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
作者:侯庆双
摘要:人大博导余虹之死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基于一种说法:"走向虚无的哲学害了他",不由产生质疑庄子"齐生死"的生命哲学。

《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若推己及人,度己度人,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尊生乐生同样跃然纸上。

现代人置身纷繁尘世,生死一瞬,自然顺应,豁达从容,快乐当下,拯救自己,有益社会,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境界。

这些正是我们解读庄子,沟通古今,探究生死,洞察人生的旨归。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齐生死;余虹之死。

一、生死两茫茫
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与死,是人生的首尾两端,是每一个人都须面直的人生课题。

《庄子·天下》有云:"芴漠旡形,变化旡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旡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旡伤也。

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旡终始者为友。

" 庄子提及死生问题颇为详尽,笑谈生死,了然超脱,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和死不过是道的形态的变化。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立足于道家立场,宣称道是宇宙本体,人与万物一样派生于道。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主者,天道也:臣者,人者也。

"(《庄子·在宥》)可见,庄子将人置于道的视阈中,人没有优越性、必然性,从而丧失了神圣性、权威性、主体性,从而彰显了因顺自然守住生命本然之道的道家智慧。

其一、人之于道,只是个无家可归者。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庄子·知北游》)天地是人生之逆旅。

生是道或天地的作品,
人在生命面前,无法主宰,甚至无所认识。

人是"有待"而生,始终处于被动、茫然之中。

不知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或许可以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笼罩着宿命论和悲观论的黯淡之光。

其二、死生之于人,旁观者迷。

《庄子·齐物论》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
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旡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面对身体和生命,一种莫名的惘而不明、困惑无助始终如紧箍咒一般套在人的头上。

其三、生命之于道,本是一场梦。

人对于生命由器官、身体到寿夭、生死、贫富、贵贱、祸福、毁誉等种种际遇有始以来陷入奈之若何的尴尬之中。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人生与道相比,显得尤为渺小和短暂。

俗话所谓"人死如灯灭",瞬间而已。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 庄周与蝶都是道化生的形态,本质上是无差别的。

基于此,生命的本质是虚幻无常的。

其四、大道永恒,人生苦短。

宇宙绵邈,人生有涯。

作家张爱玲说过:"人生本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可谓入木三分。

正如《庄子·至乐》所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
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人置身缧绁,生
之苦痛,同样是生命的真相。

生活是根线,线里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条藤,藤上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首歌,歌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说句戏言,一生性高潮的时间相加之和能有多长,也可见人生之短暂!
余虹在《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说:"现代人生存于其中世界如何呢?它对海德格尔是'深渊',对尼采是'兽拦',对福柯是'监狱'。

我认为无论是三位思想家要逃离的现代世界还是他们想回归的古代世界都是一种'生存关系域'。

……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是:'权力关系'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的主导关系,而'非权力关系(自由关系)'则是次要关系,这一事实并没有因现代世界的建立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是余虹对"生"的现实诠释,其中孕育着对生的离弃和死的探寻。

二、齐生死:相对主义生死观
第一、.生与死如影随形,一体两面。

生与死本是道的变化形态,本无区别。

生死相依,了然于世。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齐物论》)"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庄子·知北游》)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

庄子的生命哲学奠基于道的高度,洞悉生命本源,生不可乐,死不必恶。

"齐生死"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而就有了庄子面对妻子之死鼓盆而歌的从容和旷达。

第二、不贪生不怕死:不生不死、了生脱死的诀要。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大宗师》说: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他描写的那些真人,都是那些淡然从容、安时处顺,不乐生也不恶死,与四时相通的人。

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明朗: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不
贪生。

《庄子·大宗师》又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庄子的视阈里,依"道"而行,随遇而安,由"齐生死"与自然贯通,终复归于"道"--道法自然。

第三、生死相依,平等相待。

庄子看来,"死生如昼夜"。

(《庄子·至乐》)既然如此,亦唯有以自然态度待之。

庄子的"齐生死"含义有三:生成论上,生与死都是道之运行的一种形态,无所差池;逻辑上,厌生就厌死,乐死就乐生;人之"有待"的作为上,对待生和死,不
必厚此薄彼,畸轻畸重,而要"一碗水端平"。

与儒家"乐生哀死"不同。

庄子秉持"齐生死"的人生旨趣,就是不以哀乐入生死。

有时萌生厌生之念,那应是对短暂人生的感喟,是爱恨交织心态的自然敞亮。

这些想必才是庄子的本意。

当然,两极性、非线性、情感性的思维定势自然就赋予其歧义性、玄思性甚至独断论的阐释。

厌生乐死,恰恰是芸芸众生乐生厌死的自画像的"负片"。

进而在此基础上,庄子直面人生,睥睨天下,逍遥游世,享人生之乐,抛人生之累,开出一套尊生、乐生、养生以尽(天)年的生命之方。

承认人之不自由,却又为追求人之自由而实现"天堑变通途",这是庄子的深刻所在。

真正解读生命之密码,方能正确对待死亡。

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生死之大事,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甚至,有的人遭遇挫折和压力,一死了之以求解脱。

悲剧也罢,悲喜剧也罢,扼腕唏嘘总是多于尊重和理解。

"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
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

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
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这是一个学人面对生死困境时的理性之思、诗性之思。

他试图跨越生死之间的坎限,心驰神往彼岸世界,探究寻求终极救赎,一切似在情理之中。

可以说,这是对庄子"齐生死"的另一向度诠释。

现代人如何堪破生死、从容人生?赋予有限人生短暂生命以价值最大化?问天,问自己,人生之路脚下踩!
三、尊生、乐生、养生
历史上,屈原的殉国之死和司马迁之忍辱苟活是两种对死的诠释和表达。

对于后者,可跟庄子的生命哲学形成一种对照、映衬。

庄子的生死观,简单视之,消极层面自然被放大。

《齐物论》也好,《人间世》也好,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大道永恒与人之渺小、生命之短暂的巨大反差!"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庄子深谙此"道",以"齐生死"关注、践履、提拔人生旨趣及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系于"自然",尊生、乐生、养生,追求人生的尽天年,成为其生命哲学的微言大义。

第一、尊生。

天然本性为美,刻意人为即丑。

这是庄子的审美标准和人生圭臬。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旡以人灭天,旡以故灭命,旡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庄子基于人之存在为关切,反对将人等同于物或"丧己于物",个体对于物具有优先性,人之性从而高于"身外之物"的
世俗追求。

保持人的本性不为外物所损就是尊生。

锦上添花也罢,雪中送炭也罢,只要与生命发生冲突,尊生、全身乃是"第一要务"。

足见庄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这与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道德致思维度判若云泥。

他这样强调: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让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旡位而不作。

"(《庄子·让王》)
庄子继承老子道无为而无不为、于无用中有大用的思想,洞察天人之辩,明悉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以"物物而不物于物"和注重人自身之"用"的双向展开合乎人性之存在。

庄子认为"以物易性"是非人化的致思路径。

知可为与不可为,以人道顺天道,避免中道夭折、损生折寿以谋求长寿的思想昭然若揭。

"尽(天)年"就是道教"长生久视"思想的端倪。

当然,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庄子为求保全性命、颐养天年,一宁做散人,不做材人,无用于世;二叫人支离其形,支离其德。

消极混世、悲观颓废又是庄子思想复杂性的表征。

这是我们需辨证扬弃的。

字里行间不难窥其一斑: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大宗师》)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庄子·人间世》)
第二、乐生。

濠上之辩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亮点,浓缩了庄子的养生之道。

鱼之乐是对人之乐的隐喻和暗示,展开了天乐与人乐的层级,揭示了"相忘于江湖,相造乎道术"的寻乐之方: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天道》)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旡天怨,旡人非,旡物累,旡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庄子·天道》)
第三、养生。

庄子基于对生命的重视,以追求长寿的目标,又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养生之道。

它与尊生、乐生一以贯之,体现在养形和养神的两个层级上。

因循天道、清净无为,摆脱名利、情感、刻意(如牧羊人鞭子下的掉队之羊),尊生、全身、尽天年以臻人生享乐之境。

综之,庄子由此勾画出由"知"(尊生、乐生)-"行"(养生)-"果"(尽天年)的生命哲学图式: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庄子·让王》)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庄子·达生》)
"为善旡近名,为恶旡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
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

人生总有路可走。

余虹之"走",可能会被视为某种自残的心理病态和懦夫行径。

余虹在《人生天地间》中说"当人们被迫与死结伴而行的时候,却慢慢发现死亡并不就是人类天然的敌人,死亡的意义愈来愈从消极变为积极了。

"显然问题不可绝对化,有人认为某些人在某些时刻的主动赴死,正是在自由中保持自己人格尊严的完整、高洁与光彩的举动,是对非自由、非人性的世界的凄美悲壮的祭祀仪式。

又有人认为他像珍惜生命那样珍惜自己的理想,却没有像珍惜理想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人生态度。

杨树森先生在评论余虹之死时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宝贵的时间应该用来多学点知识(有用的或有趣的),多掌握点本领(工作的或生活的),多创造点财富(物质的或精神的),多享受点快乐 (高雅的或世俗的),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苦苦思索诸如'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一类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玄而又玄的问题。

" 《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若推己及人,度己度人,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尊生乐生同样跃然纸上。

生死一瞬,苦乐参半,自然顺应,豁达从容,快乐当下,活在分分秒秒,面对生死大限坦然微笑:此生无憾!那是我们常人可以企及的境界。

这些正是我们解读庄子,沟通古今,探究生死,洞察人生的旨归。

参考文献:
[1]《庄子》,/。

[2]于丹:庄子心得,/。

[3]魏义霞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该文刊发于《中国学术研究》 2008年第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