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工 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李 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 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 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 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 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 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贱;恪守 职责,不自居功。
Baidu Nhomakorabea
小
测
1、公元581年,北周外戚( 杨 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 朝,定都( 长 安 ),他就是( 隋文帝 )。589年,隋朝派 大军南下,灭掉了( 陈 ),重新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年间,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 )和
(
),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 阳) 巩固统治 为中心,北达( 涿 郡 ),南至( 余 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
隋朝的衰亡
劳师远征——三征高丽
•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 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 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隋 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8、小刚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探
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的学习提供丰富而有效
的信息的文献是( C ) A.《史记》 C.《贞观政要》 B.《汉书》 D.《三国演义》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C ) A 、以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选用贤能 D 、一人治国
一、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
公元617年, 隋朝太原留守李 渊在太原起兵, 攻占长安,次年 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李渊即唐 高祖。
建立时间: 618年 建立者: 李渊(唐高祖) 都城: 长安
当上了皇帝以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 呢?一起来读一首打油诗《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 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 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魏 征
“(太宗)尝临 朝谓侍臣曰:夫以铜 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ú )逝,遂亡一 镜矣”。
(3)法律上:修订法令,编纂《唐律疏义》。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贞观新政
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 ──《贞观政要· 纳谏》
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 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 jī)粮,取给于道路 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李世民即皇位
2、用人与纳谏 (1)原因: 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 (2)表现:
荡,吸取隋亡的教训。 A、鼓励臣下直言 , 从谏如流 (代表人物:魏征)
B、选贤用能, 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1、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沿袭和完 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2) 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背熟下列习题,准备小测:
1、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 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定都( 长 安 ),他就是( 隋文帝 )。589年,隋朝派大军 南下,灭掉了(陈 ),重新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年间,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 )和 (巩固统治 ),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 阳 ) 为中心,北达( 涿 郡 ),南至( 余 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分别是( 永济渠 ) ( 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玄武门之变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
唐太宗
本名:李世民(599-649) 在位时间:626-649年 年号:贞观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唐 太 宗 为 什 么 能 够 善 于纳谏,善于用人?
唐太宗怎样善于纳谏, 如何善于用人? 善 于 纳 谏 和 用 人 对 唐 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 展有何影响?
──《资治通鉴》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流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 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比较清明 国力逐步加强
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 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 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 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杜如晦(585~630),唐代 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 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 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 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 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 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 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 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 杜”。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
刑 部 工 部
“唐太宗时期,准备在长安城里修建一座大型的宫 殿。试描述在当时这一工程建设的运作程序。” 程序: 皇帝——中书——门下——尚书——户部——工部 从刚才的实例分析一下,与秦朝的 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度具有哪 些进步呢? 相当于集体宰相决策,相权一分 为三,便于皇帝对朝政控制。同时,三 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六部分工明确,效率更高。所 以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 中央集权。
①炀帝的暴政 部将的反叛
A.①②
②开通大运河 ③农民大起义④
C.②③ D.②④
B.①③
2、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D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 适合的一项是 ( 民 负担 ) D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C )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 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 匹。……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 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 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七月,发丁男二 十余万筑长城。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分别是( 永济渠 ( 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
1、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下 列反映它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C ) A、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B、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 快,费用小 C、陆运粮食比水运粮食,速度 快,费用小 D、商人运送大量漕粮进京,主要依靠大运河
P12材料阅读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
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 觉剔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分类编辑了唐太宗与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争 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你对唐太宗的 初步印象是什么?
练习
1、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D )
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
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
大举措是: D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
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4、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 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 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2、隋炀帝曾率20万人船队从东都洛阳到江都巡游,船队 经过的运河沿岸的百姓可遭了殃。船队走的两段运河是: ①永济渠 A.①③ ②通济渠 B.②④ ③邗沟 ④江南河 C.②③ D.①④ )
C
3、隋的统一,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炀帝暴政与开凿大运
河可以得出结论,下面不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 集于一身 C、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D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
D、隋炀帝暴政,开凿运河,导致隋灭亡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直接原因 滥用民力 劳师远征
暴 君 隋 炀 帝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工 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李 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 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 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 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 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 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贱;恪守 职责,不自居功。
Baidu Nhomakorabea
小
测
1、公元581年,北周外戚( 杨 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 朝,定都( 长 安 ),他就是( 隋文帝 )。589年,隋朝派 大军南下,灭掉了( 陈 ),重新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年间,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 )和
(
),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 阳) 巩固统治 为中心,北达( 涿 郡 ),南至( 余 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
隋朝的衰亡
劳师远征——三征高丽
•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 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 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隋 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8、小刚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探
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的学习提供丰富而有效
的信息的文献是( C ) A.《史记》 C.《贞观政要》 B.《汉书》 D.《三国演义》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C ) A 、以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选用贤能 D 、一人治国
一、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
公元617年, 隋朝太原留守李 渊在太原起兵, 攻占长安,次年 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李渊即唐 高祖。
建立时间: 618年 建立者: 李渊(唐高祖) 都城: 长安
当上了皇帝以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 呢?一起来读一首打油诗《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 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 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魏 征
“(太宗)尝临 朝谓侍臣曰:夫以铜 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ú )逝,遂亡一 镜矣”。
(3)法律上:修订法令,编纂《唐律疏义》。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贞观新政
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 ──《贞观政要· 纳谏》
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 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 jī)粮,取给于道路 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李世民即皇位
2、用人与纳谏 (1)原因: 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 (2)表现:
荡,吸取隋亡的教训。 A、鼓励臣下直言 , 从谏如流 (代表人物:魏征)
B、选贤用能, 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1、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沿袭和完 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2) 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背熟下列习题,准备小测:
1、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 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定都( 长 安 ),他就是( 隋文帝 )。589年,隋朝派大军 南下,灭掉了(陈 ),重新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年间,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 )和 (巩固统治 ),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 阳 ) 为中心,北达( 涿 郡 ),南至( 余 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分别是( 永济渠 ) ( 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玄武门之变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
唐太宗
本名:李世民(599-649) 在位时间:626-649年 年号:贞观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唐 太 宗 为 什 么 能 够 善 于纳谏,善于用人?
唐太宗怎样善于纳谏, 如何善于用人? 善 于 纳 谏 和 用 人 对 唐 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 展有何影响?
──《资治通鉴》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流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 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比较清明 国力逐步加强
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 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 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 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杜如晦(585~630),唐代 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 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 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 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 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 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 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 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 杜”。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
刑 部 工 部
“唐太宗时期,准备在长安城里修建一座大型的宫 殿。试描述在当时这一工程建设的运作程序。” 程序: 皇帝——中书——门下——尚书——户部——工部 从刚才的实例分析一下,与秦朝的 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度具有哪 些进步呢? 相当于集体宰相决策,相权一分 为三,便于皇帝对朝政控制。同时,三 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六部分工明确,效率更高。所 以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 中央集权。
①炀帝的暴政 部将的反叛
A.①②
②开通大运河 ③农民大起义④
C.②③ D.②④
B.①③
2、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D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 适合的一项是 ( 民 负担 ) D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C )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 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 匹。……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 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 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七月,发丁男二 十余万筑长城。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分别是( 永济渠 ( 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
1、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下 列反映它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C ) A、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B、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 快,费用小 C、陆运粮食比水运粮食,速度 快,费用小 D、商人运送大量漕粮进京,主要依靠大运河
P12材料阅读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
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 觉剔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分类编辑了唐太宗与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争 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你对唐太宗的 初步印象是什么?
练习
1、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D )
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
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
大举措是: D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
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4、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 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 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2、隋炀帝曾率20万人船队从东都洛阳到江都巡游,船队 经过的运河沿岸的百姓可遭了殃。船队走的两段运河是: ①永济渠 A.①③ ②通济渠 B.②④ ③邗沟 ④江南河 C.②③ D.①④ )
C
3、隋的统一,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炀帝暴政与开凿大运
河可以得出结论,下面不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 集于一身 C、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D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
D、隋炀帝暴政,开凿运河,导致隋灭亡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直接原因 滥用民力 劳师远征
暴 君 隋 炀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