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理论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进展
1引言
动机是人们在活动中的驱动力量,动机理论也一直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成就目标理论作为解释成就动机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之一更是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J.Nicholls和Dweck等人将成就目标的概念引入动机领域,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对于成就目标,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德韦克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情感、行为和认知的行为结果。P.R.Pintrich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及目的的认知表征。虽各研究者对成就目标的定义不同,但他们都赞同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所从事的成就任务的目的或原因的认知。对于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分为个人的成分和情境的成分两部分,本文仅介绍个人成就目标的研究进展。
当前成就目标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教育、运动以及企业管理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但由于成就目标导向的结构发展呈现多维演化趋势,各研究在视角选取和构念诠释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难以平行比较,结论的推广性与影响力因此受到了较大限制(周小兰等人,2017)。因而,本文将介绍不同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结构及其动机模式,以及成就目标理论在国内不同领域的研究应用。
2成就目标定向结构
2.1单因素结构
Bandura和Dweck(1985)最早将成就目标作为一个单因素结构开展研究,却发现个体对成就目标具有偏好性,在现实的学习行为中,有的学习主体会回避挑战,面临困难任务时,坚持度较低,而有的学习主体却偏好挑战,注重学习策略的采用,对困难任务的坚持度较大。继而,有学者开始质疑单因素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并大胆假设个体在学习行为中可能持有不同的动机认知倾向,因而有必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架构来诠释成就目标。
2.2二因素结构
基于在单维研究的发现上,Dweck根据能力的内隐观念将成就动机分为掌握目标(mastery goal)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掌握目标的目的是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重要性,使用的是自我参照标准;成绩目标的目的是证明其能力的高低,强调评价和在社会常模中与其他学生能力的比较,使用的是社会比较标准。两种目标定向个体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力观的差异,掌握目标个体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与个体的努力和经验挂钩,个体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能力,因而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并敢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用更加深层的加工策略;成绩目标个体持能力固定观,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特质,个体会为获得好成绩而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的有条形的任务。
从归因角度来讲掌握目标倾向的人会把成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而成绩目标倾向的人则会把成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有天赋论的倾向,学习注重结果而非过程。
两种不同的目标定向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动机模式。掌握目标的个体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掌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易形成掌握模式,成绩目标个体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形成无助模
式。在认知方面,无助模式个体主要关心对自身能力的测量和评价结果,失败意味着个人能力不足;相反,掌握模式的个体关心能力增长以及学习的过程,因而失败意味着在此项任务中努力和策略还不充分或需要变更,,他们会继续努力,并将失败归因于策略。在情感方面,无助模式的个体在面临失败时,其自尊心受到严重威胁,可能导致焦虑和羞耻感,使个体采取更保守的自我保护姿态,而对完成任务表现出厌倦,他们更向往低努力的成功。而对于掌握模式的个体,即使失败也仅仅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进行策略方面的变化,所以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易产生适应性情感,心情愉快。在行为方面,无助模式的个体倾向于选择较易的、更能保证成功的任务,他们回避挑战,认为挑战将意味着令人厌恶的经历;对于掌握模式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不在意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是注重在此过程中能力的提高。
2.3三因素结构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二因素结构难以合理诠释不同成绩目标个体在动机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表现。主张二因素结构的研究者没有考虑回避目标发挥的作用,前人研究发现倾向于趋于成绩目标的学习者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此超越别人,他们也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自我调节,以取得满意的成绩。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些客观现象,Elliot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三因素结构,既包括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学习者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和积极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此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注重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挑战性低的任务,以回避对能力的不利判断张咏梅等人(1999)对三种成就目标的动机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与三种成就目标相对存在着三种在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动机模式—掌握模式、成绩-接近模式和成绩-回避模式。认知方面,掌握模式的个体关注的是“如何尽快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即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成绩-接近模式的个体关注“如何体现自己高能力,收集高能力证据”,他们更愿意将成败归因于能力,以使他们将注意集中于能力上;成绩-回避模式的个体关注“如何避免低能力的表现,收集自己能力不低的证据”,他们更多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因为对他们来说成功就是“不要成为最差的”,这种成功并不高,除了能力外,还能通过努力实现。
情感方面,成绩-回避模式个体认为一旦失败即成为最差的,所承受的社会舆论的压力较大,因而其更容易产生更高的焦虑和羞耻感;而对于具有掌握模式个体来说,失败只意味着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没有产生高焦虑;与其他两类个体相比,具有成绩一接近模式的个体产生的焦虑处于中等水平。
行为方面,与其他模式个体相比,成绩-回避模式的个体更不愿面对挑战性任务,且不愿意采用深层策略,只重视运用表层策略;而具有成绩-接近模式的个体则倾向于选择挑战性任务,以达到超过别人从而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但失败则会难以忍受;掌握模式个体也倾向选择挑战性任务,更愿意运用深层策略,这是由于他们注重发展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只有挑战性任务才可最大程度满足其要求。
2.4多因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