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反思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反思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个全局性问题,应在更大广度与深度上展开。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科特点。二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教育行政干涉过多问题。三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中国丰富多元、西化过度的社会状况下,学生性格特点呈现某些特性问题。
关键词:全局性;学科特点;行政干涉;某些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20-02
反思性教学是基于反思性课堂研究为前提的后续提法。稳步推进了七、八年的反思性课堂研究硕果累累,这期间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国校园课堂模式、课堂设计、实施方法发生很大变化,最终完成了由“课”本到“生”本的变革。以“生”为本如何转化为某些符合规律的原则并能始终如一地贯彻在教学中,落实育人为本,使教学更能反映本质,更有利于深化教改与教育进步,中国的教改正走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候。沉潜与反思,谨慎观照既成事实与全局,便成了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下面就从我所教语文学科的现实,谈谈反思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科特点
反思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回归教育本身,探讨教育规律,实现最佳效果。教育有共同规律,但各学科之间又有独特规律,不能忽视。
从语文角度看,语文课首先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以课堂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总是先将教学内容呈现为有声语言,后来才将部分内容转为书面阅读。这种转换使文字与含义实现了所指与能指关系。接受美学认为,大千世界以声音形式呈现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它能激活经验世界,更新经验世界,使主体与文本客体鲜活互动,唤醒原初能力中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使主体的经验世界发生重组,原初能力得以丰富提升。每个个体原初能力有差异,对文本客体解读虽不同,但这个过程得以激活并分解发展各项能力是必然的,借助这种形式会自我习得基本能力。从这种有声世界,直接感知到诸如语感、想象力等语文能力。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诵读、重吟哦、重涵咏、重声音状态下的体验激活,是有它的理论依据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目前语文教学自在状态的学生阅读越来越少,阅读忽略了个体本身对文本的感知,导向了程式化并趋向某种现实目标的固化显性强制性的训练模型。这种模型强烈的效用指向是忽略个体差异指向某种预设目标的,教师的引导忽略了活性情性的阅读个体,造成原初能力的虚化并可能受损伤,甚至最终丧失,违背教学初衷。应当创新阅读形式,使语言回到本在活性,重视个体差异性,使语文成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还语言以活力,使语言永远新鲜,有亲和力生命力。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各学科都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未明确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目标实现的不同方式,导致自然学科情感与价值观的虚化和在实施过程中的泛人
文化。语文为主的人文学科中,情感与价值观是最高目标。现有实施体系却忽视三维的梯次与某个阶段的互通性;这使情感与价值观维度可能涉及的真善美三者中,给学生的“真”不是“本真”,无法合理导引出代表和谐秩序的“善”的各种价值与伦理,最终人文美人性美无法合理阐释出来,所谓悲天悯人的情怀,责任理性的意识无法培养出来。这最高目标当然无法实现。教材设置问题最大,实施情感与价值观维度的过程止于分析,简单以点到为实现,一切停留在形式。语文教学应创新教材使用方式,重视教材研究与利用来弥补教材缺失,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在教材选择上最大限度切合学生的成长阶段,最大限度切合学生生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趣味喜好是最好的方法。民国时期张元济王云五主导的中小学教材能长久不衰,大行其道,就在于它的中国化生活化孩童化。它最大限度确保孩子的兴趣保存与成长。现行教材一改再改,越来越道德化、教条化、西化现代化、非语言经典化。语文课越来越枯燥疏离,缺少生趣。整个社会的中文素质大大降低,语文教学备受诟病。语文教学的实际却是:学生对古代诗文兴趣高涨,渴望了解诗文可能涵盖的古代历史文化风俗甚至古人的生活处事方式,仰慕古人尊崇古人的风气也越来越盛。应当利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兴趣,回归“中”文,承担起拯救中文的历史责任,也从教学方式上回到人本,回到根本。
二、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教育行政干涉过多问题
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在中国教育不能相对独立,教育行政干涉过
多造成的教学暂停或无效性问题。最初这种干涉以教材频频改版来实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干涉行为进入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受到威阻,正常的教学进程不得不停止,导致许多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学校教师应有节制无益行为的自觉意识,有相应应对措施与方法,确保排除干扰或有违规律的行为,确保教学最大限度按规律实施。
三、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中国丰富多元、西化过度的社会状况下,学生性格特点呈现某些特性问题
1.学生更重人权,希望受尊重却不知如何获得别人尊重;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力尽义务。单向思维,个人主义严重。角色意识突出,因争抢主导权常常造成协作失败。
2.兴趣多,易转移,不长久。停留在表面,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并且不以为然,自以为是。兴趣常常是幌子,习惯互动中学习,学与玩中玩占主导。一旦兴趣受挫,学习方式不合己意便兴味索然,士气低沉。发展兴趣往往不是追求真知,受功利与时俗影响大。
3.认可“个性”主义,能与人平等相处,对个性一词认识偏狭,易走偏,求新求异,不合常规。很自信,追求我行我素,惊世骇俗。受时俗影响,个性表现趋同。遇到打压,易出现集体抵触,增加管理难度。
4.盲目自信,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众人呵护之上的,只能鼓励,受不了打击。自信心受挫,易意志消沉,愤愤不平,只责怪别人不反省自身。又往往信心满满,好生活在虚幻世界里,不肯面对现实,
自我麻醉。
这些特性会影响对学生的认识,给教育带来困惑和危机。教学也因之面临新问题,呈现新面貌。综上所述,笔力所及皆是“教学”外问题。其实,任何概念都在某个话语系统中,某种文化与制度现实中,尤其从哪个角度说,”教学”都是综合艺术,是跨学科跨边界的。不在更大广度与深度上寻求它的合规律性,必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及其表,不及本质。技巧将仅是技巧,不会产生更大效用。这是有违反思性教学提倡者主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