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
能引起化脓性病变。
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
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环境护理为避免感染及防止交叉感染,将患者安排在单人房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探视;病室桌面、地面每天1次用消毒液消毒,每天2次开窗通风,每次30min,房间每天2次紫外线消毒,每次30min;床单、被褥、病号服每天至少更换一次,更换后用物按特殊感染衣物处理。
在医院这个病人较集中的场所,外科病人大多是有裸露的伤口,这些伤口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所以要做好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医院根据性质功能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的种类不同可以区分为门诊部和病区。
门诊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绝大部分病人的诊疗工作要在门诊进行。
这就需要对门诊部进行有效的消毒、灭菌、隔离,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传播。
对于外科而言,更需要注意消毒、灭菌,这是因为外科的病人大多有裸露的伤口,这些伤口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
所谓交叉感染是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从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机械、手等,间接感染人体。
外科病人最容易引起感染的途径主要有空气、器械、用物、医护人员的手及各种消毒液等。
必须从源头来遏制感染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交叉感染,使病人尽早康复。
下面将分别从诊室、处置室、门诊手术室来介绍如何预防交叉感染。
1 诊室预防交叉感染
诊室是医生为病人诊治的场所。
这里是交叉感染发生的比较早的场所,
也是比较容易被遗忘的场所。
一般情况下,这里人员比较集中,空气感染往往出现大面积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周密的部署,才能保证病人不发生交叉感染。
在诊室里,针对人流多,应该采取定量的病人和陪同的人员进入诊室,以控制人流量。
其次,应增加紫外线照射次数,每次照射不少于1h,定期检测紫外线强度,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墙壁、地面等用“84”消毒液清洗。
再次,对特殊感染的病毒,如破伤风杆菌、绿脓杆菌感染等用乳酸熏蒸,然后通风、换气,方可使用。
2 处置室预防交叉感染
处置室是存放和中转病区污染物品的主要场所,处置室的消毒隔离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
处置室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2.1 处置室的布局外科处置室安排在治疗室和换药室之间,相对划分污染区、中污染区,靠治疗室的一侧放置各类污物筒[1],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筒、剪断的输液管、废血袋、换药的污纱布、棉球等分别放人各个筒内,并在治疗室与处置室的公墙上离地面80cm处开了一个40cm×30cm的长方形窗口,并用铝合金移门封住。
护士在治疗台上配制药液时废弃的安瓿、纸盒、棉球等通过该窗口落入处置室内的污物筒内。
处置室的另一侧分别放置换药用物、口腔护理用物、雾化吸人导管等初步消毒的浸泡桶。
这样既保持了治疗室、换药室的整洁,又符合医用垃圾分类原则。
2.2 处置室的物品消毒处置室各类物品必须进行初步消毒,不允许存
在只清洗不消毒或消毒不严格不彻底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消毒液选用高效、快速广谱、防锈的消毒液,消毒液的配制、更换、使用应定班或专人负责。
使用过的器械、物品如镊子、剪刀、换药盘等用含氯消毒液初消毒浸泡,所有轴节均应打开,消毒液应浸没被消毒物品,浸泡时间为15~3 0min,再用流动水清洗干净后分类清点、包扎、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处置室储物容器要定期清洁、消毒,可用去污粉刷洗干净,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敷料的处理,一般不具有传染性的伤口换药的污敷料集中运送指定地点销毁,遇到破伤风、气性坏疽病人的敷料应单独立即焚烧。
2.3 处置室的环境卫生处置室地面的细菌经检验多为G-球菌、G-杆菌等,与病房感染菌种一致,极易蔓延扩散,导致交叉感染。
因此,处置室要定期清扫,保持整洁,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浸湿的拖把拖地,室内陈设物品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揩擦,拖把与抹布应专用,定点晾晒。
处置室空气消毒采用电子灭菌灯消毒法,即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阴雨天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并定期做空气培养。
2.4 处置室的物品运送一切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用物包括注射器、输血输液针头、换药敷料等,其运送的过程,均是可能造成医院感染
的环节,所以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2],针头装入耐刺容器消毒毁形处理,换药敷料装入垃圾袋,做好标记,送焚化炉焚毁。
特别要注意避免血液和体液在运送途中的溅落;若不慎溅落,可用0.5 %~1 %含氯消毒液擦净,以保护环境。
2.5 其它医院感染既可发生于病人,也可发生于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在处置室工作时要防止针头、利器刺伤皮肤,万一不慎弄破,立即挤压伤口使其出血,用含碘消毒液涂擦,以减少感染机会,要勤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工作。
3 门诊手术室预防交叉感染
在医院环境中,手术室是最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
交叉感染主要是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所致[3]。
所以要进一步规范手术中的规章,才能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门诊手术室又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别人们忽略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减少手术感染率。
以下将介绍如何提高门诊手术室抗交叉感染的一些措施。
3.1 对灭菌后物品取样做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的方法 (1)对需要高压灭菌的物品采用化学测试法,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变色的特点,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所需的参数。
具体做法是将化学指示剂放于物品包中心,达到一定的时间、温度、压力而溶解,同时取化学指示胶布4cm左右长度贴于物品包装表面,如果化学指示胶布变为黑色,表明物品既达到了所需温度,又达到了作用时间和压力,无菌包方可使用。
无菌包有效日期为7~14天,超过日期应重新消毒再用。
(2)对盛消毒液的容器及持物钳每周消毒一次,并每天更换消毒液一次,定期测量消毒液的比重,做细菌培养,并做好检测记录,同时对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月进行测定一次,灭菌物品每月做抽样检查一次。
(3)对传染病人尤其是血液传染疾病,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手术病人使用的器械,用“84”消毒液浸泡2h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上油高压灭菌备用,对烈性传染病,如气性坏疽手术除了对器械进行特殊处理方可使用外,其他用物均采用一次性使用后烧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经特殊处理后倒入污水道,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3.2 严格执行刷手原则刷手时先用肥皂、清水洗净手、臂和肘部,用无菌毛刷蘸无菌肥皂液有顺序地从指尖、指间、手指、前臂至肘关节上3寸,特别注意甲缘、甲沟、指蹼等处的刷洗,一次刷完后,手指朝上,用流水冲洗臂上的肥皂水,反复刷洗三遍共需10min。
用无菌海绵蘸无菌碘敷,反复擦洗手及前臂至肘关节上2寸,擦洗5min,不用清水冲洗,直接用两块无菌毛巾分别将手及前臂的碘敷擦干,进入手术室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3.3 手术间空气污染的处理手术间空气污染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一个
重要原因,为此要定期做空气培养,空气中细菌不超过500个/m3,采取以下措施:有菌和无菌手术分开手术间进行,条件允许可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术前准备好术中所需用物品,减少工作人员出入手术间的次数,参加人员穿手术室的衣裤、拖鞋戴手术室的帽子和口罩。
手术结束后,整理手术室,物归原处,室内进行清洁护理,定时照射紫外线灯,每次不少于1h,定期测量紫外线灯管强度。
每周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墙壁、地面、无影灯等用“84”消毒液擦洗,空气用乳酸或过氧乙酸熏蒸;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低浓度甲醛熏蒸等等,都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
对于感染手术间的处理,则按以下的方法处理:(1)术前应将不用的物品移出手术间,尽量减少手术时的污染。
(2)术后用“84”消毒液浸泡地面3 0min,而后用清水冲洗,手术间所有的物品、墙壁等用“84”消毒液擦洗,随后通风,紫外线照射。
(3)手术用的敷料、手术衣均在手术间包好,注明“污染”的字样。
台上用过的器械用“84”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干净,再高压灭菌或煮沸15~30min,未用的器械、敷料应重新高压灭菌。
(4)手术间要备好“84” 消毒液,术后将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的拖鞋浸泡或者在房间放一包布,浸润“84” 消毒液踩一踩,工作人员洗澡,换干净的拖鞋、衣服等,方能到其他手术间,防止交叉感染。
(5)特异性感染手术后房间用甲醛加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h,然后通风换气,方可使用。
4 小结
在门诊预防交叉感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医护人员的细心和努力。
只有在源头上阻止了门诊的交叉感染,才能为病房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才能为病人提供放心的就诊环境。
而在处置室和手术室进行预防交叉感染则是重中之重,到处置室和手术室就诊的病人都是要裸露的伤口,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所以一定要把好处置室和手术室预防交叉感染的大门,只要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查看源帖][删除][打包][修改][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