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周测试卷第1周语文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周测试卷第1周语文周测1答案

1. D正确标点为: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2.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3.B“王玄在褚翜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分析不当,王玄最终还是杀掉了耿奴。

文段一:

(1)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戮力”“幸”“是”各1分,文意2分)

(2)(褚翜)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戒”“一”“深慎”各1分,文意2分)

4.B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善俊葺完之”的意思是“善俊修好它”,代表着一句话的结束,这里要停顿;“宜募乡兵保孤山”是一个动宾组合,意思是“应该招募乡兵保卫孤山”;而“治屋以储粟”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意为“建造房屋来储粮”。

5.A 【解析】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而不是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6.C本题着重对文本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在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原文是“转湖南帅。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并没有提及他的建议是否得到朝廷的批准。

文段二:

(1)适逢南市发生火灾,善俊立即前去视察灾情,延缓竹木税,发粮赈济百姓。(“适”、“亟”、“弛”各1分,句意2分)

(2)百姓前往富人家打开他们的粮仓抢粮食,监司建议调兵拘捕,善俊说:“这是会促使变乱的做法。”(“趋”、“发”、“趣”通“促”各1分,句意2分)

7.A

8.B(“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说法错误,“敕”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9.D(“并写下《河渠志》加以纪录”错,原文“语详《河渠志》”意思是李充嗣的这一段事迹在《河渠志》中有详细记载。《河渠志》非李充嗣所写。)

文段三:

(1)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关键点“大馑”“帑金”“振”各1分,句意2分)

(2)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关键点“传檄”“趣”“绐"各1分,句意2分)

10.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有司”所议的应是“例”,“输粟”是“例”的定语,排除A、B两项,“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即“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句式一致,排除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

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1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丁母忧”又称“丁内艰”,“丁父忧”才是“丁外艰”。

1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13.C (①句“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此处望文生义。②句“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③句“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④句“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该内容(含贬义)。此处褒贬失当。⑤句“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此处误用语意。⑥句“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因此,C项符合题意。)

14. A A正确, B 错误,“它的运输量”歧义;C错误,在“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前加介词“对”D项,搭配不当,“高考改革……出台”,应在“高考改革”后加“方案”。

15.图标的外圈是“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中、英文名称,内圈图案是湿地景观,天鹅引吭高歌,水鸟惬意戏水,鱼儿逐波畅游,水草随风摇曳,包括了湿地中的水、动物、植物三个要素。图标体现了湿地公园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的宗旨。

(6).《锦瑟》中表明作者当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两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7.略

18.作文解析:(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

(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写作示例】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文章开头简洁地概括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准确的。说明作者较好地理解了材料内容,特别是准确的理解了甲、乙、丙三种观点,为阐述“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价值判断”,做好了理据上的准备。语言简洁、准确、干净。】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作者鲜明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认为丙的观点更有道理。立意十分鲜明。作者很好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事件——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指出“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结合核心事件,对观点进行诠释,或说对观点进行分析,是立论的立足点。十分必要。】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