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教材 大胆取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挖教材大胆取舍
听了同事的一节课《社戏》,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还一起赏析了"偷豆"部分的内容,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分析写景的作用,最后探讨文章的主题。
前去听课的教师对授课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无论是课堂设计、语言表达,还是教学教态、黑板板书都很完美。
可是,本堂课也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那就是整堂课学生反应不积极,没有几个学生参与互动。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很多,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挖掘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奢望一口吃一个胖子,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要求教师在一节课中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不论是对教学目标,还是对教学的重难点都必须做出适当地筛选、正确地取舍。
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转变教材观,用教材来教。
在教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大胆取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一)教科书的基本的价值就是教学的基本的凭借和资源
教学活动的展开,不能无所依凭,教科书就是为教师的教提供凭借。
借助教科书,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自己心中的语文课程,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
同时,教材本身也是教和学的重要资源,它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觉得备课难度大且教学时间紧呢?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材观还没有转变。
要用好教材,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二)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要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分类。
对选文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使用效果。
我认为分为以下三类比较合适:一是经典性选文;二是一般性选文;三是辅助性选文。
对于那些经典的文本,教师应该采用精读等手段重点敲击,带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夯实知识和技能,汲取精神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那些一般性选文和辅助性选文则应把它们作为一种凭借或资源,采用泛读等策略,快速使用。
如课文《彩色的翅膀》;上课不必苛求面面俱到,强调一课一得即可。
不能无侧重地机械地对待选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增加了课时仍然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生字教学,不同年级取舍不同。
识字教学包括字音、字义、字形、字用等方面。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语文学习之后,在具有了一定的识字数量和识字能力的情况下,识字教学就要学会适当的“取”与“舍”,以适应学生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的效率。
并且高年级和中年级比识字量相对偏少些,在高年级阅
读教学取代了识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识字教学,只是不能再像低年级识字教学那样作事无具细的讲解。
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采取“读写分流”方法,即一部分字是为了满足阅读的需要,只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即可,而另一部分字则要求在音、形、义等方面作全面的掌握。
根据这一前提,高年级识字教学对于这两部分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作出不同的取舍。
首先来说对于只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的生字。
这部分生字几乎每一课都有,在课文后列在绿线格内。
通常在低年级,老师的教学都是老师先范读学生听读,接着让学生试着读,然后教师多种形式地检查学生读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而在高年级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因为此时学生完全有了这种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避免因为粗心造成的错误;或者通过检查学生阅读课文,顺便检查学生对于课后生字的掌握情况,及时地进行正音,融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
即通过预习舍去了教师课堂上的教读,通过阅读课文代替纯粹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大大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再来说说课文后面田字格内要求学生在音、形、义等方面作全面的掌握的生字的教学方法。
由于采取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其实高年级课本中,许多的课后生字由于学生阅读中多次接触,在课前已经掌握一部分生字,不但会读而且会写,甚至是明白了一些生字的意思。
(二)阅读教学,舍末取本,去伪存真。
识字教学要有所取舍,同样,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也要学会取舍,毕竟高年级的课文相对来讲,篇幅都比较长,如果教师像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一样从第一节开始逐节学习,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但会浪费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会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到底要掌握什么,并且这样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所以,在精读一篇课文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那么要如何进行取舍呢?
首先,教师要对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我们所教学的课文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很多,但是教学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对文本作细致的剖析,所以我们只能选取文本中对学生发展具有更大价值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都是与文本的中心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一文时,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具体的叙述,来表达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母亲、生身之母的爱与怀念的。
因此抓住文中的这句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围绕这句话展开对课文的分析,教学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其次,老师要对补充的材料有所取舍。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某种需要,我们要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以便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容易地理解课文,在补充这些材料时,教师也要有所取舍,要保证语文姓“语”。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六年级
上册《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鹿和狼的介绍性资料,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了,再如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时,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达芬奇及其作品的介绍,使语文课又变成了美术课了。
当然上面两个案例提到的相关资料应该向学生补充,但不能过于细致,要对材料本身进行取舍,不能失去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不能失去语文本身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再次,老师要对课堂的备课程序进行取舍。
在每次语文教学之前,作为老师都要先进行备课,根据备课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施教,按照老师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教学。
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计划却遭遇到变化,学生往往会出其不易地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个个小插曲,往往还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随时准备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取舍。
例如再讲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好了各个环节,但当教师问及我们家乡的环境、土地资源是否受到了破坏时,本来是一两句话一带而过的问题,但由于刚组织过关于环境保护的团队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一举手发言。
见此情景,教师干脆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课下,在形成文字,作为小练笔。
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
总之,面对从结构形式到内容编排焕然一新的语文教科书,只有舍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的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