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性基各种特性
单烷氧基钛酸酯偶联剂偶联机 理示意图
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型钛酸酯偶 联剂偶联机理示意图
螯合型钛酸酯偶联剂偶联机理 示意图
应用实例1
例:用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 钛酸酯分别处理碳酸钙和滑石粉,经 处理的填料与HDPE以20:80比例混 合后,其填充体系的平衡扭矩下降 29%和31%(偶联剂用量为0.5%)
原因:结构中反应性基团多,与填料表面 的反应点多;另一端的有机疏水基含碳原 子数少、链短。
钛酸酯偶联剂
结构:
亲无机端 ——中心原子—— 亲有机端
(RO)4-n-Ti-(O-X-R’-Y)n 1.(RO)4-n:是易水解的短链烷氧基或对水 有一定稳定性的螯合基,可与填料表面的 单分子层结合水或羟基的质子作用而结合 于无机填料表面。
4.5.2 偶联剂
概念:偶联剂是一种同时具有与无机物和 有机物反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的低 分子化合物。
结构式:(RO)x-M-Ay RO——易进行水解或交换反应的短链烷 氧基 M——中心原子Si,Ti,Al,P等 A——与中心原子结合稳定的较长链亲有 机基团
作用机理
偶联剂的两类基团分别通过化学反应或物 理化学作用 一端与填料表面结合 另一端与高分子树脂缠结或反应
2.(O-X-R’-Y)n :是亲有机 基团。
◎ - O -酰氧基或烷氧基 ◎-X-是功能部位如X是OR-P=O,此时由于P原
子改性后填料具有阻燃性… ◎-R’-是长链烃基,碳原子数11~17,与聚合物
分子发生缠结,借分子间范德华力结合。 ◎—Y是末端部分,为氢原子、双键、氨基、环氧
基等。它们与聚合物大分子反应形成化学偶联。 ◎n值的改变,可调节偶联剂与填料或高分子的反
纯PP PP+云母(未处理)PP+云母 (处源自文库)
拉伸强度 27.6 28.1
49.6
拉伸模量 972 3999
4344
弯曲强度 40.0 49.9
88.3
挠曲模量 1241 5378
7102
缺口冲击 10.3 10.3
9.24
热变形T 1
1.7
2.0
密度
0.902 1.225
1.238
缺点
价格较高 对加工性能有不良影响
气相表面处理法
实质上是通过处理剂以气态与填料粉体表 面发生化学反应来达到填料表面处理的一 类方法。
低温等离子体法处理云母 处理方法 等离子体min 硅烷 钛酸酯
接触角
3
8 30 KH-550 NDJ-105
70.4 72.7 70.6 43.9
27.6
加工现场处理法
1、捏合处理法: 2、反应挤出处理法 3、研磨处理法
应用实例2
例:用KR-12和KR-28分别处理CaCO3 , 再填充到PVC中,PVC:CaCO3为60:40, 经偶联剂处理的CaCO3填充体系比未处理的 体系冲击强度分别提高3倍、8倍(用量0.4% 时)和6倍、9倍(用量为1.2%时)
铝酸酯偶联剂
(RO)x:是水解或交换反应的短 链烷氧基,是亲无机基团。
合成工艺简单、产率高、无腐蚀、无污染、 色浅、无毒
热稳定性好 适用面宽 偶联效果好
发展动向
问世50多年后,仍处于迅速发展状态 寻找更高效、更廉价的新型偶联剂 向多功能发展,逐渐形成专用化、系列化
品种 解决高填充条件下加工与制品力学性能问
题
硅烷偶联剂
结构:R-Si-X3 R:是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物
能化材料
2.历史、发展与现状
二战后,军事和航天的需要—硅烷偶联剂 →GF增强塑料和橡胶,效果显著。至今有 上百个品种。
烯丙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氨基 硅烷
主要生产厂家:Union Carbide Corp Dow Corning Corp
过氧化硅烷 阳离子硅烷 叠氮硅烷
适用于聚烯烃
屈挠龟裂/ 6万次
次
以上
60 0.29
合格
65 0.32 合格
64
64
0.32 0.31
合格 合格
3、填料的处理方法
干法 湿法 气相表面处理法 加工现场处理法
干法
填料+处理剂→高速混合、烘干高速混合、 冷却→处理好的填料
1、表面涂覆处理 2、表面反应处理 3、表面聚合处理
湿法
1、吸附法 2、化学反应法 3、聚合法
不同硅烷偶联剂适用范围
硅烷偶联 剂
S3Si-R
R中含有 环氧基
氨基
适用高分子体系
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酚 醛树脂、尼龙、聚氨酯及含 羟基的塑料
环氧树脂、聚氨酯
双键
过氧基或二叠 氮基
采用引发剂或交联剂 固化的高分子体系
PP PE EPDM SBS 天然胶等
%实例:磺酰叠氮硅烷偶联剂填充PP 填料:40%;偶联剂:0.5%
使得表面性质悬殊的无机填料与聚合物两相 较好地相容
无机填料(填料一般为无机物,大多是极 性的、水不溶性的物质)与有机基体(极 性小的有机高分子树脂)相容性很差。直 接加入后在成型加工过程中,由于基体的 冷却收缩率大多比无机填料的要大。这样 在界面发生脱离,形成环隙或缝隙,从而 基体与无机填料脱离。不但起不到补强效 果,反而由于材料内部形成微孔而使其力 学性能下降。
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甲基丙 烯酸酯、硫酸剂等 X:是能够水解的烷氧基
甲氧基、乙氧基、氯等
硅烷偶联剂示意图
例:乙烯基三氯硅烷(CH2=CHSiCl3)处理玻璃纤 维(玻璃纤维的表面有大量的硅醇基。)
R基中含有
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基 环氧基——羟基、羧基、氨基等 双键——含双键的聚合物交联 叠氮基——所有类型的有机聚合物
硅烷偶联剂适合处理
二氧化硅 云母 三水合氧化铝 硅灰石 玻璃纤维 高岭土
对碳酸盐、硫酸盐处理效果不佳
钛酸酯偶联剂
1972年美国肯尼迪公司(Kenrich Inc.) 研制出TTC(三异硬酯酰基钛酸异丙酯)。
近10年发展迅速
铝酸酯偶联剂问世
1984年我国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系章文贡 等首创铝酸酯偶联剂,50多个品种。
END
聚合物改性中的热点问题
共混与填充改性: 有机、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理论→增韧又增 强 超细粉碎技术 纳米技术 相容技术、表面处理技术、分散技术 LCP——原位增强
聚合物改性中的热点问题
纤维增强:新型高强高模纤维的应用、功 能纤维的应用
化学改性:新型高分子的设计、增容剂 表面改性:光接枝合成表面高性能化或功
填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偶联剂法
4.5.1 概述
天然或人工合成无机填料——极性的,水 不溶性物质
有机高分子——极性极小
二者相容性不好——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 下降
必须对填料表面进行处理,使填料表面的 极性接近所要填充的高分子树脂,改善相 容性。
所选用的表面处理剂
表面活性剂 偶联剂 有机高分子 无机物
铝酸酯偶联剂处理填料作用机 理
应用实例:PE交联发泡鞋片
测试项目 技术 指标
拉伸强度/ ≥2.5 MPa 伸长率/% ≥150
未处理 10份 3.9
301
处理 20份 3.8
275
处理 30份 3.7
275
处理 40份 3.5
253
绍氏硬度/ 45±5 度
密度/
0.33
(g/cm3) ~
0.43
(OCOR’)m :亲有机基团。 Dn:是含孤电子对的配位基团,
它没有特殊作用,只是与铝原子 配位从而使此偶联剂稳定。1983 年以前没有铝酸酯偶联剂,就是 因为铝酸酯酸易水解和缔合不稳 定,后来由于Dn的作用才有了铝 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的作 用机理与前面的相似。
铝酸酯偶联剂空间结构示意图
单烷氧基钛酸酯偶联剂偶联机 理示意图
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型钛酸酯偶 联剂偶联机理示意图
螯合型钛酸酯偶联剂偶联机理 示意图
应用实例1
例:用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 钛酸酯分别处理碳酸钙和滑石粉,经 处理的填料与HDPE以20:80比例混 合后,其填充体系的平衡扭矩下降 29%和31%(偶联剂用量为0.5%)
原因:结构中反应性基团多,与填料表面 的反应点多;另一端的有机疏水基含碳原 子数少、链短。
钛酸酯偶联剂
结构:
亲无机端 ——中心原子—— 亲有机端
(RO)4-n-Ti-(O-X-R’-Y)n 1.(RO)4-n:是易水解的短链烷氧基或对水 有一定稳定性的螯合基,可与填料表面的 单分子层结合水或羟基的质子作用而结合 于无机填料表面。
4.5.2 偶联剂
概念:偶联剂是一种同时具有与无机物和 有机物反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的低 分子化合物。
结构式:(RO)x-M-Ay RO——易进行水解或交换反应的短链烷 氧基 M——中心原子Si,Ti,Al,P等 A——与中心原子结合稳定的较长链亲有 机基团
作用机理
偶联剂的两类基团分别通过化学反应或物 理化学作用 一端与填料表面结合 另一端与高分子树脂缠结或反应
2.(O-X-R’-Y)n :是亲有机 基团。
◎ - O -酰氧基或烷氧基 ◎-X-是功能部位如X是OR-P=O,此时由于P原
子改性后填料具有阻燃性… ◎-R’-是长链烃基,碳原子数11~17,与聚合物
分子发生缠结,借分子间范德华力结合。 ◎—Y是末端部分,为氢原子、双键、氨基、环氧
基等。它们与聚合物大分子反应形成化学偶联。 ◎n值的改变,可调节偶联剂与填料或高分子的反
纯PP PP+云母(未处理)PP+云母 (处源自文库)
拉伸强度 27.6 28.1
49.6
拉伸模量 972 3999
4344
弯曲强度 40.0 49.9
88.3
挠曲模量 1241 5378
7102
缺口冲击 10.3 10.3
9.24
热变形T 1
1.7
2.0
密度
0.902 1.225
1.238
缺点
价格较高 对加工性能有不良影响
气相表面处理法
实质上是通过处理剂以气态与填料粉体表 面发生化学反应来达到填料表面处理的一 类方法。
低温等离子体法处理云母 处理方法 等离子体min 硅烷 钛酸酯
接触角
3
8 30 KH-550 NDJ-105
70.4 72.7 70.6 43.9
27.6
加工现场处理法
1、捏合处理法: 2、反应挤出处理法 3、研磨处理法
应用实例2
例:用KR-12和KR-28分别处理CaCO3 , 再填充到PVC中,PVC:CaCO3为60:40, 经偶联剂处理的CaCO3填充体系比未处理的 体系冲击强度分别提高3倍、8倍(用量0.4% 时)和6倍、9倍(用量为1.2%时)
铝酸酯偶联剂
(RO)x:是水解或交换反应的短 链烷氧基,是亲无机基团。
合成工艺简单、产率高、无腐蚀、无污染、 色浅、无毒
热稳定性好 适用面宽 偶联效果好
发展动向
问世50多年后,仍处于迅速发展状态 寻找更高效、更廉价的新型偶联剂 向多功能发展,逐渐形成专用化、系列化
品种 解决高填充条件下加工与制品力学性能问
题
硅烷偶联剂
结构:R-Si-X3 R:是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物
能化材料
2.历史、发展与现状
二战后,军事和航天的需要—硅烷偶联剂 →GF增强塑料和橡胶,效果显著。至今有 上百个品种。
烯丙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氨基 硅烷
主要生产厂家:Union Carbide Corp Dow Corning Corp
过氧化硅烷 阳离子硅烷 叠氮硅烷
适用于聚烯烃
屈挠龟裂/ 6万次
次
以上
60 0.29
合格
65 0.32 合格
64
64
0.32 0.31
合格 合格
3、填料的处理方法
干法 湿法 气相表面处理法 加工现场处理法
干法
填料+处理剂→高速混合、烘干高速混合、 冷却→处理好的填料
1、表面涂覆处理 2、表面反应处理 3、表面聚合处理
湿法
1、吸附法 2、化学反应法 3、聚合法
不同硅烷偶联剂适用范围
硅烷偶联 剂
S3Si-R
R中含有 环氧基
氨基
适用高分子体系
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酚 醛树脂、尼龙、聚氨酯及含 羟基的塑料
环氧树脂、聚氨酯
双键
过氧基或二叠 氮基
采用引发剂或交联剂 固化的高分子体系
PP PE EPDM SBS 天然胶等
%实例:磺酰叠氮硅烷偶联剂填充PP 填料:40%;偶联剂:0.5%
使得表面性质悬殊的无机填料与聚合物两相 较好地相容
无机填料(填料一般为无机物,大多是极 性的、水不溶性的物质)与有机基体(极 性小的有机高分子树脂)相容性很差。直 接加入后在成型加工过程中,由于基体的 冷却收缩率大多比无机填料的要大。这样 在界面发生脱离,形成环隙或缝隙,从而 基体与无机填料脱离。不但起不到补强效 果,反而由于材料内部形成微孔而使其力 学性能下降。
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甲基丙 烯酸酯、硫酸剂等 X:是能够水解的烷氧基
甲氧基、乙氧基、氯等
硅烷偶联剂示意图
例:乙烯基三氯硅烷(CH2=CHSiCl3)处理玻璃纤 维(玻璃纤维的表面有大量的硅醇基。)
R基中含有
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基 环氧基——羟基、羧基、氨基等 双键——含双键的聚合物交联 叠氮基——所有类型的有机聚合物
硅烷偶联剂适合处理
二氧化硅 云母 三水合氧化铝 硅灰石 玻璃纤维 高岭土
对碳酸盐、硫酸盐处理效果不佳
钛酸酯偶联剂
1972年美国肯尼迪公司(Kenrich Inc.) 研制出TTC(三异硬酯酰基钛酸异丙酯)。
近10年发展迅速
铝酸酯偶联剂问世
1984年我国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系章文贡 等首创铝酸酯偶联剂,50多个品种。
END
聚合物改性中的热点问题
共混与填充改性: 有机、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理论→增韧又增 强 超细粉碎技术 纳米技术 相容技术、表面处理技术、分散技术 LCP——原位增强
聚合物改性中的热点问题
纤维增强:新型高强高模纤维的应用、功 能纤维的应用
化学改性:新型高分子的设计、增容剂 表面改性:光接枝合成表面高性能化或功
填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偶联剂法
4.5.1 概述
天然或人工合成无机填料——极性的,水 不溶性物质
有机高分子——极性极小
二者相容性不好——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 下降
必须对填料表面进行处理,使填料表面的 极性接近所要填充的高分子树脂,改善相 容性。
所选用的表面处理剂
表面活性剂 偶联剂 有机高分子 无机物
铝酸酯偶联剂处理填料作用机 理
应用实例:PE交联发泡鞋片
测试项目 技术 指标
拉伸强度/ ≥2.5 MPa 伸长率/% ≥150
未处理 10份 3.9
301
处理 20份 3.8
275
处理 30份 3.7
275
处理 40份 3.5
253
绍氏硬度/ 45±5 度
密度/
0.33
(g/cm3) ~
0.43
(OCOR’)m :亲有机基团。 Dn:是含孤电子对的配位基团,
它没有特殊作用,只是与铝原子 配位从而使此偶联剂稳定。1983 年以前没有铝酸酯偶联剂,就是 因为铝酸酯酸易水解和缔合不稳 定,后来由于Dn的作用才有了铝 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的作 用机理与前面的相似。
铝酸酯偶联剂空间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