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编写方法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的编写方法整理

(网络资料)

一、三维目标的水平(层次)分类

(1)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分类

1.知识水平

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

行为动词:说出、举例、识别、背诵等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判断等。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测、推断等。

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设计、撰写、解决、总结、推广、证明等。

2.技能水平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仿、临摹、重复、例证、缩写、听唱、跟奏等。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完成、演唱、演奏、测试等。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改编、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

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为动词:探索??的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聆听、参观、观摩、访问等。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

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二、三维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可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两大类。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指出学习的结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明确、可测、可评。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等。所用行为动词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要清晰而明确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学会解应用题”等来叙写。

1.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但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使学生??”、“让学生??”都是不妥的。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欣赏、学唱、听辨、比较等。

(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如“欣赏音乐主题??”、“根据谱例??”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什么手段或工具,如“可以使用录音机”。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所给音乐”。三是时间的限制,如“三分钟内完成”。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中??”。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设计出三种方案”。

2.教学目标叙写上的常见问题

(1)以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等。

(2)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等。

(3)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教会学生??”或“引导学生??等。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目的无法具体化为目标。如表演性的、首创性的活动,往往在活动前不可能知道结果,只有等活动结束之后才能知道结果如何。因此,有时只需用概括化的行为动词和对所创设的探索活动情景的描述来表明教学的意图。

3.三维目标的设计步骤

(1)分析教材内容,抓住内容本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选择知识技能的学习水平,确定结果性目标的层次结构。(知识水平--了解、理解、应用;技能水平--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2)分析知识发生、形成和应用的过程,研究并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确定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的体验性目标的层次结构。(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探索)

(3)分析并挖掘知识价值和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含显性和隐性并结合“二纲教育”),确定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体验性目标的层次结构。(情感与态度--感受、认同、内化)

综合三方面的内容,最终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

三、举例

1.案例1 化学

【知识与技能】

能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能举出三个表现出硫酸强氧化性的实例,并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等,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独立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案例2 数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探索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在经历探索算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3.案例3 音乐

三维目标的叙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教育界的专家及学者们的意见主张也不尽相同。大体有下面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明确表明“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且常常均为三条;

第二种是省去第一种模式的三个目标名称,但具体内容还是相对应的三条;

第三种是将三维目标或根据课时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目标综合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

应该说,这三种模式并无对错之分,均可供我们参考,多种参考模式也拓宽了我们的思路。

例一初一年级——《鳟鱼》五重奏

1、能初步形成听赏多声部的能力,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

2、尝试运用所学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变奏。

点评与建议:符合目标叙写方式。建议作以下修改,更能全面体现三维内涵:

1、听赏(行为动词)《鳟鱼》五重奏,感受(行为动词)多声部音乐的艺术美感,初步形成听赏多声部作品的能力,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

2、尝试运用所学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变奏。

例二高一年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研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点评与建议:行为主体有误。建议作如下修改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研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

例三高一年级——欧洲民间音乐

1、欣赏几首具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民间

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认识并感受风笛、排箫及欧洲唱法民歌的音乐特点。

3、初步感知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联系。

点评与建议:行为主体有误。建议删去“引导学生”四个字

例四初中二年级——雪域高原

1、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他人表演、参与乐器演奏、舞蹈模仿、合作表演等形式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并对音乐情感及音乐内涵进行挖掘,对雪域高原的音乐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2、学生能够基本正确地选用不同的吹奏方法来贴切地表现作品的痛苦、绝望、喜悦兴奋和自信潇洒的情绪,并投入地演奏表现农奴社会、解放后和当代西藏的音乐作品。

3、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简单、基本的藏族舞步。

点评与建议:“学生可以”、“学生能够”的表述,借鉴了美国《艺术课程标准》的方式,但像第一点那样用“学生可以”四个字,稍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内容也不够精炼。建议作如下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