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作者:黎克双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民族文化综合因素,包括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而民俗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社会行为模式,是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各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婚姻、家庭、村寨、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明的就是民俗的空间差异。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除了对自然景观的参观游览外,还要注意满足旅游者猎奇心态的需求,让其领略异域生活,从异域的民俗风情中,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尤其是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和异地情调的游客来说,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湘西正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神秘民俗面纱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湘西除了奇山秀水外,还拥有更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古朴多姿的民俗风情一直掩藏在土家苗寨的传说歌谣和吊脚楼之中,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湘西地区自然景观的不足。自然景观能给旅客带来感观上的刺激,产生观赏的乐趣和愉悦,但是,现代游客旅游的目的远远不止于此,由于现代城市综合症和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普遍心理压力,人们需要暂时离开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浮躁和劳累,寻找一种使人轻松的自然状态,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解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愿望便是渴望亲身体验一番真正的田园风情或是一种淳朴古老的原始生活情趣。实践证明,湘西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形成一种旅游产业,才能使湘西地区形成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开发的旅游格局,才能使湘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区,才能产生巨大吸引力。开发和利用湘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实施旅游开发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湘西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湘西地区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一、湘西民俗旅游经济的现状

和张家界相比,虽然湘西州旅游资源特别是民俗旅游资源较多,但显然没有形成较好的旅游品牌,旅游开发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旅游收入只有张家界市的1/3。旅游旺季许多国内外的游客绕道湘西直奔张家界,或者取道吉首至猛洞河再奔张家界,湘西旅游处于相对冷落、游客稀少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目前湘西的民俗旅游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资源分散,缺乏系统开发与管理。凤凰古城、永顺王村、花垣茶峒、吉首德夯、龙山里耶、泸溪浦市等民俗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之内,而湘西地处山区,山高路陡,交通条件落后,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有待加强。二是形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目前,湘西民俗旅游景点形式和服务水平比较单一,没有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出的旅游项目缺少特色。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和市场的推动下,不考虑旅游的整体规划,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开发,不仅造成了同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很容易造成自身文化的扭曲和错位。三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较弱,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如黄金周期间,各大宾馆总是爆满,许多游客因为找不到住宿客房而只能取消出游,或者游览一日,匆匆而归。四是缺乏专业

旅游管理队伍。目前,在旅游从业及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人拥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历,相当一部分人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且未进行湘西民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欠缺。五是客源市场没有进行整体营销,使得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为外界所知晓。在湘西,除了凤凰、德夯等景点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他景点则影响较小。六是开发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资金严重不足。湘西州是“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由于多方面原因,湘西州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很低,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困难,以至于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被闲置和封闭,开发的旅游景点有限,品位不高。

二、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还是节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无不具有地域性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构造奇特、淳朴和谐的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

土家族、苗族的居住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土家族民居建筑多建造在沟壑纵横、高低错落的高坡之地。为不损失良田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土家工匠根据复杂多变的地势合理规划,依山顺势,就地取材,将民宅建于高低不平的土坡之上,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至高完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干栏式吊脚楼、卧虎式瓦房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民居建筑体系。苗族民居也有石头屋、瓦屋和干栏式吊脚楼等建筑形式[2]。最具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居住建筑是永顺老司城和凤凰古城的民居,它们集中地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特征,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与居住文化资源交相辉映的,还有丰富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独具民族特色,许多为外人不知或罕见。比如火堂,又称火炕,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在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主客围坐火堂,烧火饮茶,吃饭饮酒,其乐融融。饭罢,摆鼓, 唱歌, 直至深夜, 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其习俗经久不衰。

(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湘西土家族的音乐粗犷、高昂,土家族山歌对土家人几乎人人会编会唱。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木叶、打溜子和咚咚喹等。土家人随意摘片树叶,放在口中,就可以吹出悦耳的歌曲;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由头钹、二钹、马锣和土锣组成,曲牌繁多,韵味独特,很受欢迎。湘西苗族能歌善舞,苗区处处有歌声,堪称“歌的海洋”,姑娘小伙,多以歌会友,唱歌传情。苗族情歌善于借景、咏物抒情,旋律优美,婉转缠绵。湘西各民族的歌舞种类繁多,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起。传承在湘西各县市的民族舞蹈主要有摆手舞、芦笙舞、跳月舞、花鼓舞和接龙舞等。其中摆手舞,土家人称之为“舍巴”,是土家族人民新春佳节时所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举行,内容主要是模仿一些农事及日常生活的动作等,反映酉水一带的土家族远祖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动情景。其表演可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形态古朴,动作粗犷。芦笙舞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主要流传于湘西保靖、花垣、吉首等县市。该舞蹈专以芦笙伴奏,跳舞者边吹边跳,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音乐清脆动听。苗家有句谚语“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苗家人认为:芦笙是本民族的象征,芦笙是祖先对生产丰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