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500例头孢菌类抗生素应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精神神经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以及局部刺激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不合理现象极为突出,并且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产生某些毒副反应,因此,必须根据感染部位、致病菌特点及耐药性选择用药。

标签:头孢菌素;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及许多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有杀灭作用,因同时还具有抗青霉素酶,与血清蛋白结合少、毒性低、与青霉素极少交叉过敏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当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的频度在所有各类抗生素中居首位。但因临床广泛应用,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日趋显现,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报道不断增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了解各代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500例头孢菌类抗生素应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4例,女216例,年龄在15~71岁,平均(39.46±10.35)岁。最长应用时间为29d(间断应用),最短仅用药一次,所有患者用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患者中无家族药品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所有患者均做皮试,并严格掌握皮试标准。

1.2方法对5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选取患者给药剂量均为药品说明书中安全有效剂量,静脉给药根据头孢菌类不同种类的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1次/d或2次/d给药,所有病例皆静脉给药。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计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17. 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共有29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8%,这与文献[1]的研究结论相符合。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问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2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和菌群失调本例中有2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

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2.3精神神经系统毒性给予大剂量头孢菌素,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精神异常,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出现抽搐、幻觉等,应格外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Y-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如头晕、复视、耳鸣、抽搐等。

2.4肝功能损害多数头孢菌素可导致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醋酶、血胆红素等的升高,但是多为一过性。

2.5造血系统毒性头孢菌素可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

2.6肾损害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其他有少尿、蛋白尿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肾损害作用最为显著。因此,头孢菌素不宜与具有肾损害作用的高效利尿药、氨基糖有类抗生素及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以免增强肾损害。肾功能减退患者使用本类药物可视情况减量[2]。

2.7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相关。

2.8局部刺激反应头孢菌素类静脉注射或长期大剂量静滴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注射区疼痛,可有硬块、压痛和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3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于20世纪60年代用于临床以来,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最多的抗生素[3]。目前β-内酞胺酶类抗生素的发展最快、新药最多,在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极为突出,并且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产生某些毒副反应,因此,必须根据感染部位、致病菌特点及耐药性选择用药,同时还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3.1根据感染部位选择用药如脑或胆管感染必须分别考虑药物是否分布于脑脊液或胆汁中。治疗胆管感染一般宜采用针对大肠杆菌的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大多数组织液中,包括脑脊液和胆汁,皆分布较好,而且抗菌谱也较适宜,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及头孢塔齐丁,在胆管浓度内皆较高。

3.2根据致病菌的特点合理用药要想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掌握致病菌的特点,才能选药得当。如泌尿道感染虽为常见病,但易反复发作,炎症急性期可选用有强效的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而在治疗后期改用或合用干扰蛋白质合

成、核酸代谢的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样会收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3.3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与平均抑菌浓度(MIC)之问有适当比例,一般而言,如常规用药的血药浓度超过MIC 5倍以上,则细菌对该药高度敏感;血药浓度稍高或相当于MIC为中度敏感;而药物在血浆或体液中的浓度低于细菌MIC则产生耐药。如头孢匹罗对青霉素敏感的和耐药的葡萄球菌的MIC在0.313~0.781 μg/mL,头孢他啶

3.4耐药性在选择药物时,必须注意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因为临床治疗失败的原因常常是”耐药性”问题。药菌产生耐药的机制,正在不断深入探索。通常认为细菌产生β-内酞胺酶,这种酶能破坏β-内酞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酞胺环使之灭活。β-内酞胺酶分布广,有许多类别,不同的β-内酞胺抗生素对酶的敏感性不一样。因此,使用β-内酞胺酶抑制剂是解决β-内酞胺类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β-内酞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它们本身抗菌力弱,因其可抑制多种β-内酞胺酶而保护β-内酞胺类抗生素,加强后者抗菌作用,已与一些β-内酞胺类抗生素制成复方制剂试用于临床。

3.5关于联合用药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目的在于获得药效的协同作用,并可扩大抗菌范围,同时也希望防止和延迟耐药菌株的产生。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需长期治疗而致病菌易产生抗药者,须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在药效上应有增强作用、相加作用,注意配伍禁忌。如头孢噻吩、头孢噻啶最好单独静脉滴注,不宜与氢化可的松配伍滴注,头孢噻吩不宜与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合用。

参考文献:

[1]王凤英,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我院临床用药浅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6).

[2]刘伟浩,钟永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皮肤过敏试验的探讨[J].今日藥学,2012,22(4).

[3]吴向文.头孢类抗菌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沦坛,2009,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