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合注入活力夯实基础,新医改深刻转型开拓未来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通讯员姚正一本报记者白新华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在上世纪末国家没有规模化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之前,当地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县财政入不敷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不从心。1995年,靖边县当时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城关镇卫生院由于发不出工资完全瘫痪倒闭,就连给镇上和村子里的孩子打疫苗这样国家规定必须完成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危困时刻,中医世家出身、在北京中医学院以及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后回到县里工作的琚永恩被靖边县县卫生局委以重任,委派他能够出任该卫生院院长,期望他能带领大家团结努力,让这个卫生院重新振作起来。

琚永恩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毅力和对家乡父老的满腔热情,克服了极为困难的条件,很快就让卫生院起死回生并有了生机和活力。不仅补上了计划免疫的空缺,为群众看病的诊治技能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国家撤乡并镇,该县把城关镇和新农村乡合并为张家畔镇,该院遂更名为张家畔镇卫生院,从此辖区新增了15个行政村,服务对象也增加了好几万人。2006年该县新农合启动,给卫生院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9年国家医改启动后,该院审时度势,主动从和县医院比技术水平、争患者病源的阵地上退了下来,转而扎扎实实搞公共卫生服务,走村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面开展妇幼儿童保健以及慢性病管理,让农村患者真正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实惠,卫生院也走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基层医务人员看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中医世家传医德潜心钻研学仁术

琚永恩告诉记者,他已故的父亲是当地负有盛名的老中医,老爷子一辈子行医,严谨求实,不苟言笑,把对患者的爱心不挂在嘴上而是装在心里,用深沉的爱心和精湛的技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祛病去疾、在当地群众和医疗行业都享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老爷子荣获陕西省名老中医称号,这个荣誉在整个榆林地区仅有6位。由于国家要求有省级名老中医称号的县都应建立县级中医院,靖边县中医院也由此建立。

琚永恩回忆,老爷子青年时候师从当地名医学习中医,辨识中药,最先在吴起县学了三年,恩师认为可以出徒后允许他行医看病。1958年,老爷子到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陕西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接受了2年国家正规教育。毕业后回到靖边县,先后在县里的东坑镇卫生院,青阳岔卫生院行医。1979年,该县围绕琚老先生成立了县中医院,琚老有了发挥作用的更大舞台。琚永恩说,“家父对肝炎、肾炎的治疗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性命,最典型的一个病人,得了肝硬化腹水,县医院诊断必死无疑的,不收治,让回家等办理后事,父亲知道后开了三幅中药,病情减轻了,在后期中医针灸和草药治疗的情况下,这个病人又活了近十年。过去不但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父亲常常骑驴出去看病,出诊费只有二三毛钱,往往由于患者贫困免费治疗的。他非常受

人尊敬,作为后人,他要求我们不要华而不实,而是要靠本事谋生,靠技术吃饭,靠良心服务社会。他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都自己做到,因此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无私才能无畏,正己才能正人——这是琚永恩挂在办公室里的座右铭,其精神追求正是其父亲一生做人行医的写照。

在他父亲这位名老中医的影响和指点下,琚永恩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说,他12岁开始背诵“汤头”——中医药处方,一直背到30岁,掌握了300多药方的精髓和奥秘,期间帮助父亲抄药方,帮助病人配药熬药等等,逐步形成了服务患者强烈愿望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他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靠经验积累和勤奋学习感悟,一个药方,每次使用心得都不一样,只要踏踏实实为患者看病,心无旁骛地行医,及时总结病人病情,医术和技能就能每年一个台阶,非常明显”。

1983年,琚永恩追随父亲求知好学的脚印和传统,到北京中医学院进修3年,在这个学术殿堂,琚永恩潜心钻研,医术和眼界都更上一层楼后又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进修了1年。1991年,琚永恩年回到靖边县卫生局上班。

临危受命当院长,白手起家图发展

1995年,当时该县的城关镇卫生院瘫痪了2年,计划免疫都成了空白,妇幼保健等老百姓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更是没有人管。这个时刻,靖边县卫生局经过考察决定委派琚永恩出任院长,至少把计划免疫工作搞起来。

靖边县原主管卫生的副县长申建国告诉记者,他1992年担任副县长,主管计划生育、卫生、教育、广播电视等工作。他说,当时靖边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还没有开采,县财政相当困难,全县年收入几千万,工资都发不下来,县里的医疗卫生情况确实不好,卫生教育投入相对少一点。县医院都不怎么样,别提乡镇卫生院了。城关镇因为靠近县城,还有影响,其他乡镇卫生院都没有精力关心。那个时候,城关镇卫生院纯粹烂杆了,只有5间破旧的房子,没有人管。卫生局说要派人管理起来,毕竟这个卫生院是全县最大的,我当时提出这个人选要工作负责,有能力,熟悉业务,具体卫生局把关。当时卫生局推荐琚永恩同志,因为他父亲是省级名老中医,自己又在北京读过书,我认为没有问题,就很快同意并决定了下来。

申建国说,当时条件很差,琚永恩收拢了原有的18个大夫,搞了起来,并且逐步有了起色和变化,他作为副县长最满意的是来这里看病的人多了,管理也渐渐上了正轨,注重医疗安全和技术了,更重要的是计划免疫搞上去了,防疫工作有人干了,这让他很放心。申建国认为,当时财政一分钱没有投入,全靠医院自己挣钱,卫生院雇了很多医生,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确实不容易。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每年卫生系统下达的任务,特别是打预防针,城关镇卫生院没有耽误过事情,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申建国说,那个时候县全年财政收入两三千万,投入医疗卫生确实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县财政收入几十个亿,任何一个乡镇花的钱都比当时全县花的钱多,国家也重视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了,启动了医改,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这非常好,医疗技术要发展,而核心是态度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尽管他2006年退休了,但始终关心卫生事业,对医改后张家畔镇卫生院的崭新发展也感到欣慰不已。

琚永恩自己回忆,1995年城关镇卫生院已经瘫痪了2年,尽管有18个医生护士,但是发不出工资没人干活,计划免疫成了空白,妇幼保健成了空白,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