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上相互作用
心理上相互依赖
• 2、群体特征:
• (1)群体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研究讨论较多 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50人的较小群体,许多集 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 • (2)具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相对于社会聚合体:临 时的、偶然的个人集合体。
•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 一定的地位,一定的角色,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一 定的分工协作 • (4)有一定的为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 • (5)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 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加入群体的理由
二、群体的分类
•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互动特点划分
• 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基本群体” 、“首属群体” 和“直接群体”
• 是在初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人们参 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具有 紧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梁。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 • 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次属群体”、“间接群 体”、“后起群体” 。 • 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 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 往往以共同利益、观点、兴趣为 学校、工厂、企业。
扎荣茨及其同事(1969)的蟑螂行为研究
•
他们设计了一个装置,用来观察蟑螂的行为 是否会受到同类存在的影响。研究者在过道用 强光照射(蟑螂是避光的),然后观测蟑螂要 花多长时间才会逃到过道的另一端的暗箱里。 问题是:蟑螂独自完成这一简单任务,会比有 其他蟑螂在前面时速度更快吗? • 结果,在有其他蟑螂在场时,单个蟑螂更快 地完成了任务。
对极化的解释(两种理论):
1、信息影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 2、规范影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 他成员。
1)社会比较理论, 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 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被“参照 群体” (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而且当我 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 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 设想你正在给海伦提建议。请指出你所认 为的她会尝试写这部小说的最低可能性。 当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机率至少为多少时, 海伦会尝试着写这部小说? • 在给出自己的建议后,每5个人被安排在一 起进行讨论,并就每一个问题达成共识。 你认为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会有差别吗? 群体会倾向于更大的冒险还是谨慎呢?
实验结果证明:
• 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即我们 所说的“风险转移”。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 1、群体极化实验:很多研究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 • 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 2、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 1)学校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 倾向。 • 2)社区中的群体极化: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 会逐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 • 3)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 使相同目的的人集结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 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
2、社会惰化实验
•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B.Latane,1979)曾 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 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 度 • 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 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 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
3、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 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 努力是不被测量的,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 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 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 在群体中的个体,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 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 力下降。 •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监督、指导) • 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 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 降低了
• 3、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融合看似矛盾的发现。 •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任务中)
• 4、社会唤起效应用图示: 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 简单行为 • ↘ 削弱复杂行为
关于他人在场会引起唤醒的三种理论解释
1、他人在场会提高我们的警觉,这种警觉能够促进大脑 的唤醒状态(扎荣茨 1980)。 2、评价顾忌:人们总是非常关心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这 种对评估的关注(评估焦虑)能够促进大脑的唤醒。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评价,那么他们 的优势反应提高得最明显(Blascovich 1999)。 3、他人会造成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 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引起了生理唤醒(Baron 1986)。
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 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如同乡会、钓鱼爱好者。老乡会、 学习兴趣小组
• 下两页未完善
三、群体心理的形态
• 蚂蚁效应 •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 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 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 整片树木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 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 • “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学校 领导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 将教师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潮往一处流”的合力局 面。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 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 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 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 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 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 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 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 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 确的答案呢?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什么是群体?
同乘一架飞机的乘客可构成一个群体吗? 在街上围观他人打架的一群人呢? 65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主妇呢?
一、群体及群体特征
• 1、群体概念: • 社会心理学中所指的群体(group),是由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人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 在一起的集合体。 • 群体不同于偶然聚合体 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 的观众、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等 共同目标 • 群体也不同于统计集合
•从众心理视频 • 亨利· 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 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 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 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 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 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 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影响从众的因素
1. 群体方面因素 2. 情境方面因素 3. 个人方面因素
观众效应是指在一些场合, 有别人在场与否,工作效率 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他人在 场产生的"观众效应",既有促 进个体行为效绩的一种,同 时,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干 扰个体活动效绩的一种。
你在哪个教室里听讲注意力更集中?
问题: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否会 影响你的努力程度?
现在老师派你去参加心理学的知识竞
(四)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吗?
1、“风险转移”的案例。 • 1)1961年斯托纳:海伦困境,群体决策 往往会更加冒险——“风险转移”。
• 2)在讨论中,不同的看法会趋于统一。 人们趋于统一所得出的观点往往比他们原 始观点所得出的平均值更倾向于冒险。
海伦困境
• 海伦是一名很有创作天赋的作家,但是迄今为止 她都是依靠写通俗的西部小说过着还算舒适的生活。 最近,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部可能会 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如果这部小说能够完成 并且被人们接受的话,它可能会在文坛产生举足轻 重的影响,而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她事业的发 展。另一方面,如果她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又或 者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么她将耗费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认同感 •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
归属感 有力感
四、群体心理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
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
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作用:他人在场而且 个人的表现将会受到他人评估的情况下,会引 发唤起,而这种社会唤起会提高个体的优势反 应,即在简单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任务 上表现较差的倾向。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 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 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 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 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 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 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4、克服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 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 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 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 力工作的。 • (3)不要将一个群体设计得太大,如果是一 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 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Baidu Nhomakorabea
• (6)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 稳定的结构
群体
共同的目标
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一群
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 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 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2、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 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 群体意识
举例: 一起长跑的同伴们就是群体; 而图书馆里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学生不 一定是群体。
(三)从众效应
• 1、从众的概念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
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
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 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 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从众心理: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 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 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 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 第6个位置上。而他并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 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
一致的结论: •
另外几十项关于他人在场(人类、蚂蚁、 鸟类)的研究,最后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 只要任务是相对简单、熟悉的,那么他人 在场就能改善任务完成的情况。 • 如特里普利特(1898)的儿童绕钓鱼绳 实验。
纯粹他人在场
1、特里普利特直觉:他人在场能提高作业水平。 2、纯粹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实际上只是作为 一个被动的观众或共事者存在,并不具有竞 争性,也不会实施奖励或惩罚。
他人在场的两种类型:
• 1、其他人跟自己同时做一件事; • 2、其他人只是观察你做事而自己并不做。也就是 说即使是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的群体成员在场会对 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吗?
结伴效应是指在结伴活动中,两个 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 动时(并不进行竞赛)相互之间会产 生刺激作用,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 比较的压力,提高活动效率。例如: 学生在一起作作业比独立完成作业 的效率高。可以相应组成学习小组。 教师应注意课上的效率,注意时间 分配。
赛,你已经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准备资料。
然而老师又告诉你原来这个竞赛要小组参
加,安排了另位三位同学跟你组成小组参
加竞赛,这时你会怎么办?
(二)社会惰化现象
1、社会惰化概念
群体间有社会协同效应群体活动的效果不同 于个体活动效果之和,协同效应可分为协同正效 应和协同负效应。 • 协同正效应指群体整体的产出大于群体成员个人 产出的总和。 • 协同负效应又叫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 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