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聘新思维
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招聘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中国经济环境和中国企业管理的观察,发现一些显著的特点和全新的趋向:大多数企业重视招聘工作却受限于人力资源视角,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企业招聘工作。这里谈几点看法,引发大家思考。
一、招聘工作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一般认为,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缺乏制度化,更多地体现出人情化的特点(美其名曰“人性化”)。这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如果说西方社会讲究“法理情”的思维模式,中国社会相对地关注人的情感和感受,认同“情理法”的行为逻辑。第二,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的特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过二十年,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还很薄弱,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机制,较多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
制度化缺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标准,但制度化建设的重心不是制订管理标准,要与选人用人结合起来。标准再精细、制度再完善,也不能根本解决人的问题,选用到合适的人才,却能改善、优化甚至弥补制度的缺陷。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讲,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而又短期内难有大幅提高,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甚至比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更为重要。因而,招聘工作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
二、招聘需求分析成为人力资源经理关注的焦点
招聘已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猎头公司、招聘网站、人才测评公司等配套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信息渠道。这些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猎头公司、招聘网站解决的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哪里”的问题,人才测评公司解决的是“这个人到底有何素质、适合做什么”的问题。随着企业用人需求的弹性化和动态变化,需要企业内部专业经理们与外部专业机构解决“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随着人类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以前从未有过的新岗位大量出现。餐馆里的“点菜师”、汽车专卖店的“汽车销售顾问”、医院里的“导医员”、制造企业中的“想象工程师”等等,这样的岗位暂称之为“复合性岗位”,企业中暂时不能准确定位、市场上不存在既定标准、学校里也无法提供对口的专业教育。什么样的人最能胜任这些岗位的要求?这样的人在哪里?如何招聘到这样的人(或者是有潜质的人)?
*不但新增岗位源源不断涌现,即使广泛存在的岗位对人的要求也变得模糊起来。比如人力资源总监在不同企业中,对任职者的要求会大相径庭。某人力资源总监在一家大型企业某大区负责3000多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干得顺风顺水,跳槽到一家小型企业,只负责300多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却手足无措。原因何在?大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最需要具有执行政策的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平衡把握的能力,而小企业最需要的是根据业务调整及时判断、迅速决断的能力。两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都要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但对人的素质要求截然不同。
所以,招聘需求分析应成为人力资源经理关注的焦点,要不断思考和回答:在特定的发
展阶段、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面对变动的市场环境和弹性的岗位要求,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三、招聘需求分析是一项系统而专业的工作
严格地讲,招聘需求分析尚未形成特别科学和准确的方法,但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思路:
第一步:岗位信息的采集搜集。
现有的岗位说明书、组织机构、团队结构、用人机制等资料是岗位信息的重要来源,实地考察、任职者访谈、绩优者分析等是采集搜集岗位信息的有效方法。
第二步:岗位信息的整理提炼。
所有与岗位相关的信息可以被整合成四个方面:
*岗位职责要求:岗位的关键产出是什么?岗位对人的行为要求是什么?这些要求哪些是对人的,哪些是对事的?
*工作环境特点:是否要求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节奏快慢如何?岗位在公司中的地位如何?任职人所在团队氛围如何?
*公司文化要求:公司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公司体现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公司需要体现什么样的工作风格?
*公司发展需要:公司未来的业务方向是什么?在可预见的未来,业务发展对人的要求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步:汇总岗位的用人要求。
从“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动机/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上述信息加以汇总,形成岗位用人要求。
第四步:有效招聘要素的选择。
上述岗位用人要求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企业需要的是最合适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在招聘过程中,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重点选择若干个核心要素作为考察点。考察点的衡量标准如下:
*培养成本:某项考察点在短期内进行培养的难易程度。易于培养的,作为考察的次要标准或不予考察;不易培养的,则作为主要考察点。
*人群区分度:某项考察点在应聘者群体中的差异度和区分度。区分度小的,作为次要标准或不予考察;区分度大的,则作为主要考察点。
*环境约束度:某项考察点因环境因素对职责发挥的影响程度。环境约束度高的,作为次要标准或不予考察;约束度低的,则作为主要考察点。
*可衡量度:某项考察点能用现有方式进行衡量的程度。不能或不易衡量的,作为次要标准或不予考察;易于衡量的,则作为主要考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