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实则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思维融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艺术性的提问来完成。本文旨在向教师提出几点如何提高提问艺术的可行性方法,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艺术;提问;启发;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262-02
语文教学的最要境界便是让学生把“学习语文”转变为“享受语文”。享受着美丽的词的海洋,感受着优美的句子的呢喃,体会着华丽的文章的熏陶!而要使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艺术性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它吸引着学生一层层的迈入语文的殿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的喜欢语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一、把握分寸,问要有度
凡是都讲究“度”,自然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更要把握一个“度”。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达到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跳一跳便可够到新鲜的果子”。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则问了也是白问,如果问题太难则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及自尊心,所以在问问题方面遵守《论语》中所说的“循序渐进”是最好不过的了。
比如,在讲授著名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徐老师让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直接问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单纯的描写‘紫藤萝瀑布’吗?”学生一听问题肯定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像这样的情况就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问此问题前徐老师如果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介绍清楚,如告诉他们当时作者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在介绍完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再问学生刚才的问题,学生便会很容易的回答出来。通过对这件“小事情”的分析,让我顿生醍醐灌顶之感,遵循循序渐进、问而有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这是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啊!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秉承这一理念,让它贯穿我教学生涯的始终。
二、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那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水中,顷刻间便会泛起层层涟漪。可见启发性是多么的重要!而最近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我对启发性教学推崇备至。记得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天气燥热,林间的知了也在不停的叫着,让本来烦躁的人们更加的焦躁。而要面临毕业的初三学生却还要在密不透风的教室里写着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这些更加剧了他们烦躁的心绪。此时,
我的同事王老师沉稳的走进了教室,他要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十年后的自己》。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王老师直接甩给学生这个问题后便翘起二郎腿,闲听学生写作文的“唰唰”声,那么同学们的脑海定会有种缩水般的感觉,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应付了事。可是这位老师上来后并没有告诉学生写作文,而是和他们谈起天来。他说:“同学们,外面天气如此炎热,而你们还不得不坐在教室中写着作业,太辛苦了。下面我们放下手中的笔一起聊聊天好不好?”学生们一听这句话,心中立刻有种丝丝凉风掠过心田的感觉,原先沉闷的气氛顷刻间荡然无存。此时王老师清了清嗓子,很温和的说:“这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啊!这一年同学们面临着中考,人生的一大转折。那么,十年后的今天大家又会是怎样的呢?”这句话真是一块有魔力的石头,顿时学生们精神抖擞的谈论起来。同学们都畅所欲言,想象着自己十年后的样子,都激动不已。在这种情况下,再让他们写作文,自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每位同学的真情实感。果不其然,在王老师收上作文来后让他大吃一惊。我知道这事后,深受启发,啊!孩子们的“心”的海洋是如此的辽阔而富有张力,只要我们走进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引导,定会让他们的海洋泛起层层海浪。所以,提问题一定要在一定的场合下去灵活启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具有冲突性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的认知结构水平是平衡和谐的,一旦出现不平衡与不和谐,就会产生一种趋势,力求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
认知系统的内在平衡与和谐,即恢复其内在的一致性。因此,问题的提出的一项艺术性特点便是要具有冲突性。
例如:在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名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其中一名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另一名则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并说了各自的依据。说太阳在早晨离人近的小孩的观点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是学生根据所学的“近大远小”的观点推断出早晨的太阳离地面近。说太阳在中午离人近的小孩的观点则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则是学生根据“近热远凉”的观点推断中午的太阳离地面近。当学生细细品味这两小儿的观点及依据时,头脑中原先的认知结构便会发成冲突,此时,学生便会借助这种冲突去积极思考,脑海中的支离破碎的画面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组合而形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学习的过程无非是组建、破碎,再组建,再破碎的层层递进的过程。
四、抓住时机,适当停顿
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适当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思维融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时间。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便会不停地重复,或重新加以解释以便学生能快速的说出来。可是研究表明: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习惯。
请看《珍珠鸟》一文的教学设计:
文中的原句: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1、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2、“探”这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考虑、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仔细读读上下文,怎么的出来才叫“探”出来?(这里的等候时间还要更长一些)
4、珍珠鸟是怎样探出叶间的?谁来表演一下!
5、这只玲珑剔透的珍珠鸟在探出头来后它会干些什么?(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全班交流。此环节,学生需要的时间更长些)
6、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珍珠鸟啊!一个“探”字,不但把珍珠鸟描写的这么活泼可爱,而且使它的美更加扩大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一段!
教师紧紧抓住“探”字,一连问了五个问题,并且每个问题都给予充足的考虑时间,让学生对“探”的形象感觉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丰满。
五、结语
通过对语文的层层剖析,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要靠我们多加用心的思索。同时,我们也更能深切的感受到艺术性的提问会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灵感,他们需要这种艺术性的提问,对于他们而言这会何等的珍贵,犹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