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品牌战略的十步法之建立内部品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品牌战略的十步法之建立内部品牌建立内部品牌是品牌战略管理的第九个步骤,内部品牌是品牌战略的内部化过程(亦即以企业成员为对象在内部开展的品牌建设项目、计划和活动),是通过对品牌资源的配置、品牌运作的规范、品牌活动的控制、品牌意识的渗透、品牌努力的激励、以及品牌内部的忠诚来有效地实施品牌战略。长期以来内部品牌一直受到孤立和忽视,由于狭隘地将品牌(实际上是产品品牌)的视野局限于顾客而非所有的利益关系者(也包括内部成员),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组织内部与品牌战略无关,误以为任何组织都有可能执行完美的品牌战略,并不了解传统落伍的、未经精心设计的组织会对品牌发展不合时宜,但事实上组织因素对能否创造强势品牌是有极大影响的,品牌战略只能在那些组织安排鼓励其发展的公司里顺利实施,如有些公司的控制系统设计是为了能够监控和提高品牌的绩效,而其它的公司由于缺乏这样的系统因而完全不了解品牌的业绩,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可能打造成功品牌。内部品牌从性质上来说是支持、补充和深化前面步骤的品牌建设活动,我们知道前面所介绍的品牌建设活动都带着明显的外部导向,但这些外部品牌活动的执行和效果最终都有赖于内部成员是否能够凝聚共识、协调一致和持续努力,可以说没有内部品牌绝无外部品牌,这一点非常像蒋中正所说的“攘外必先安内”、以及辩证法所说的“内因决定外因”,所以由内而外进行全方位的品牌建设是必经之道。内部品牌战略能够实现更加平衡的品牌战略,使得品牌战略不仅注重以顾客为中心的承诺,也能够深入考虑利益关系者尤其是内部顾客(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协调一致顾客和主要利益关系者对于品牌价值的见解,完整统一的品牌才有可能。内部品牌要求以品牌为基础来建立和完善整个公司的物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为了更系统性地解读这种物理性和心理性结构,笔者开发了“OPPCLE model”: O指的是organization(品牌管理组织),P指的是process (品牌管理流程),P指的是performance(品牌管理绩评),C指的是culture(品牌文化),L指的是leadership(品牌领导力),E指的是employer(雇主品牌)。品牌组织、品牌流程和品牌绩评是内部品牌的物理架构,是硬性、显性、可控性的组成部分;品牌文化、品牌领导力和雇主品牌则是内部品牌的心理架构,是软性、隐性、难控性的组成部分。内部品牌的第一项工作内容是品牌管理组织,品牌管理组织要求调整组织的整体架构而非局部架构以实现品牌聚焦,从而解决
传统组织架构不适合于现代品牌战略管理的问题。由于品牌战略实施涉及到一系列配置资源的过程,而资源配置是在组织的构架内进行的,所以组织的型态将极大地影响到战略实施的成败(可以说品牌管理组织是内部品牌的首要关键),一个得力的组织不仅能够完成艰巨的战略任务,甚至能够通过出色的执行产生意料不到的更佳效果,而一个差劲的组织不仅会使得预定目标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自己打垮自己。品牌管理组织的设计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治理结构,必须形成董事会层面的品牌管理机制(这是传统品牌管理做梦都没有企及过的高度),长期以来董事会及其执委会仅仅负责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忽视品牌资产及组合资产的价值存在,但作为一切资产形式的托管人和责任人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今天品牌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所以不仅董事会作为整体应该对品牌价值负责并参与品牌战略的关键决策,而且在董事会的内部组成上也应该增设“品牌资产董事”这样的功能职位,通过切实负责的方式来防止面临品牌资产流失以至最终有形资产流失的困境。其次是组织结构,必须让组织的整体结构能够有效地响应品牌战略的需要,相当多的企业偏爱以业务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如事业部制),事业部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用品牌来定义业务的原则从而能够专注于在各自业务领域内打造强势品牌的需要,然而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品牌版图常常与业务版图并不吻合,如某些品牌可能会横跨多个Division,而某些Division也可能会覆盖多个品牌,如果不对传统的事业部组织做出相应的调整,势必会造成品牌无法推进事业同时事业也不能对品牌负责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将事业部改造为品牌平台,亦即事业部不再是根据产品或顾客来划分而是根据品牌来划分,如SMG的第一财经就是这种新兴的品牌平台,通过对核心品牌不断地进行产品类别延伸,最终形成了横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的平台型组织;另一种策略是将事业部制改变为矩阵制,这样就能够解决不同事业部共享一个主品牌时的横向协调问题。再次是功能结构(亦即品牌管理功能的实现方式),不少企业把品牌经理制当做品牌管理功能设置的最佳范式,但品牌经理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生搬硬套的通用模式,品牌经理制完全不能响应集团层面的品牌管理,即便在业务单位层面品牌经理也由于地
位偏低、职权偏弱,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有关品牌的战略决策之中,无法完全控制品牌
运营流程以及关键节点,因而即便有心也无力对品牌的最终绩效负责,事实上品牌管理功能应该在集团总部(高层管理/战略决策)和业务单位(日常管理/战术决策)同时设置,集团层面的品牌管理功能可以通过首席品牌官(专业导向)或品牌管理委员会(团队导向)来实现,首席品牌官是由首席执行官授权负责品牌战略的最高责任人,品牌管理委员会则是由不同功能的高层决策人组成,无论品牌官或者品管委其主要职责都是管理公司品牌、管理品牌组合以及管控核心品牌(这意味着CBO下面应该设置公司品牌经理、品牌组合经理和品牌资产经理等职位),业务单位层面的品牌管理功能可以通过品牌经理(专业导向)或品牌管理小组(团队导向)来实现,真正的品牌经理应该是其负责业务/产品品牌的“准总经理”,能够负责解决有关品牌的一切问题(影响到品牌组合的问题除外),通过交流、协调和说服来调动公司所有可能的资源,只有成为品牌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把握品牌发展的方向并真正为品牌建设服务,从职责上讲品牌经理应该负责品牌识别和品牌体验(至少要扮演营销经理的角色),而不是仅仅对视觉设计、广告活动起作用的传播经理,这些通常由年轻毛头小伙子担任的品牌经理在识别和体验的战略决策上严重依赖广告/传播公司,把太多的决策交给了外人的品牌经理绝无可能在品牌战略管理层面发挥作用。最后是界面结构(亦即品牌管理与其它功能管理之间的关系),品牌管理组织不仅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部门,更要求其它的功能部门都能够建立品牌导向,由于品牌是属于全公司的无疑需要每个部门全体员工的合作,只有“公司品牌化”才能最终保证品牌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公司品牌化”需要最高管理层亲自推动、协调和支持以确保品牌管理功能负有实责以及享有权威,另外品牌管理部门也应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以确保能够考虑到对品牌的影响(战略计划是否基于对品牌的深刻理解?短期决策是否考虑到创建品牌的长期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品牌战略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品牌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与其它功能管理部门有着大量、频繁和深入的联系,这些联系对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品牌管理应该得到其它功能管理的服务和支持,传统的互相推诿长期扯皮应该被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所代替,否则内耗势必会降低品牌战略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