇
孙新生安可明朱康勤权永生权林江川池洪
许志宏
闫剑波何榕何睿吴优张红张建华张春蕾
张贺文
张晓青张德生李作伏李俨钧李春临李寅李琳娜
李越春
杜军杨勇汪先勇肖昌松邱有龙邵卫东陈宇剑
陈坚
陈侃陈春江陈雁陈巍周全红周震虹孟青
龙庞敬泽
林敏罗清泉郑企成郑臣克金毅侯宝健姚翠荣
费翔
赵贵英徐久武贾国昌高天光崔凤军梁少明梁志强
盛达昌
笪艺武黄建勇曾学勤焦洪波葛岩董里潘爱华
瞿学东
大会学术委员会:
主任:
陈竺杨胜利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大龙马延和马清鈞方荣祥王大成王志军王昌林
王涛
王琳芳王薇青邓子新付小兵卢圣栋卢光琇田波
刘双江
刘昌孝刘耕陶刘谦刘新垣刘筠刘德培匡廷云
孙颖
旭日干曲音波朱作言朱祯汤懋竑吴祖泽吴常信
吴飙
张启发张树政张树庸李大鹏李宁李家洋李校堃
李载平
李寅杨焕明沈岩沈倍奋陈代杰陈坚陈钊
陈凯先
陈国强陈受宜陈涛陈章良陈惠鹏周永春周后元
周宏灏
孟广震季国标官春云林枫林敏林章凛欧阳平凯
罗家立
范云六金磊侯云德侯惠民姚开泰姚守拙娄丹
施蕴渝
贺福初赵国屏赵贵英赵铠郝水饶子和夏咸柱
夏家辉
翁延年莽克强袁隆平郭云沛高从堦高福曹竹安
曹湘洪
黄大昉强伯勤彭朝晖曾溢滔程京蒋建东甄永苏
雷霆
管华诗蔡光先裴雪涛谭天伟潘爱华戴景瑞
大会秘书处:
秘书长:马延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闫作溪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
执行秘书长:白京羽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新兴产业二处处长
张晓青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处处长
邸永光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占文王福清尹清忠包晓凤刘勇孙宝勇邢雪荣
吴朝晖杜军孙新生肖昌松张宏翔郑企成赵贵英
胡迁林盛达昌
(二)、大会支持单位
(三)、主办单位
(四)、承办单位:
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发改委、德州市人民政府
三、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
展览时间6月18-20日
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为特装展位展区,二层为标准展位展区。

展区规划1、国内生物产业重大技术成果展示
2、国际知名生物产业跨国公司产品技术展
3、生物技术科普展
4、国家生物产业企业产品展(分领域)
展示内容
◆生物医药
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的技术
与产品、医疗仪器及设备等
◆生物农业
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的相关技术与产品
◆生物能源
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燃料等相关技术与产品
◆生物制造
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的相关技术与产品
◆生物环保
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及荒漠化防治、
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
◆生物服务
包括医疗器械、生物检测等相关技术与产品等
四、历届生物产业大会
(一)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7年6月·石家庄
主题: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
会议规模:参会代表1285名,有美国、韩国、加拿大、瑞典和日本等6个国家的38名代表参会;“生物产业成果展”展览面积10500平方米,设标准展位410个,参展企业130家;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和5个主题论坛,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共作报告93个,参会人员4000余人次。

主要成果: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华药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6项;发布生物产业经济合作项目80项,总投资156亿元,技术需求项目28项;签订生物产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余项,其中,石家庄市签约19项,总投资15.5亿元。

(二)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8年6月·长沙
主题:引领生物产业发展,助推两型社会建设
会议规模:20位“两院”院士和200多名学者参加,全国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500多家研究机构和生物产业企业参展,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外有关机构和著名企业参与,参会人数超过3000人;举办高层论坛及11个专业论坛;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展吸引了3万多人次参观。

主要成果:汇集和发布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项目、技术需求项目、产业投资合作项目810个,成功签约127个项目,合同金额300多亿元;其中,长沙市达成产业、技术、金融等合作项目32个,合同金额60多亿元;发布了《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倡议书》。

(三)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9年6月·长春
主题:应对挑战、运势而上、创新产业、共谋发展。

会议规模:参会嘉宾和代表超过5000人;设置生物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展、生物技术成果展以及科普展,展览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37家,参展单位46个,观展群众达5万余人(次)。

主要成果:汇集生物技术成果共2000多项,推出发布120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140项;投融资项目400个。

参加现场签约的6个省市签约项目19个,签约合同金额191亿元,共有38家金融机构到会与企业进行投融资对接;其中,长春市达成产业、技术、金融等合作项目10个,合同金额120亿元。

五、中国发展生物产业相关规划、政策
(一)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展改革委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有关要求,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机遇与挑战
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快速形成。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抓住生物科技发展的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1.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

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

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

同时,
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2.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

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

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3.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

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布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

有助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有助于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2.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大力发展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加速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应用,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3.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
排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1.我国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较好基础。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

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

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2005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2.我国具备生物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我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资源、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面临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当前,世界生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

我国可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广泛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税收等扶持政策,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严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介体系不完备,高素质人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建立;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
在较大差距,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比较严重,生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历史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使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国际合作。

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2.重点突破,集聚发展。

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加快做大做强;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生物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
现产业化。

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

重点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及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形成8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

生物产业出口额显著增加。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力争使我国生物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生物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知
识产权,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到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

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

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

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

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

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2.创新药物。

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3.现代中药。

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

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

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