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分析,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统筹海洋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山东半岛与日韩产业协作区;运用经济杠杆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调控;调整主导海洋产业;打造海洋产业群,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SWOT国际海洋经济理论认为,当前陆地资源已经出现危机,而海洋资源却没有充分开发,未来必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空间。
为此,各主要发达国家早在二战后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甚至出现对海洋资源的争夺。
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
2011年年初,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着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大开发的国家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资金与技术等原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出现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海洋开发战略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
为此,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其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现状
1、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山东省政府于2003年开始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海上山东”建设稳步推进。
2004年,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半岛城市群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经济增长贡献率64.8%。
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2009年,山东省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
传统海洋产业全面复苏,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新兴海洋产业高速发展。
201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
“海上山东”的发展轮廓已初具规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总体开发框架的关键。
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形态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二、三产业,此为原始阶段,海洋只是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第2阶段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三、二产业,此为初级阶段。
当时海洋产业的发展以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同时带动了旅游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二、三、一产业,此为中级
阶段。
这说明当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海洋矿产业及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
而高级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三、二、一产业,在这一阶段,传统的海洋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规模扩大,海洋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
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并未达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过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将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深度挖掘,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匹配组合,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制定行动计划。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山东半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成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山东省内有9条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国第一;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拥有24个国家一类港口。
山东半岛地区已经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港口中、航空为主体的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
(4)自然资源丰富。
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表明山东海洋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
(5)投资环境优越。
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创建了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按照国际惯例简化手续,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资企业理想的投资园地。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域功能逐渐丧失,海岸带环境质量下降,对海洋的渔业、旅游业等造成影响。
(2)海洋综合利用欠缺。
海洋资源具有特殊的三维性,不同的水层拥有不同的资源也有不同的用处,比如在同一水域,海面可以航行,海面以下可以养鱼,海底采矿。
但目前山东省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单一的,产业层次结构是简单的,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严重不足,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浪费。
(3)海洋管理体制不完善。
海洋功能区划不标准和缺乏有效地协调联动机制,直接导致海洋管理缺乏协调机制,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日韩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日韩作为东亚经济发达国家,许多产业由于成本过高而需要转移,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日韩
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
4、威胁因素(Threats)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2011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30.1%和21.5%。
山东半岛经济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一部分,优势并不明显,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2)水资源短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工厂密集,生活和工业用水大,尽管水资源相对其他地区丰富,但依旧短缺且浪费和污染现象非常严重。
表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SWOT矩阵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统筹海洋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
海洋经济是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需要宏观调控。
而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缺乏统筹全局管理海洋产业的机构。
山东省应成立专门的海洋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协调各部门和各区域关系,科学的做出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产业布局,力求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2、建立山东半岛与日韩产业协作区
日韩海洋产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山东半岛则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因此在产业结构方面,山东半岛与日、韩是互补的,通过与日韩构建产业协作区,引入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把山东半岛中成本较高的产业向中国西部转移,从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3、运用经济杠杆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调控
政府可以运用金融、信贷、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贷款规模和利息上,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兴海洋产业,实行低利率,并鼓励贷款;对效益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实行高利率,并控制其贷款规模。
同时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个人、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污染小的海洋产业投资。
在税收政策上,增加生态类和污染类税种,并在税率上拉开档次。
同时加强对海洋各产业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融资平台和蓝色产业信托投资基金。
4、调整主导海洋产业
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仍是海洋渔业,因此应培植和壮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制药这样的“双高双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绿色工业。
重点发展海洋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
积极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通过重点项目和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高度化、合理化的新型海洋产业增长点。
5、打造海洋产业群,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就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现状而言,应打造三大主要产业群。
港口物流产业群: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临海重化工业产业群: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等产业为主,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规模和质量,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
新兴海洋产业群:集中发展以滨海旅游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能电力业等为主体的新兴海洋产业群,建设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海洋产业群集中众多产业部门的企业共同生产,使劳动力充足,技术多样化,信息交流更方便,同时可以
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海洋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2.
[2] 国家海洋局. 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EB/OL].1999.
[3] 刘容子.制定“蓝色工程”计划发展海洋产业群[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8,(01):21—28.
[4] 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4—166.
[5] 山东省统计局.2003—2011年山东省统计公报[EB/O L].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6] 李福柱、孙明艳、历梦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异质性演进及路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03):12—14.
[7] 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