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一)
论文关键词:苏青世俗化生活化个人化非政治化
论文摘要:曾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也曾在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走上文坛,既存在必然因素,也有极大的偶然因素。
家庭婚姻的不幸,上海孤岛与沦陷的环境,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同时也成就了她在文坛上的美名。
苏青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世俗化,这种世俗化具有三种美学特征,即日常生活化、个人化、非政治化。
这篇文章主要从这三方面对苏青作品的世俗化的美学特征给以详细的解析,作者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在这种凡俗的叙事之下体现着极为严肃的终极关怀。
同时,也对苏青作品在主流意识和文学创作的无技巧性方面做了解释。
苏青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世俗生活及女性心灵的探索,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前言
苏青,一个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女性作家,曾以其女性敏锐细腻的感受来揭露和剖析多被常人忽视的人生问题,同时又带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那种世俗化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上海有着很大的读者群。
然而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苏青曾有过不公的认识,并且对苏青作品的研究也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对上海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需要对苏青及其作品进行认识和研究的。
苏青以自己独有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和世俗生活的探索,在上海沦陷这个非常时期和非常地点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所以,应该对其作品世俗化的独特之处给与研究和认可。
一、文人苏青
(一)苏青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红极一时。
苏青(1917-1982),原名冯和仪,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在文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
少年时代在家乡宁波度过。
高中就读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后升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是宁波府六个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中国传统礼法对她的影响颇深,而在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又使她增长了新观念,产生了新感受。
1926年仅19岁的她嫁为人妇。
正是这个经历使她成功地在文学之路迈开了一步。
她的处女作《生男与育女》诞生,但这只是家务之余的一种活动。
1931年冬,苏青与夫反目,开始思考怎样独立扶养家庭,同时走上职业妇女生涯。
她担任过代课教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她们一家的生计问题,于是,她开始写作投稿,卖文求生。
作品《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的问世,使世人认可了其小说家的身份。
之后长篇《歧路佳人》、《朦胧日》行世。
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随即大量散文小品《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先后奉献给读者。
(二)走上文坛的原因
苏青之所以走上文坛,与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她的家庭理想无疑是找到一个“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筹更好”1]的丈夫。
然而她未能如愿,像《结婚十年》中那新旧合璧的婚礼所带来的徐崇贤一样,她的丈夫李钦后没有能力挣钱养活家人,却生活放荡不求上进。
于是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
为养家得到经济上的独立她开始偷偷地投稿。
之后便经常写作。
然而,漫长的十年婚姻使她们夫妻的关系矛盾丛生,最终失去婚姻的苏青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苏青作品被广泛接受,苏青自己的刊物《天地》也应运而生。
苏青写作也许多是迫于生存,却又不仅仅如此,还有精神的宣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心怀,这并非我自揣度,苏青在其作品《〈饮食男女〉后记》中曾言道“两年来,生活可真是‘到处潜酸辛’的,但我还是咬牙关过下去了,因为有它在作为安慰,供我发泄苦闷,它便是文章呀!在白云悠悠的夏之傍晚,我辛苦的较稿样更深入静之后,我还在灯罩下挥笔凝思,究竟为的是什么呢?这里已变成疯狂的世界,人心焦灼,烦躁。
终日戚戚,或莫名其妙的兴
奋,像在火山上跳舞,又像在冰层上筑琼楼玉宇,明明知道这可是转瞬间便要坍塌的,然而还得争取这一刹那——一刹那的安慰与排遣哪!否则这几分钟活者的功夫又将干什么呢?”2]这便是苏青原话,证实了其排遣苦闷心绪的方法。
著名学者钱理群在解析沦陷区文学活动时曾说过这样一个理论:写作成为生活的方式。
他的原话是“文学创作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对于身处于政治的高压与思想的严格控制之下,时时敏感到周围空气的窒息,陷于极度苦闷与压抑中的沦陷区知识分子来说,写作几乎又是他们唯一的聊可透气的孔道,像精神调节,升高成自我拯救的避难所,这应该是‘写作成为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就是说,写作对于沦陷区的作家具有解决‘精神的饥饿和物资的需求’的双重意义。
”3]
二、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世俗化是一种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状态的写作,世俗化创作一般以市民与知识阶层的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为了写出新意,作家们在非理想思维的支配下,淡出精英意识,取消禁欲主义,既再现世俗人生无所顾忌的自由个性,又表现客观的平实叙事的艺术风格。
苏青在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
(一)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苏青之所以写世俗化的作品与当时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下,形成孤岛。
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沦陷区形成。
上海的文学发展严重地受到阻碍。
然而沦陷区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阻碍的同时,他们也在渴望并尝试新的文艺作品及文学形式。
于是,新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并很快大放异彩,因为沦陷区特殊的政治背景,这种文学往往避开政治,谈论的多是平凡琐碎的市民生活,表现都市市民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从而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同时又不会被当局禁止。
苏青正是在政治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文人,而她的作品世俗化正是远离政治漩涡而开辟的奚径,置身在上海这个“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4]的城市,面对柴米油盐这琐碎实际的生计,苏青自谓其创作动机是:“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生活而写作的。
”5]作家“卖文为生”的无奈加上上海沦陷区法西斯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时局,苏青坦言相告其创作的审美价值选择:“……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刑,而且即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
”6]这种谨慎实用的写作宗旨加上生活经验的单一且不丰富,使苏青在总结个人创作经历时只能说:“我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学校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界之类……”。
7]这必然使她的创作以开掘个人生活和体验兼及周围市民生活为特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谨慎的苏青形成了自己的世俗化创作风格。
(二)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
正如胡兰成的《谈谈苏青》中所说“苏青的文章正如她的为人,是世俗的没有禁忌的。
”苏青作品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尤为突出。
是一种创作上的世俗化。
其笔下多写恋爱,结婚,生男育女,离婚,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等细琐之事,这与其自身喜欢凡俗,热爱欢闹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素不爱听深奥玄妙的理论,也没什么神圣高尚的感觉。
”8]她的言语虽不乏谦虚,但也可看出较强的现实人生观。
同时,苏青还被人成为“大胆女作家”,她敢于抒怀,敢于直言,“苏青却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谈吐出她别的女性所不敢吐露的惊人言语”。
她还说过“我有一种心直口快的坏脾气,话在胸中淤塞的长久了,不吐不快”。
9]
张爱玲也曾这样说过苏青“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
苏青作品都是她最熟悉,感触最深的人物事件等题材。
她总是取材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写起来大胆活泼,说起来逻辑清楚。
她的作品风格受到众多的市民读者的喜爱。
评论者曾将苏青与张爱玲的作品作了如下的比较:苏青的文章不如张爱玲的玲珑,却比张爱玲的明爽;不如张爱玲的雅致,但比张爱玲的亲切,用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苏青用的是黑白胶卷,不如彩照光彩夺目,但不会
因光阴荏苒而褪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0]她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写作,正是她创作世俗化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外,苏青少年丧父,中年别夫的遭遇,使她充满着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执着关怀,从而将个人心绪社会化,外化,将现世寻常人家的人生作为创作的中心题材,在中性话题,边缘问题,“莫谈国事”的题材中抒发个人的见解与智慧。
在创作过程,单纯追求经济考虑的创作心态使苏青的审美是纪实性的和世俗化的,她以俗人的视角来观察理解感悟生活,以反讽,调侃的态度来表现对所属阶层,世俗社会的批判。
作家独立而从众,超然而合作的个性,坚持并恪守自立自尊、自爱自强,适者生存的思想原则。
这些则体现了其世俗化创作的特点。
使她的作品赢得了夹缝中的生存空间。
更以自己文章的趣味、以人生的智慧的见解及政治倾向的模糊态度,求得生存与发展。
以上种种是苏青创作世俗化风格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其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而其创作风格的特点显而易见。
三、世俗化的创作风格
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有它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一、日常生活化。
二、个人化。
三、非政治化。
而苏青的作品世俗化的创作风格恰恰具备以上三点。
(一)描写的日常生活化
1.家常琐事录
苏青的创作题材大多限于日常生活领域。
偶尔也涉及非日常生活领域的领域,如散文《道德论》,《牺牲论》,《文化的末日》等,但在处理运用这类题材时苏青所坚持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道理。
胡适在1918年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写好散文的必要条件。
苏青正是如此。
在谈及女子教育时,她说:“我知道大学里面有很多工程系女子不能够读,即使她们为着好胜一定要读,那就读了也没有用。
这样说来,我们还苦苦的陪着男生念数学干吗?”11]“身为女子而受着男子的教育,教育出来以后却要你做女子的事,其失败是一定的。
”12]苏青从实用的角度抨击我国的女子教育的弊端。
在《牺牲论》与《道德论》中,苏青认为“真正的牺牲都是不得已的,所以我们不该赞美牺牲,而该赞美避免牺牲。
”13]“我觉得讲道德,守道德,总也得到相当好处。
这样才能符合‘道德’两字的本来意义”。
14]这正是表现了她实用性,世俗性的看法,同时苏青也写作了大量直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作品,其处女作《生男与育女》从一个产妇的角度诉说生男与育女在日常生活真实的不同,尤重在诉说生女时产妇与女婴受到的难堪和不公正待遇。
作者亦未由此得出什么超越日常生活的结论,文末她仍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照此发展下去天下男子将有无妻之患。
同年她创作了另五篇作品:《我的女友们》、《科学育儿经验谈》、《现代母性》、《女生宿舍》、《科学育儿经验谈之性质及命题》,均只限于日常生活领域,或谈眼前之事,或回忆往事。
第二年,即1936年她又在报刊发表了六篇作品《元旦演剧记》、《小天使》、《桎梏》、《搬家》、《说话》、《上海事件纪念》,除最后一篇外,其余五篇也只限于日常生活领域。
1937年她发表的唯一的一篇作品《算学》,回忆的是上学时对算学的恐惧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通过考试和检查。
1939、1940年各有三篇作品发表,《我们在忙些什么》、《烫发》等亦从日常生活琐事着手。
之后苏青的创作渐进高峰期,尤以1943、1944、1945三年为最,此期间每年发表的十几篇作品,及出版的散文作品,大多围绕日常生活,毫无愧色的以市民的俗世生活,凡俗人生的探索性抒写进入现代文学优秀作家的行列。
而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亦全不离日常琐事。
即以她的成名作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为例,全围绕一个女性结婚,离婚二十年间的日常生活来写。
综观苏青这些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作品,大都围绕社会底层妇女、小资产阶级妇女、母辈祖母辈妇女这三个方面来描写家庭女人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些方面不是决然分开,只是,描写对象不同而已,其中也有相互交叉的描写部分。
苏青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处处充斥着独属女性经验世界中的细节。
1945年3月《杂志》第14卷第6号发表了苏青和张爱玲的对谈记,编者前言有这样一段话:“她们(指张爱玲和苏青——笔者注)都以自己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她们所写的都是她们自己的事,由女人来写女人,自然最适当……。
”的确,“由女人来写女人”一语道中了苏青作品的特点。
胡兰成甚至称她的散文集《浣锦集》是五四以来写妇女生活最好最完整的散文。
苏青的重头作品《结婚十年》。
小说开篇即用了大量文字描写新娘坐花轿的场景,“于是四个轿夫上来关好轿门,放好轿顶,花轿里便几乎全是漆黑了,闷气煞人……我孤零零地闷坐在轿中,与我做伴的据说还有一个轿神……轿中又热又闷又黑暗,冥冥中还伴着个可怕的轿神。
”花轿是独属于女性的空间,坐花轿是女性独有的经验体会。
同时小说还非常详尽地刻画了两次女性生育场面,从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心理、心理感受方面进行了描述“这样一次次的迸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我已有些迷惘,连恐惧悲哀的心思都没有了,只觉得周身作不得主,不知如何是好。
痛不像痛,想大便又不能大便,像是一块很大很大的东西,堵在后面,用力迸只是迸不出来。
白布单早已揭去了,下身赤裸着,不觉得冷,更不觉得羞耻。
”“我又怕又痛苦,我不禁怪哭乱喊了起来,下面像是孩子马上要出来,……孩子便滑了出来了。
”另外如女性婚后持家的艰难,在夫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亦在小说中有专章叙述。
如小说第二十二章骨肉重叙,整章叙写的就是主角周旋于佣仆,丈夫,孩子及公婆间的烦恼和无奈。
短篇小说《娥》也是一篇描写女性生活场景的作品,作品似有意设置了一个男性医生的角色,在手术过程中面对明珠的痛苦他只是“严肃地在旁边站者,瞧者她痛苦,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安……”,男性的不解与冷漠更凸现了这位女性独有的日常生活经验。
苏青的散文亦大都是以女性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细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作品大量记述自己及身边女性的日常生活琐事,如《烫发》、《吃与睡》、《做媳妇的经验》等。
同时,还有一些是以女性婚姻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了,如《论婚姻》、《再论婚姻》、《恋爱结婚养孩子的职业化》,《谈婚姻及其其他》等。
从这种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题材,苏青以其善于观察、敏锐感受来抒写世俗人生。
苏青这种记录生活的细心与耐心是描写家庭琐事所必不可少的。
2.社会文人及追忆生活录
苏青散文写了作为一个社会文人在社会中谋生存的经历的酸甜苦辣。
例如《写字间里的女性》记述在写字间里工作的妇女生活的可悲。
经济压迫致使她们将大部分光阴消磨在写字间里。
“他们的脸色都是沉郁的,目光都是呆滞的。
即使装扮得很整齐,很漂亮,也不过如月历牌上美女般悬者不动点缀点缀而已,毫无生气。
”15]还有《做编辑的滋味》,是作者在作了6个月的编辑以后的亲身经历而写的关于做编辑的苦与乐,其中详尽地描述了做编辑的种种不为人知的难处,读来亲切感人。
又如《一月来的寄宿生活》讲述她在失业中为了解决食宿的问题,贪便宜找了一个女补习学校来寄宿,在寄宿期间受到种种苛刻的待遇,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女性文人在社会中的艰难生存。
《苏游日记》记述平凡的琐事。
她对名胜灵岩着墨不多,却对一家饭店的豆腐羹甚感兴趣;对途中的风景不详,却很是在意抬轿中女人的絮絮索账;对游人的留言兴趣浓厚,观赏沧浪亭古迹却感觉了然无趣等等。
小说《续结婚十年》叙述了一个独身在文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故事。
文中写了其“寄人篱下”的酸楚,也有“找事难”的坎坷经历,有“酒绿灯红”的交际生活,也有“夜长人不寐”的孤独与寂寞,还有“苏州夜话”的文人集体出游的场景描写……。
书中的主人公苏怀青作为一个优秀的单身女性,身边自然不会缺少追求者,于是有“黄昏的来客”等,描写与周围的男人似是而非的感情纠葛。
虽然已经离婚,但是女人往往对自己的家庭念念不忘,尤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所以在作品中也有写母子的相聚与离别的情景。
在苏青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等结婚以前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篇目不多,主要是散文。
而且同样以日常生活方式来描写。
其中有写人物的,又有家乡的风土人情的。
在写人物方面,如在《豆酥糖》一文中苏青充满亲情的回忆祖母,从祖母对吃甜食的爱好着手讲述。
祖母每天除了动嘴唠叨之外,就是动嘴吃甜食,尤其在夜半睡醒的时候,总要伸手
摸出床里边专放零食的板上的甜食来吃,长期如此形成经验,在黑暗中摸索时“从不碰撞,也不乱摸,要什么便是什么”。
在记叙祖母与小孙女在夜晚摸黑吃豆酥糖的情景时充满了甜美与温馨。
《外婆的旱烟管》详细而生动绘出了外婆和她的旱烟管的故事。
外婆有一根形影相随的旱烟管,这是外公生前送给她的。
外公生前一心扑在吟诗作对上,从不把外婆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外婆气病了,他总算有一次大发良心,送了她这杆烟管,于是她便整天坐在厅堂前面吸烟。
外婆就守着这杆烟管,爱如生命,直到老死。
此文表面上写外婆对于旱烟管的珍惜与喜爱,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外婆对外公的那种深沉的爱。
在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方面,主要有《谈宁波人的吃》,《夏天的吃》,《敬凶》等。
其中《敬凶》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作者从“敬凶”这一常见的社会风俗,剖析出人们“敬凶”的真正心理:“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怕。
怕什么呢?怕犯不着。
犯不着得罪它们,因此只好烧些锡箔。
”于是她说:“我不奇怪凶人之凶,倒奇怪人人如此敬凶。
敢怒而不敢言,也还罢了,还要口口声声对他说好话,奉上钞票一来,好像他还真有受的权利,自己真有献的义务,别人真不该再争是非而多事,这实在是太容易让人凶人得志了。
”继而又说:“我不是不怕凶,但实在不愿敬;人家拿手枪逼我先跪下了,我大概是要跪的,但只要瞧见一个怒目怀枪而来就赶紧自己先跪下来,不待他吩咐,趋先表白自己是顺民,则令人瞧着有点难堪,”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大部分人的敬凶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行凶的快乐。
”一针见血,令人回味。
苏青的很多散文又是杂文,此篇就很有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叙述方式的个人化
个人化,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的存在对个人生存与发展有直接影响的。
在五四那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个人化叙事一直是女性作家比较喜欢采用的写作叙述策略,她们大都采用此种写作形式来描写女性内心隐秘的所在。
以女性主义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因为女性作家们在写作中运用“自叙传”形式,就是‘便于获得女性言说和演说女性的权力,以疏离和拒绝男性话语的笼罩’,抒发女性本体的真实真切的经验、体验;以否定男权主义文化关于女性意义上的解释,界定和命名,确立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观点,女性理解,结合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力。
苏青在其作品中,注重独立存在的个人。
肯定个人性的能动作用。
文学的个人化叙述在具体表现上强调个人,淡化宏大叙事。
苏青在《自己的文章——〈浣锦集〉代序》里写到:“于是我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之类。
至于人物,自然更非父母孩子丈夫同学等辈莫属,写来写去,老实便觉得腻烦。
”16]可见,苏青写作大多取材与自身生活,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就曾被苏青自己称为:“自转体的小说”。
17]自转体的小说不同于小说体的自传。
自传体小说是虚构的,却投射作者自身的身影,情节,人物均属虚幻。
而小说体的自传是在手法结构上模仿“小说的自传”,18]人物情节都是属实的。
而苏青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真实生活的描写,如作家与《结婚十年》中苏怀青的生活几乎一致。
而小说中发生的事情也与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几乎一致,而这些又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琐事。
偶尔出现的如《续结婚十年》中金总理这样的大人物,苏青在描写时,也是把生活中原生态的人来叙述,用一个女人的眼光去思考,评价,具有相当的个人主观性。
同样《歧途佳人》主角依然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符小眉似乎也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
现实生活中的苏青和符小眉一样,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获得当时家境相当殷实的李钦后家的经济支持,使自己和弟弟能上得起学,她就在母亲的说服下和李钦后定了婚。
而作品中描述的故事就是对自己生活往事的改编。
这恰恰体现了苏青作品的个人化。
苏青散文也大多是由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感而作。
如《我的手》,通过一双手的外形变化,不仅写出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更发出了“手是衣食父母”的辛酸感叹,文章有浓郁的感伤悲凉色彩,生之艰难于此可见一斑;《自己的房间》则以幻梦之笔写求职女性在“滚滚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