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中作业

12级社工一班张沛钰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共有六种: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的部分,比较而言,它所占比例小且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其内部以沸腾德“力比多”(性驱力)为动力源,是人的自我意识不到的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其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于意识之下,并能召回在潜意识中的一部分。根据这一设想,又可以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唯乐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唯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由于弗洛伊德将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归结于性的驱力,因此,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性的发展。性的概念比人们平常

理解的要广泛得多,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分析了群体的心理,他认为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时靠爱来维系的,或者说“爱的关系才是构成群体心理的本质的东西”。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埃里克森主要关心的是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他把个人的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3)首创性与内疚性(4)勤奋与自卑(5)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6)亲近与孤立(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他注意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主要从认知的发展角度研究人的

社会化。他强调个体在认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皮亚杰特别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发展水平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力随着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而提高。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2)前操作阶段(3)具体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该水平又可分两个阶段:(1)服从于惩罚定向(2)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该水平同样也可分两个阶段:(1)好孩子定向(2)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该水平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2)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

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还指出,对模仿的操作除了受到强化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的自我调整的控制,即人们为了达到目的,除了强化的作用

外,人们还会自己奖励自己,对成绩的满足和不满成为人们努力的动因。这种以个体内在的行为标准和期望结果来解释人们目的的行为被称为自我调整。

四、正常成熟论

格赛尔等人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当然,格赛尔并未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他提出儿童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以保证其天赋顺利实现,不过,当“环境因素支持、改变和控制”成长时,“它并不导致发展得根本进步”,这些进步来自内部。格赛尔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按阶段和自然的程序成熟的。他的所有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哈里斯认为影响个体发展得因素可以简化为遗传+环境,只不过这里的遗传因素可以解释成人之间人格差异的50%左右的原因,剩下的环境因素不是人们通常观念上的家庭环境,而是家庭外的社会环境——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同辈群体。

(1)群体社会化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社会化是一种高度依赖背景的学习形式,儿童分别学习如何在家庭内与家庭外的行为表现。

(2)家庭外社会化主要是一种群体过程。

(3)群体社会化理论强调,儿童与青少年强烈地认同于他们的同辈群体。

(4)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模型,不仅孩子之间互相影响,成人之间也互相影响,文化递的模式不是个人对个人,而是群体对群体——从父母的群体到孩子的群体。

六、解释理论

乔治米德主要是通过“角色借用”的概念分析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并进而来论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的。

科赛洛的解释理论着眼于互动本身,认为儿童的任务就是发现社会群体的共同意义。这一发现过程需要与父母、其他成人以及儿童进行交流,尤其重要的是让儿童与到社会文化常规中去。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者他们学习或发现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儿童就是通过互动来获得和再生文化。

我最赞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员,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修正了弗洛伊德只强调生物的性的因素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的作用,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不再终止于青春期,他所提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涵盖了人一生的发展,比较早地对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整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