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王文娟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
(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
三、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
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请按以下提纲调整和完善!
(不少于20 000字,不包括第四部分)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内涵解析
(一)原则
(二)管理原则(概念加上一般性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特点
(五)政策性原则符合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
特点
根据姚启和教授的归纳, 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有三个特点: (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 2)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 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 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 5]政策性原则完全符合这些由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推导出来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表述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定的依据(3-4条)
(一)
(二)
(三)
(四)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多参考几个人的,这是一个人的)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可以总结一下,看看随着历史发展,高
等教育管理有哪些的微妙变化,这很有价值!建议好好做!)
参考文献: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说,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第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如果从纵向的教育管理学发展史来看,20 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学主要是一门教育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大都曾经有过一些从事教育管理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我国的教育管理专业一般都设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

第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的和开放的管理学科。

第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这种观点在国内理论界最为流行,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老一辈学者,也有年轻一代的研究者。

他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这两者的分支学科。

因为教育管理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管理规律。

第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教育管理学总是以应用和服务于教育管理的实践、对实际工作有帮助为依归。

我们研究教育管理学是为了指导实践,学是为了用,不是搞纯理论的研究。

第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历史的双栖型、交叉型、协同型的综合科学。

它既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又同时有诸多科学的学科性质。

对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的说法,有研究者表
示不能苟同。

黄崴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学就是一门综合科学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教育管理在我国从有文字的记载发展到20 世纪末大致经历了经验描述、借鉴传播、总结建立和迅速发展几个阶段。

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体制影响,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良性发展的。

而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无论是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基本范畴体系,还是教育管理学自身具有层次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知识来源,还是教育管理的所有要素、所有过程以及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得到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获得新的进展。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范式也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由过去以经验总结性描述为主逐渐向更加理性的研究范式转换。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总结的方法,即全面总结我国(尤其是建国以来)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强调我国的国情,注重实事求是,把我国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行归纳。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肖宗六著《学校管理学》(1987 年)等。

二是介绍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直接翻译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另方面是系统介绍国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即对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之中求同存异,吸取别国别地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

四是对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理论探讨,即对教育管理改革实验(试验)进行理论分析。

五是操作性研究,即对教育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的概括,如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小学管理手册等研究成果均属此类。

六是思辩性研究,即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多角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思考。

这些年来, 我国教育管理学历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组织,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第二,创办了专门的学术期刊;第三,研究成果丰硕;第四,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界为满足教学与培训之需,克服种种困难,编写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学教材。

这些教材、著作的出版发行对推动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建设、加快教育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
根据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各种有关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分成四大类:
(1)传统经验抽象型。

这些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而成的管理原则。

如方向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原则等。

(2 ) 领导方法抽象型。

这些是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领导方法中抽象而成的管理原则。

如领导与
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与规范化原则等。

(3)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移植型。

这些是将国内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原则引申或移植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使其具有指导办学的价值。

如整体化的原则、封闭与开放的原则、动态平衡的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等。

(4)现代管理一级、二级原则降格型。

这些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与学校情况相结合,并降格为教育管理原则。

如系统原则、整分合原则、能级原则、效益原则等。

此外,有的教育原则的表述已游离管理的本质或将管理范畴任意扩大化,如教育性原则。

还有的只从一般的管理特征的角度进行描述,如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

(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
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理论源渊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和实践发展的结晶。

(1) 高等教育组织的二元控制结构
科森较早发现,大学的管理表现出“组织结构上一种奇特的二重性”,一种是传统的管理科层结构,另一种是教师在其权力范围内对学校有关事务作出决策的结构。

二重控制结构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系统: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

学术系统自由民主地运行依靠学术管理来维系,行政系统严谨有序地运行依靠行政管理来维系。

两种管理方式在功能上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但是在职能运行上常常表现出“张冠李戴”(错位) 、“主次倒置”(越位) 、模糊不清、推诿扯皮(缺位) 的现象。

这主要是行政化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全面延伸和泛滥,行政功能过渡膨胀,行政权力在社会超限扩张的结果,致使高等教育忽视其文化功能和学术功能,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处理学术事务,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

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规范型学术组织“, 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

”教师都是以自我的方式研究、探寻知识,抵制政府和产业界命令式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主张学术自治,力图维护学术自由。

这不是有序的系统化的行政管理所能完成的。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多样,高等教育不仅从事传统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变革的使命,与产业界、社会、政府的联系和合作越来越多样化,大大超出了学术管理的权限范围。

由此看来,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两者存在范围不同、任务不同、实现方式不同、内容不同。

但是,高等教育系统组织的二元控制结构决定了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使两种管理方式分工合作,行政管理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一个效率、公平、秩序的服务平台支持学术管理工作,学术管理遵循学术运行规律,充分利用行政管理提供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效益。

(2) 高等教育存在发展的二元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社会大系统协
调发展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激烈论战。

这种论战主要以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为基础,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政治论为基础。

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摆脱价值影响,以追求客观真理作为目的。

强调政治论的人趋向于考虑价值影响,重视高等教育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以为社会大系统服务作为目的。

高等教育演进发展的轨迹向我们展示出,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论战,政治论的高等教育明显占了时代的上风。

然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等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抨击。

有些人开始失望地谈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认为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危机”。

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找到整合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的平衡点。

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实际上是在维护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问题。

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实际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协调发展问题。

所以,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在社会大系统中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发展和系统外部发展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

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匹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论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在于树立学术自由与学术控制相互依存的原则、自主发展与适应社会相得益彰的原则,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发展的最佳平衡点,逐渐减少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之间的磨擦。

(3) 教学、科研和学习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管理与其他社会系统组织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这主要由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大学来决定。

虽然高等教育系统除了大学外,还包括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但是,高等教育职能的实现主要由大学来承担。

本文主要以大学为组织实体来阐释和说明。

University 的本意就是将具有共同追求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研究和切磋。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主要是追求和探索知识,师生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研究和探索过程,教学过程从属于研究过程。

随着大学的演进发展,教学的漂移和科研的漂移使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联结体逐渐分化,大学对知识的追求通常是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共同体。

事实上,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是资源、权力和威望的磁石,三者之间以科研作为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于一体。

所以,大学的研究氛围对社会的贡献比产业界和非赢利的研究机构有更大的价值。

恰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M·威斯特(charles M. V est) 指出的,政府对于大学研究的投入同时也是对下一代教育的投资,每一美元有了双重的作用。

大学在研究人员身上的投资也有双重的功用,即通过教研人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

知识的传递分为有形知识的传递和无形知识的传递,有形的知识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等手段传递,而无形的知识不能正式地界定和公开施教,只能通过参与科研过程来获得。

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他们早先和一位师傅一起学习的主要好处是“包括工作的标准和思想的方式在内的一种比较广阔的方向。

”科研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术研究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提升批判思维能力和开发探究能力的过程。

即使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本科类院校,教
学过程中也应该渗透一种科研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与科研相互整合协同进化的原则是教学、科研和学习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4) 高等教育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统一
美国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曾指出,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中高效达成既定目标。

从中可以看出,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是有机统一的,管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度,行使其基本职能,形成有序的管理过程和环节,才能够顺利地实现管理目标。

要对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多维参数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过程管理是指按照高等教育中的决策、预测、组织、指挥、执行、检查、指导、监督、控制、评价、总结等管理职能的程序性进行的管理。

它是一种动态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方式,属于系统管理方法的范畴,其基本思想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看作是目标的控制过程,紧密围绕着
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在一定目标观照下进行的管理活动,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效运作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大力加强目标管理,紧密围绕着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加强高等教育目标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这一信息反馈进行高等教育管理。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滞后性、高等教育工作的周期性长等特点,使直接的目标管理具体操作起来十分复杂。

高质量的教育是由高质量的工作来保证的,高等教育过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

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可以以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为参照系,通过控制和管理高等教育过程来达到间接控制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目的。

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古典管理逻辑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系统的逻辑性和秩序,决策过程被看作是合乎逻辑的一个高度完整的序列过程。

这一观念曾一度被引入教育系统。

但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发现这种观念与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是那样的一致,以至于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重新考察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特征及对管理的要求。

M.科恩、J.马奇和J.奥尔森的研究证明,教育组织具有很难运用古典组织思想的三个与众不同的组织特征,即所谓“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三个基本特征:
(1)组织目标不具体明确,往往是委婉地陈述目标,对清晰的决策提供不了有效的指导,虽然表面上大家点头称是,实际上“优秀”和“教育质量”等概念一直在困扰着大家。

在不同的机构中,追求着优秀的手段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具体的教育组织目标似乎经常随着参与团体的改变而改变,目标之间也常常相互冲突。

要把这些目标转变成明确的行动方案更是困难重重。

决策意味着一次发现目标的机会,而不是根据已有的目标改进决策。

(2)组织技术往往不是很清楚,而且未被很好的理解。

组织本身并不是清楚自己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管理者也不清楚自己的管理程序,大多数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管理者也不清楚自己的管理程序,大多数教师在一种试误的基础上行动——行得通就干下去,如果不行,再换别的。

当产品质量(人才质量)出现问题时,很难找出是整个程序中哪一个环节造成的。

(3)参与者流动性大。

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不同问题会吸引不同的集体和个人,而且不同个人用在决策上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

学生有进有出,教师和管理者也有走有留,对于社区的其他成员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精神鼓舞时,才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

因此,并不是所有每一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关注决策议题。

决策成员即可参与也可放弃参与的机会,是否参与取决于决策主体的性质和参与者的兴趣。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
克拉克将高等教育系统权利分为三大层次:
(1)扎根于学科的权利。

这种权利来自早期学术行会的历史传统,在思想上得到“学术自由”学说的支持;在功能上,它是基于专业的知识以及对促进批判、创造和发展科学的需要。

受历史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这种程度实施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在讲座制中这种权力是最强烈的,而在以系科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权利则比较分散。

个人化的权利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和同僚决策,评估作用的增强,离开这种权利则高等教育系统显然不能健康地运转。

这一点在我们制定高教管理原则是有应重视,要尽量避免过度官僚化给高校学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院校权利。

起源于英国高等教育的董事会制度是由捐资办学者、专家学者及民意代表组成的学校内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种由“外行人”组成的机构是院校的合法拥有者或合法经营者。

总总体来看,院校权力越来越多地受环境的影响,它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在以整体观分析时,兼顾系统的开放性。

(3)政府权力。

只要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的某些任务,高等教育系统中就必然有政府行政的一席
之地,尽管政府干预的程度因各国的传统和政治制度呈现很大差异。

在欧洲和拉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介入一直是比较深的,教育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机构。

而在美国,成立很晚的教育部作用十分有限,除了有特殊的高等院校,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管辖权。

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特征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

由于整体和投资主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控制程度,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有可能朝多样化的发展。

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
1.主客观一致性
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知道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

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

因此,人们不能任意杜撰原则,原则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合适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则具有客观性。

但是规律本身并不是原则。

人们对规律的主观认识有是否正确的问题。

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而提出的原则,是正确的原则;反之,是错误的原则。

这说明原则又有主观性。

而且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总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因而不能够一次就全部认识客观规律的各个方面,而只能认识到一定的程度,这也是主客观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任何管理活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原则。

为了使管理活动有效,必须使提出的管理原则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主客观的一致。

2.层次性
原则是分层次的。

某一层次的原则是反映它研究对象领域内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对象的领域、范围不同,反映其规律性的原则所覆盖的也不同。

下一层次的原则受上一层次原则的指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毫无疑问,他必须遵循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等,对于一切管理活动都起指导作用,当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也有指导作用。

尽管四项基本原则、现代管理原理都对高等教育管理也起指导作用。

尽管四项基本原则、现代管理原则都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说它们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因为它们并不是从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不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它们都是上亿层次的指导原则,及上位原则。

仅靠四项基本原则和现代管理的一般原理,是难以搞好高等教育管理的。

另外,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导的,是下一层次的原则,及下位原则。

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高等教育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则。

3、两重性
在社会生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社会化的人参与的,因而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都具有社会属性。

这种社会属性决定着这些社会的社会发展。

这种两重性是一切社会系统的根本属性。

因而,对社会系统实施管理的原则也都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同样具有两重性。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管理存在着自身的规律,管理活动必须遵循这些规律。

一般管理活动的规律就是管理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管理过程的逻辑关系。

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就是对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反映。

但是,管理活动又不能脱离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独自发挥作用,事物本身的发展现律是管理的基础。

犹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高等教育管理,就是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来调节和协调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高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理。

因此,正确认识和单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定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科学依据。

只根据一些一般管理原则,如只是从国外管理著作中抄来一些资料和结论,套用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实践中来;或是生搬硬套经济领域的管理理论和原则,脱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