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国学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经典,其教育意义也多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发。儿童从小接触经典,背诵经典,朗诵经典,对小孩从小品德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意识到这点的人越来越多,国家也在提倡学习国学,增强下一代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学慢慢的被人们所忽视,所以大多的家庭对国学都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有少数的企业家和学者有所了解。企业家学习孙子兵法,易经等等,从而习得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学者研究国学。那么现在普通家庭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国学呢?
1.提升自身对国学的认识
2.营造学习国学的氛围
3.引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的兴趣
4.以鼓励学习为主
5.时间不够的又有条件的可以购置一台学而第一国学机
这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结合下孩子可以很快的接受吸收背诵国学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深厚的品德基础,以及文字量。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教爱相辅”“顺其性情,激发兴趣”“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保教并重”。那么“蒙以养正”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是当代大儒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摘自《传习录》今教育儿童,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应当用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使他们仪表威严;教导他们读书,开启他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许多幼儿成长和教育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1.蒙以养正《易经》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成为古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明朝丘溶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禀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非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学校,服役于官府,执事于朝廷,无所往而不可。”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坏的影响。清代陆世仪在《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实现“蒙以养正”。
2.早喻教提倡幼儿早期教育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正本”“臣始”的哲学观。《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认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日、十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流传极早的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讲述的同样是这个道理。朱熹强调,“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为人所羡慕,也导致长期存在着盲目
追求幼儿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的偏向。这样做不仅未必使幼儿成才,反而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夙惠》载一古谚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入无异,“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提倡早期教育还应持科学的态度。
3 严慈相济,教爱相辅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有微物亦然。”出于“养儿防老”的期望,更有“望子成龙”的企盼,自然对子女慈爱有加,导致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反而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他主张:“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有谚语“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袁采也说“慈父固多败子”,在《韩非子·儿说》中有段话颇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归于死。”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会有很大帮助。4.顺其性情,激发兴趣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有不少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必须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幼儿个性。王阳明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待若拘囚。”采用违天性、逆性情的做法,“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结果是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他认为,幼儿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诱之以诗歌”。“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文读书者,非但开其智觉而已”。他强调幼儿教育必须使幼儿“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诗歌、故事、舞蹈、游戏、旅行是幼儿教育的最好形式。明朝吕德胜编《小儿语》“使童子乐闻而易晓”,清朝陆世仪强调“因其歌舞而之以礼乐”,是“因其势而利导之”。林之望在《养蒙全鉴序》中说:“以童子之典教童子”,不仅“易记”,而且“易生其感发之心”,以产生共鸣,兴趣盎然。王筠还提出,为了维护幼儿学习兴趣,应有劳有逸,注意调节。“小儿无常精神,必须使有空闲。”崔学古在《幼训》中也主张要使幼儿“优而游之,使自得也”。
4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幼儿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同时必须遵循学习内容自身的客观规律。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正是这一客观规律的体现。孔子讲“欲速则不达”,孟子早就批评过“揠苗助长”的愚蠢做法。朱熹指出:“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唐彪在《教女遗规》中指出:“子弟幼时,当教之以礼。礼不在精微,止在粗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拔蹬法,八九岁不晚。”崔学古在《幼训》中专写“量资循序”一节,指出:“为师父者,不量子弟之资禀,不顾学向之生熟,而惟欲速以求成。不知功夫有序,何可一旦助长?故昔谓教子弟不必躐等,当知循序;不必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王阳明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侵坏他了。”“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