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生保身;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
1、保身全生在《达生》篇,庄子借“饿虎食单豹”、“张毅病热而死”的事例,主张养生要“内”、“外”并治。
先说“外”。
庄子认为人处于乱世之中,“仅免于刑”,故不可见用于世,而应“以无用为大用”,即隐姓埋名,以避世害。
庄子的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世事的洞察。
庄子看到了自然界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也看到当世乃处于“昏上乱相之间”,士人贫惫,难以有所作为,欲见用于世则不免被戕害,所以他不应楚王之召,“宁生而曳尾于途中”,宁愿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
只看到庄子主张无用,而看不到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境域而把庄子视为悲观的消极主义者,是对庄子的误解。
中国古代先贤所言往往是依存于一定的境域的,剥离了其言说的境域,往往会对之发生误解,而认为其思想上是矛盾的,这是不对的。
庄子主张“无用”,向往“以大瓠(hu)为樽而浮乎江湖”,“树大樗(chu)于无何有之乡而逍遥乎寝卧其下”的自在生活,但身处乱世之中,安得能避离战火,安得能无所困苦?在《山木》篇中,庄子只好提出了“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两可方法。
并进而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这实际上是庄子对于处于乱世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得从心理上超越的一种办法。
“无肯专为”,就是不偏执于任何一方,“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使,即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主宰性,而不为世所“异化”。
再说“内”。
“内”,即是庄子所主张的养生的方法。
庄子首先肯定了“物养”的重要性。
他说:“养性必先之以物”,即是肯定养护生命要以物质滋养为基础。
但是,他又接着说:“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即认为除了用物质滋养身体外,还须有其他的办法。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摘要:《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34-03《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是庄子的名言之一,意思是大道通行于天下,天下都是公共的。
这句话强调了大道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白驹一样,转瞬即逝,所以要珍惜每一刻。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选择的看法,他认为有时候要做出取舍,不能贪心不足。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道的看法,他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领悟。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无形之物的看法,他认为有些东西虽然无形,但是却具有极大的力量。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
9.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物之稀,或为之不足。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
10.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虚华的东西。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句子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
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
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
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
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
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
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不应该被限制于社会规范和传统文化的桎梏中,而应该追求自我超越和个性化的发展。
这样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构建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观。
首先,庄子的哲学强调个性与自由。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束缚。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大学生往往面临需求与价值的选择,这会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或不确定。
因此,庄子的哲学为大学生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指导,让他们能够自信地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生活方式。
其次,庄子的哲学树立了一种宽广、超越的视野。
庄子相信人的生命力量是无限的,而不是被限制于某些固定的、不可逾越的规律之中。
这种哲学想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突破现实社会中各种种族、阶级、国籍等的刻板印象和限制,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好地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会受到过度崇尚传统和群体规范的牵绊。
此外,庄子的哲学重视汉字文化,特别是书法。
书法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庄子一再强调人生需要不断的实践,而书法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方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大学生能够用书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状态,这会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最后,庄子的哲学提醒了大学生不要太过忙碌,而应该注意节奏和节律。
庄子认为,节奏和节律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特别在现代社会中,这一问题越发凸显。
大学生常常忙碌于各种课业、活动和浮躁的社交,而忘记了自己需要怎么样的生活节奏和节律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因此,在庄子的哲学中,大学生们能够汲取精神上的启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平衡和有意义。
总而言之,庄子哲学是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庄子逍遥游 人生哲学
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破利不容易、破名更难。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豁达是解脱的前提人是活在当下的
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
境界有大于小:
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逆向思维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心做主的人
感悟与超越:
鼹鼠喝水不过饱腹而已
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你的眼界
感到心里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没动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认识自己:
不要以世俗的标准影响自己赤子之心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被开发出来
如何认识自己—心斋(听之于心,听之于气)
人生没有弯路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可以做出准确的回答
本性与物性:
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贪欲折损了本性
无心得幸福就是自己的尾巴一直在自己的身后
真正的聪明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总有路可走: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用辽阔的境界让自己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能量
坚持与顺应:
内在坚持外在顺应
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第二步外物(物质身外)第三步外生(朴素欢喜活在当下)第四步彻悟第五步见独(不独立看事物)第六步无古今第七步不死不生心态与状态:
心态决定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
忘名忘利忘我
只有打破一切世俗心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庄子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后世的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庄子哲学思想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原文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该著作包含了大量的寓言和对话,以生动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原文摘录:1.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明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他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关系,主张与自然相融、与万物和谐相处。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知识和智慧是无限的。
他提倡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达到智慧的境地。
3. “用心莫也有余,而力莫也不足。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导致力量的消耗和失衡。
他认为应该用心合乎自然,不过度努力,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解析1. 自然无为而治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和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提倡顺应自然,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知行合一庄子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他反对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
3. 超越相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超越相对的观念。
他认为世界是充满变化和相对性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存在。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对立,超越相对,追求超越个体的真理和无限。
4. 心性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心性的自由。
他认为人的内心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境界。
他主张心性的自由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并获得真正的幸福。
5. 游戏人生庄子主张游戏人生的观念。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人们应该以积极、轻松的态度对待。
他反对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财富,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之一,以其游戏人间、守拙无为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庄子倡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主张以自然为师,敬畏大道,摒弃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心境的升华。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游”的人生哲学,探寻其对人生意义、自由与幸福的独到见解,以及这种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一、意义的追寻:自由、变化与虚无庄子的哲学观点强调追求自由与变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摆脱束缚和固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活力。
他以观察自然的变化为借鉴,主张适应自然、顺应天命、随遇而安。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变化无常而生乎无穷也。
”他认为人生如同水流一般不断变化,无法抗拒或预测,因此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势而为,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与此相呼应的是庄子对虚无的观念。
他提出“大块噫气”、“无胫而行”、“无绳而牵”等概念,旨在表达人生的本质是无边无际的,需要超越对现实事物的执着和依附。
庄子主张通过对个体的虚无态度,摆脱生死的思想囚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
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人生并非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或对金钱地位的执着,而是追寻内心真实、超越常态的宁静状态。
二、内心的自由:守拙无为与自由自在庄子通过“守拙无为”的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
他认为人们应当接纳自然的变化,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强调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片刻的快乐。
然而,庄子并不是鼓励人们消极怠工或逃避责任。
他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超越功利心的束缚,摆脱躁动与浮躁的心态。
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写道:“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他认为道是不可离开的,只有追求道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三、追求心境的升华:逍遥自在与至真至幻庄子倡导人们通过修炼和修身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安宁。
庄子名句赏析经典语录
庄子名句赏析经典语录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第二祖”和“襄阳先生”,其代表作《庄子》是中国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庄子的名句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颇具启迪和启示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庄子的名句,举7个案例来论证。
1. 庄子的人生态度:大丈夫不屑于假生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死者多矣。
”这句话表达出庄子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豁达,他认为人的生命本质上是短暂的,是一场过客,所以大丈夫不屑于过虚伪的人生,要做真实的自己。
2. 庄子的道义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处引用的是《道德经》中的语句,庄子也引用此语句作为哲学思想的核心。
这句话的含义是“道”不可言传,只有体验才能得到,而称呼道也只是物語造成的现实的一部分,这个语句强调了语言和概念无法描述道的本质,只有通过对即将生起的概念和语言进行的讨论和分析等习得,才能感悟到道义。
3. 庄子的人性观念:人皆可为圣人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人能通其性,则人皆可为圣人也。
”意思是只要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并顺应其中的道,就可以成为圣人。
这句话表达的是庄子对人性的肯定,可以看作是他主张的道家“自然而然”思想的具体体现。
4. 庄子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句著名名言:“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强调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就天地万物”的道家行不动无为的特殊性质,因此这句话被当作“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具有很强的哲理意义。
5. 庄子的认知观念:周身为无,内外为奇在《齐物论》中庄子说:“周身皆无,内外奇妙。
”这句话就是他的观照方法:用无来看事物,让内外保持奇异新鲜的感官观念。
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表达出他的认知观念,即要从万物的本体出发,以体验而非理性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6. 庄子的宇宙观念:万物齐一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吾丧我,而无以明之者,是亦不可已已。
《庄子与他的人生哲学》演讲稿(完整版)
《庄子与他的人生哲学》演讲稿《庄子与他的人生哲学》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庄子与他的人生哲学》。
很多人都会认为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道家的哲学。
但是,这里其实有个误区。
道家和庄子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庄子所提倡的人生哲学和道家的有什么不同呢?道家所提倡的是超越死亡的桎梏,达到永生的境界。
它以神仙方术的思想为核心,以采药炼丹为求仙途径。
可以说,一个仙字,是道家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那么庄子呢?可以说,庄子他不同于道家的重要一点就是他认清了死亡是人类必然的归宿,正如春夏秋冬四季之轮回,日月星辰之交替转换,人类既无法左右其进程,更无法反抗其降临。
不悦生不恶死,“任其性命之情”。
庄子将这样的思想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中去。
正是因为这样,当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的时候,他才能鼓盆而歌。
因为他知道,死亡和是生一样,是人所不可避免的,人来于自然,死亡只是一种自然地回归。
“人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这样的理解让庄子能够看透生死,活的潇洒。
另一个关于庄子的著名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
庄周做梦成了蝴蝶,醒来又成了庄周。
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庄子认为这是搞不清楚的。
所以庄子主张不要固执于“我”。
其实以上两个故事也就能大致的看出庄子哲学的部分中心思想。
人要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逍遥自得,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的忘我境界。
摆脱名利外物的困扰,超越自我的存在。
才能做到“无累”,也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
无论是对生死的超脱,还是对自由的向往。
庄子他说最终追求的,其实也就是。
天人合一精神自由正如庄子他自己说的:“人与天一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人是属于自然的,那么名利又算什么呢?超越了躯壳的限制,感受天人,精神也就飞翔了起来。
庄子的思想影响着无数的后人。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可以说就是李白了。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最著名的三大特点就是:李白的醉酒,李白的赏月,和李白对水的美。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生,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央局部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央局部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生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熟悉、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到达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O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o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开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那么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玄昌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到达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句有五日而后反 ;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到达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设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 到达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由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 "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开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到达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到达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局部,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 所以它表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屡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 "每况愈下"的答复:"在蟋蚁"、" 在梯稗"、"在瓦凳"、"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 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 并非是不可到达的此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由于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o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猫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根据必然的规律开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到达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快乐,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哲学的熟悉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熟悉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根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异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异和对立的, 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而庄子那么否认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天的差异,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那么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那么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那么差数睹矣."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梯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那么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那么认为既然大小寿天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殛子不一定天.他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蛾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殛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 " 大小天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拟得来的,假设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央,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由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央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熟悉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熟悉和精神内涵到达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表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 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死生,命也,具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豉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果断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见,万物为赍送."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那么是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熟悉,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内游于心,就是"体道"根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假设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生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生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日忘物.庄子成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成认人有根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O二日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 “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日物我同化,同于大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 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 ; "九日而后能外生 ; "而后能朝彻 ; "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由先后的表述,是由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唯有德者能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假设夫乘道德而浮游那么不然,无誉无詈,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那么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根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 ","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涮,其合之也,假设之何!〞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 "虚"和"化"的表达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平安,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 "道"为其理论根底,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熟悉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到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有关于庄子的哲学,大家多少都有涉猎,他的核心是“庄学”思想,他提出要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层面超越出来,以达到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遥。
一、庄子生活的道隐时代庄子虽然是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与当时儒、墨两家等主流学派格格不入。
其他家学派主张入世治国,然而道家学说却主张出世修身,庄子本人更是其志不在治国这一方面,而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求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庄子出生在平民阶层,也因此战国乱世平民的不幸他都遭遇过,平民的痛苦他也感受过,平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情况他也目睹过,于是他的作品是站在平民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话题。
他目睹了平民阶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周围世界的一种无助与无奈,因而悟出了世事无常,人在自然中是何等的渺小与脆弱,人本身的遭遇有时是上天冥冥中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是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无力与孤独。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和政治抱负竞相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为诸侯富国强兵而出谋划策。
甚至在诸子学说中也没有所谓的是与非之别,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诸子百家都是攻击其他学说主张来证明自己学说主张的正确性。
特别是儒墨之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各家学说互相诋毁,甚至出现了重大的理论矛盾。
生活这样一个大道消隐、正义无存的世界环境当中,诸子百家争相为自己诸侯君王提供统治服务,甚至不惜依靠压迫平民来获取诸侯君主的信任与支持。
人身自由间接地被诸侯君主所掌控和摆布,失去了相对的人身自由,逐渐变得身不由己而言不由衷。
这是庄子等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所不堪入眼的,因此他选择了消极避世,注重自己内心,顺从自然的生存法则,进而寻求自由洒脱、无所羁绊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从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去阐述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道”是庄子哲学思的精髓和思想核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的起源来自于“道”。
庄子自由自在的思想
庄子自由自在的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和研究。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追求人的内心自由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自由自在性质、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以及实现自由自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庄子思想的自由自在性质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和对世界观的独立思考。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真我,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越。
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约束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
庄子主张人应该放松心态,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他认为,人生应该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态度,不要过于计较得失,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二、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庄子主张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认为,人生就像大自然一样,有四季更替,有风雨雷电,有生老病死。
人应该顺应自然,接受人生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越,不要被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困扰。
他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约束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三、实现自由自在的途径庄子认为,实现自由自在的人生需要通过修身养性和修炼内心来达到。
他主张人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内心,追求真我,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需要通过顺应自然来实现。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接受人生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庄子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
庄子看破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失败都以淡然的态度接受,对待生死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在研究庄子的人生观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
庄子人生观的产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年代是诸侯分裂,思想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诸侯国为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开展战争争夺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周礼,也在逐渐的崩溃,瓦解。
这体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了。
旧的统治思想开始瓦解,但是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形成。
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个思想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庄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羁绊的自由。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将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首先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
所以一定要了解庄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混乱,社会比较动荡,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使庄子的人生观为了解救人们超越现实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在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渐对庄子的思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庄子的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应该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静下来,慢慢地领会庄子所倡导的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知北游》)人只不过是天地间偶然的寄生物,死生象四时的更替、昼夜的变化一样,是人的力量无法把握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人一出生,就面临着必死的命运,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种生死之累,使庄子感到一种支配人类的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如何从生死之累的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这是庄子人生哲学所提出的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的永恒的问题。(《知北游》)
打主意抢劫的就是圣,率先抢劫的就是勇,最后离开的就是义,判断能否进行抢劫就是智,分脏平均就是仁。仁义智勇成为盗国劫天下的遮羞布,圣法成为掠夺百姓的最好借口。不仅盗国,甚至连“圣知之法”也盗去,因而尽管“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月去箧》)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起来。而真正行仁义的人却不得好死:“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外物》)“龙逢斩,比干剖,苌弘月也,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月去箧》)国君之所以敢这样放肆妄为,就是因为“圣法”尊君之故。儒家的仁义礼乐成为“禽贪者器”(《徐无鬼》)成为统治阶级残民祸国的工具,而另一方面又成了强加在被统治阶级身上的“桎梏凿枘”。(《在宥》)包括信仰、实践它的“贤者”也不能幸免于难。正义、是非,良知荡然无存,权谋、贪欲、无耻左右着社会的运转。社会和“圣法”成为一种令人恐惧的异己力量,这就是社会的异化。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性是扭曲的:
三、理想人格的光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与道同一”,人脱离了人为和自为的限制、束缚、支配,泯灭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从“物役”中解放出来,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至人”(有时也用“真人”、“神人”、“圣人”的称谓)。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的大鹏形象,用以比喻他心目中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这种理想的“至人”人格,顺应自然宇宙规律,掌握了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在无穷永恒的时空中作逍遥之游,不受任何外力(“物”)在限制和束缚,除去自我中心的偏见,功名利禄的困绑束缚,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就是因为“有待”,受到主、客观的种种限制,一旦“无待”,即不受主、客观的限制,就彻底解脱,彻底自由了。
“天下莫不奔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在庄子看来,造成这种“丧己于物”,“丧性于俗”(《缮性篇》)的原因,恰恰是人类本身的观念、制度: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待纟墨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口句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骈拇》)
礼乐仁义本来是想用以安定天下人心的;可恰恰成为使天下大衰的原因、成为桎梏人、杀人的绳墨胶漆,成为使人“失其常然”的暴力工具。不仅礼乐仁义如此,连文明的进步也会成为使人异化的力量:
四、千秋功罪——对庄子人生哲学的历史反思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泥沙俱下,玉石混杂,睿智和愚昧,现实和虚幻,实践和空想、精华和糟粕集结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反对“人为物役”的异化现实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变革的时代。氏族制度的逐步瓦解、早期奴隶社会的趋于崩溃,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人们期望中的安定、幸福。相反,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推进,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更加尖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庶人则冻赢瘠于下”(《荀子·正论》)“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墨子·七患》)到处是战争和烽烟、眼泪和鲜血、敲诈掠夺、阴谋和杀戮、强权和镇压、虚伪和残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方今之时,仅兔刑焉”。(《人间世》)乱世人生,使庄子对传统的价值和信念,产生苦闷,怀疑、动摇以至幻灭。苟活于乱世,偷生于刀丛,使他对人的地位、人生的价值,深深地思索、苦苦地探求。
怎样寻求一条出路呢?
二、超越苦难的道路——“与道同一”
为了寻找到一种解脱,一种超越,庄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总之,庄子就是主张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任性自然,反对任何人为妄作。认为一旦不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游心于无穷,人的精神就能象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这样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隶,物的工具。痛苦就可以得到消弥,心灵就可以得到安顿。
不难看出,庄子所高扬的理想人格的这种冲决罗网、解脱桎梏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被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个人偏见所扭曲的变形人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闪耀着反权威、反偶象、反传统价值的光辉,体现了人类对精神解放和个性解放的渴求。
简单地说两个字“逍遥”,再简为“0”
庄子的人生哲学经过我30多年的研究发现!是非常有用的!具体归纳为!庄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特别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曾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以《庄子》全书为依据,对庄子人生哲学(严格说应是庄子及其后学的人生哲学)产生的原因、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及其影响,作一试探性论述。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
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不仅未使人得到幸福,相反使天下大乱,使人的内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使人“失其性”。由于历史的局限,庄子当然不理解历史的灾难往往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不理解阶段社会和原始氏族社会相比确实是“一种堕落,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4页)但是、庄子看到了“三代以下”,即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后“人为物役”现象的日趋严重,从而意识到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振聋发目贵地提出“大乱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在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庹桑楚》)这在历史上自有它的进步作用。庄子这些激愤的言辞“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李泽厚《漫述庄禅》见《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第73页)
一个“殉”字,何其深刻!在庄子看来,一切俗世的道德信条,价值观念,都是“物”,这些人为的东西已经把人异化得不成其为人,使得人们睡的时候精神恍惚,醒的时候形体不宁,勾心斗角,互相戒备;巧用机谋,暗设圈套;忽而恐惧,忽而得意,忽而悲哀,忽而张狂。人与人之间充满嫉女石、阴谋、陷阱、暗算、伤害、倾乱。人为了象禽兽一般的生活下去,“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个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齐物论》)这种昏昧的人生,既便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庄子不外是用以说明,理想的人格是远离世俗的——他住在“藐姑射之山”;是纯洁的——“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是自由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是永恒的——“物莫之伤”;是伟大的——“其尘垢火比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
这种理想人格,摆脱了世俗的“物”,超越了肮脏的人世,和光明同在,与宇宙共存,吻合万物为一体,放弃纷乱而不顾,在“役役”的众人中保持浑朴精纯。对一切的一切抱超然态度。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忘掉生死复返自然,与“天”、“道”合一。
这种先在性和永存性的道,确实存在而又看不见摸不着,它产生了天地,万物、鬼神,超越了时空,“忄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知北游》)在庄子看来,物质和精神,有形和无形都是道产生的,万物依本身的特性运行、发展,这就是道。道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存在一切之中。因而庄子所说的道不是人格神,也不是一种绝对理念,而是一种无限的实体、宇宙的本源。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可知的、有限的、局部的、有生灭的,只有道是不可知的、无限的、浑沌的、永恒的。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是道的不同体现,所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篇》)穷通、祸福、贫富、得失、生死、毁誉通通没有什么区别。在庄子眼里,“天地一气”,(《大宗师》)“万物一府”,(《天地》)价值的区别是人为的。有了区别,就有了竞争,有了烦恼。因而,要超越现实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只有“与道同一”,象道一样无知无欲、自生自化、“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听其自然,就可以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绝对自由。”“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天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呼我也牛而谓之牛,呼我也马而谓之马。”(《天道》)“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物我、死生、利害、善恶、美丑……都泯灭了,功名、利禄、权势也看破了,人与道合为一,物由异己的力量转而与人协调,“与物为春”(《德充符》)“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从而得到了无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