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修守备 (2)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①措施
A、起用边将,操练兵马 B、增修、加固长城
②结果: 提高了战守能力
3、影响: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戚 继 光 雕 像
出炉的继光饼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民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 定律”。
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 为光辉的时期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评价: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1、结果(注意两方面) A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B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2、败因 A张居正改革,“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触动了豪强权贵、 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 他们强烈反抗。 B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 新法
两税法
1、背景: 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 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 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 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 新赋税制度。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 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 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及作用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导致的均田制破坏是封建 经济的发展的结果。 唐朝两税税法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已无法 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封建 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善于用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 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 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 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 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 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 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 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 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 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 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一、时代的呼唤(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 对外等方面思考)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 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D边防松弛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
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既策略,又坚 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主观因素)
2、归纳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 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 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 主 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 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 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 思考: 1、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 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 ②颁行考成法 3、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道路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 大学士。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 贤能之人,入文渊阁,称为 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仁宗以后,担任阁臣者, 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
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 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 陵)人。 1547年进士, 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 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 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 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 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 了改革。
制度内容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 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 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 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 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 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 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 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 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 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 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明宦官像
年号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宦官 王振 汪直 刘瑾
主管 司礼监 锦衣卫 司礼监
熹宗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明代宦官掌握东、 西厂和锦衣卫,是 明朝特务政治的代 表,是其得以专权 一因。
明 锦 衣 卫 印
殿 阁 大 学 士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 机,岂能一一周遍。” -----朱元璋
传承发展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
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 "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 代替服役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 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初 施行租庸调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 定,国家收入稳定。但自安史乱后,户籍 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 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 代之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小知识:
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 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 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 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 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 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 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 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 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 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 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 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 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 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该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黄宗羲定律”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1610-1695)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 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了唐朝 以来的农民税赋情况。他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 度本来分为土地税(即“租”,征收谷物)、人 头税(“庸”,征收绢)和户税(“调”,征收 麻布)。晚唐杨炎改革为两税法,虽然没有了户 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 土地税中。相沿至宋朝,一直没有从中减去户税 和人头税,然而却在此之外重又开征新的人头税 目(“丁身钱米”)。后人习以为常。到了明清, 每一次税赋改革都如此进行。
即将入炉的饼坯
戚 氏 军 刀
八达岭长城
阅读下列图片,思考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 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美岱召
长城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张居正)不过因其 势而行之 ”阅读材料思考
(1)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张居正改革(小结 )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 以法理政;推行考成法 政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
影响
影响 实施边防新政: “内修守备、外示羁縻” 国防:
经济: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3、结果:恢复生机
毁于一旦
影响
①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4、认识: ②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③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 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 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 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 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 了积极作用。 但他大兴冤狱,诛杀 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 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 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 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 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 权,民乱纷起。
明朝的四大权阉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摊丁入亩
背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清初仍然沿用明朝的一条鞭法,
“孤数年以来, 所结怨于天下者不 少矣!险夫恶党显 排阴嗾,何尝一日 忘于孤哉! 念已忘 家殉国遑恤其他! 虽机阱满前,众镞 攒体,孤不畏也!
最能体现其改革决 心的信息是什么?
二、改革内容
(一)整顿吏治(首先)
整顿吏治 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 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 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2、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 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 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 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 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 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 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 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就这样,黄宗羲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 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 杂派高潮。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 “黄宗羲定律”。 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 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 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某些地方总结试点 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
(二)实施边防新政
清人魏源说过:“ 张居正等张驰驾驭,因势 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 二百年之太平。”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了张居正的哪一项重大改革 措施?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1、实施边防新政 2、成因: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 到一条鞭法再到摊丁入亩 综合讲述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 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 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 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 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 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 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 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 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 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 银钱为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①措施
A、起用边将,操练兵马 B、增修、加固长城
②结果: 提高了战守能力
3、影响: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戚 继 光 雕 像
出炉的继光饼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民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 定律”。
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 为光辉的时期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评价: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1、结果(注意两方面) A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B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2、败因 A张居正改革,“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触动了豪强权贵、 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 他们强烈反抗。 B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 新法
两税法
1、背景: 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 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 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 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 新赋税制度。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 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 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及作用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导致的均田制破坏是封建 经济的发展的结果。 唐朝两税税法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已无法 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封建 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善于用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 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 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 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 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 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 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 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 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 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 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一、时代的呼唤(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 对外等方面思考)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 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D边防松弛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
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既策略,又坚 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主观因素)
2、归纳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 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 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 主 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 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 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 思考: 1、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 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 ②颁行考成法 3、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道路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 大学士。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 贤能之人,入文渊阁,称为 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仁宗以后,担任阁臣者, 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
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 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 陵)人。 1547年进士, 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 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 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 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 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 了改革。
制度内容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 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 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 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 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 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 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 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 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 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 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明宦官像
年号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宦官 王振 汪直 刘瑾
主管 司礼监 锦衣卫 司礼监
熹宗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明代宦官掌握东、 西厂和锦衣卫,是 明朝特务政治的代 表,是其得以专权 一因。
明 锦 衣 卫 印
殿 阁 大 学 士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 机,岂能一一周遍。” -----朱元璋
传承发展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
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 "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 代替服役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 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初 施行租庸调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 定,国家收入稳定。但自安史乱后,户籍 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 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 代之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小知识:
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 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 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 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 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 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 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 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 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 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 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 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 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 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该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黄宗羲定律”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1610-1695)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 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了唐朝 以来的农民税赋情况。他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 度本来分为土地税(即“租”,征收谷物)、人 头税(“庸”,征收绢)和户税(“调”,征收 麻布)。晚唐杨炎改革为两税法,虽然没有了户 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 土地税中。相沿至宋朝,一直没有从中减去户税 和人头税,然而却在此之外重又开征新的人头税 目(“丁身钱米”)。后人习以为常。到了明清, 每一次税赋改革都如此进行。
即将入炉的饼坯
戚 氏 军 刀
八达岭长城
阅读下列图片,思考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 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美岱召
长城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张居正)不过因其 势而行之 ”阅读材料思考
(1)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张居正改革(小结 )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 以法理政;推行考成法 政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
影响
影响 实施边防新政: “内修守备、外示羁縻” 国防:
经济: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3、结果:恢复生机
毁于一旦
影响
①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4、认识: ②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③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 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 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 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 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 了积极作用。 但他大兴冤狱,诛杀 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 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 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 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 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 权,民乱纷起。
明朝的四大权阉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摊丁入亩
背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清初仍然沿用明朝的一条鞭法,
“孤数年以来, 所结怨于天下者不 少矣!险夫恶党显 排阴嗾,何尝一日 忘于孤哉! 念已忘 家殉国遑恤其他! 虽机阱满前,众镞 攒体,孤不畏也!
最能体现其改革决 心的信息是什么?
二、改革内容
(一)整顿吏治(首先)
整顿吏治 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 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 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2、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 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 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 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 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 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 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 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就这样,黄宗羲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 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 杂派高潮。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 “黄宗羲定律”。 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 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 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某些地方总结试点 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
(二)实施边防新政
清人魏源说过:“ 张居正等张驰驾驭,因势 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 二百年之太平。”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了张居正的哪一项重大改革 措施?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1、实施边防新政 2、成因: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 到一条鞭法再到摊丁入亩 综合讲述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 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 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 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 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 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 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 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 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 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 银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